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稻香园随笔(精)/科学人文书系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田松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金花银朵的夜晚

大年三十,夜里不到十点,长春的夜空就已经喧闹起来了。现在民间的烟花已经造得如焰火一般,随着一声声巨响,一树树硕大的金花银朵漫天开放,绚烂妖娆。很多人跑出来,在寒冷的深夜驻足仰望,伴着烟花的燃灭发出一阵阵欢呼。

现代中国人对火药的感受很复杂。一方面,它是我们常常用来炫耀的四大发明之一;另一方面,这个发明我们的祖先只是用于驱鬼辟邪,制造祥和欢乐的气氛,到了欧洲人的手里,却变成了炸药,打得中国人还要转回去向他们学。有人借此分析说中国人没有这个素质,没有那个精神;也有人说,这正表明中国人热爱和平……

焰火照亮了夜空,只一瞬间便暗了下去,随即被后来者照亮。同人类的历史相比,个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同大自然相比,人类的存在也只是烟花般短暂的一瞬。但是这短暂的一瞬却照亮了自然的夜空,大自然的任何一种造物对自然所施加的影响都比不上人这个物种。

因为人类有了科学和科学的技术!

科学和科学的技术改变了人类所生存的世界,也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本身。对于这种改变,我们曾经张开双臂,无条件地欢迎、欢呼和赞颂。科学及其技术的每一项成果都似乎天然地具有正的价值和意义,它们被称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曾经以为,这个能力越强,人类就能造出越美丽的新世界。直到20世纪60年代,那些张开的双臂逐渐收拢,甚至变成了拳头。

科学,尤其是科学的技术,究竟给了人类什么,它是必然会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必然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果这两个“必然”过于武断,不妨换一个问题:对于人类的生存而言,科学及其技术是不是必要的?如果必要,在什么意义上是必要的?

在以科学及其技术为利器的西方工业文明进入中国之前,中华文明已经延续了几千年。这几千年文明的辉煌,直到今天也是被讴歌的对象。也许会有人借此论证中华文明之中有科学的成分。在这种论证中,论者已经事先假定,唯有科学能给出有价值的生活,因而,一旦肯定了某种生活,则必定要从中找出科学来。于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价值,要由近几百年来传入的科学予以肯定。那么,在此之前,中国文明的价值就无从判断了吗?为什么我们不能有自己的尺度来评价自己的文明?

按照某种社会进化的观点,所有的文明形态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所以把走在前面的叫作进步。简单地说,这种进步是以工业化的程度或者科学和技术的水平来衡量的。然而,是不是有了更多的财富,有了更强的操纵物质世界的能力,人类就一定会有更多的幸福呢?

马丽华到西藏行走,一位藏族老妈妈觉得她很可怜,因为她不在母亲身边,没有亲人相伴,孤零零地远离家乡。这使马丽华在藏区的文化优越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她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从未接触过现代文明,在她看来是贫穷落后的藏族妇女,会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她却是可怜的。

也许有人会说,藏族老妈妈的幸福感是不牢靠的,一旦她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就会放弃现在的生活,接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确,我们能够看到很多这样的景象,人们砍去了身边的山林,让它变成金钱。在短短几十年里,长江中上游的很多大山竟然无林可伐,与此同时,一座座小镇壮大成了城市。但是,这种景象是不是必然要发生的?是不是应该发生的?

P3-5

后记

百年不遇的寒潮过去了,海口迅速暖起来,阳光日日降临,穿过透明的空气,进入阳台,进入客厅。与寒冷多霾的北京相比,仿佛不在同一个宇宙。

在离开北京之前,终于完成了这部小书的校对工作,仿佛第二只靴子落在了地上,仿佛一朵花蕾微微地张开了口,有袅袅香气氤在空气之中。

2003年2月,十三年前的春节,在长春,我开始了“稻香园随笔”的写作。现在,2016年,又是春节,这部小书进入收官阶段。这部小书历时五年。第一篇文章从动笔到现在,整整十三年。回想起来,在我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稻香园随笔”和“稻香园新笔”是我最用心力的专栏。为此,少写了很多学术文本,耽误了申请课题——那些在学术考核中具有显示度的东西,所以也间接地耽误了功名利禄,比如职称。但是,回想起来,我依然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生命有限,一个人一生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要选择鱼,就得放弃熊掌。“稻香园随笔”的写作过程,也是我思想展开的过程。思想与文字相互缠绕,相互建构。在用文字表达思想的过程中,文字并不是被动的,常常,思想是在文字的指引下生长的。见指即月月即指,写作与思想合一。

校对以前的文字,如同穿越时空,观察思想生长的过程。又如看电影快镜头,见一片片叶子迅速吐出嫩芽,伸展,在风中摇晃,闪烁太阳的光芒。在校对的过程中,我惊异地发现,我现在所作的绝大多数学术工作的基本思想,在“稻香园随笔”中都已经表达过了,有些只是一个萌芽,有些已经相对完整。

不久前,在一次旅行之后,我终于确定了此后的工作方向,文明研究。或者说,建构了一个概念,将以往跨域不同学科的工作容纳进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生活,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历史,文明研究的研究对象则是文明本身。重读“稻香园随笔”,我不止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文明研究的观念以及实际操作。

随笔更容易表达思想,成为思想生长的沃土。思想的生长是肆无忌惮的,如吴哥神庙中的榕树和藤蔓,不理会任何既定的框架。相反,学术文章则难免囿于学术规范的束缚,束手束脚。

这本小书凝结我十年前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对当下文明的思考,以及对个体精神状态的思考。

文字与人的关系有多重可能。有的文字表现的是作者的面具,有的是血肉,还有的是灵魂。文字距离灵魂越近,越会受到作者的珍爱。

我珍爱这部小书。相比于我年轻时的某些文字,这部小书与灵魂还有一段距离。不过,在我已经出版的作品中,除了《血液与土壤》,这是最接近灵魂的一部。它是我自身人文世界的外化,同时又是我人文世界的一部分。相对于我计划中要写的内容,这部小书还有缺口,但是,这种未完成的感觉,这种进行时的感觉,让我更觉得有魔力。  感谢王洪波,是他提供了版面,促使我启动这项工作。

感谢李焱,是他提供了版面,使我得以接续这项工作。

感谢石婧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继《警惕科学》之后,又愿意在同一个系列“科学人文书系”中出版此书。

感谢我的表嫂冯小双和表哥李学智,是他们的慷慨和悲悯,使我可以在稻香园一住十一年,本书的主体部分是在那里完成的。

感谢我最初的读者们,他们对《中华读书报》和《博览群书》的反馈,是我继续写作的动力之一。

感谢我的朋友们,江晓原、刘兵、吴国盛、刘华杰、王一方、蒋劲松、苏贤贵、刘晓力、吴彤、刘孝廷、范春萍、潘涛、杨虚杰、尹传红……这部小书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与他们相互讨论、相互磨砺中获得的,他们不遗余力的褒奖使得我不断地确认自己工作的价值。

感谢我的师长们,范岱年先生、董光璧先生、刘吉先生、金吾伦先生、陈久金先生、刘钝先生,他们的支持、鼓励、质疑,都使我受益颇多。

感谢叶朗先生,他曾经将稻香园随笔之四《遥远的罪恶与你我有关》选入他编辑的《文章选读》,让我有意外之惊喜。

感谢爱我的人,感谢我爱的人。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在严肃严谨的学术世界之上,有不拘不羁的思想飞翔着。

2016年2月11日

海口 龙华

2016年2月22日

海口 琼山

目录

稻香园随笔

 1. 金花银朵的夜晚

 2. 忘本与无本

 3. 非典型的人生

 4. 遥远的罪恶与你我有关

 5. 雨神带不走的

 6. 现代化的胡萝卜

 7. 古道尔的选择

 8. 轻骑踏月不忍归

 9. 在空投的教育中失去传统

 10. 在自己的家乡失去意义

 11. 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

 12. 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

 13. 墓园的早晨

 14. 凭什么你可以过别人的生活

 15. 当星空不在

 16. 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

 17. 一年一度的告别

 18. 感受印第安人的疼痛

 19. 机器复制时代的生活

 20. 当美女由品变成日用品

 21. 要年薪多少才能日日欢歌

 22. 刀耕火种的生存智慧

 23. 一个民族需要理想

 24. 一个民族需要传统

 25. 人类只有一个太阳

稻香园新笔

 1. 命悬一线的盖娅

 2. 上帝造的与人造的

 3. 来于尘土,归于尘土

 4. 什么知识,改变谁的命运

 5. 我们是行走着的塑料

 6. 科学的技术到底满足了谁的需求

 7. 唤醒我们柔软的心弦

后记

序言

2003年,应王洪波之邀,我在《中华读书报》“科技视野”周刊上开了一个专栏:“稻香园随笔”。起初是想,把我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思考整理出来,希望这些零散的想法大致有个系统。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想法出现,就直接把最鲜活的思想付诸专栏。原来的计划常被打乱。反过来,我写出来的文字也推动着我的思想,心随笔动,最后的结果也让我感到惊喜。这个过程充满了享受。在写作过程中,也不断得到朋友和读者的鼓励,很多标题,如今已经广泛流传,让我颇感自豪与欣慰。

在每篇文章的后面,我都习惯性地写上写作日期,因为所有的思考都是在具体的时空中进行和完成的。从这些日期中可以看出,有些文章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比如《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第一次动笔是2003年7月19日,中间断断续续地写了多次,总觉得事情没有说清楚,有些关节还没有想透,就一直放着。直到一年后,2004年的7月19日,整整一年,终于完稿。那个夏天,我应我的陈年老友杰克尹的邀请,在莫桑比克度过了悠闲的一个月。7月份,北京正是酷暑,南半球却是冬天,而冬天的莫桑比克,恰如北京宜人的初秋。在莫桑比克北部的一个半岛小镇彭巴(Pemba),一天夜里,我终于打通了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关节,用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进行了解释,天地澄明,别有洞天。窗外满眼非洲特有的树木,叶片宽大,在风中摇曳。几天之后,2004年7月25日,在莫桑比克的另一个城市克利马尼(Quelimane),我又在文字上做了一些润色,结稿。

在写“稻香园随笔”的时候,这种幸福的感觉,时有所见。

我想我是一个幸福的人,几乎每年,都有一两篇这样的文章。

这个专栏一直写到2005年年底,王洪波很遗憾地通知我,由于《中华读书报》改版,“科技视野”周刊取消,他将转任“书评周刊”。我的专栏可以继续写,但是要移到其他周刊,由其他责编负责。我与洪波共事多年,相处愉快,再加上,我这三年因为写专栏,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的功名利禄——学术文章,所以也就停下来了。虽然心中有所惆怅。实际上,按照我原来的打算,再写三篇,这个专栏就收尾了,那三篇的标题都已预先列出:《来于尘土,归于尘土》、《一个民族需要神灵》、《一个民族需要圣人》。

2006年10月,我前往美国加州伯克利做访问学者,努力进入英文世界,国内的约稿几乎全部推掉了。

早在读书时,我就一直希望,能够对人类生活有一个整体的理解,能够对人类生活做出一个突破学科界限的描述。在这个专栏的写作过程中,我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反思与批评逐渐聚合起来,我以往各项杂学之间的学科界限逐渐被打通,忽然我意识到,我已经能够完成自己年轻时的愿望,对于当下的社会生活,构建出一个整体性的阐释。

2007年,我出版了《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这本书是我的一个转折点,我把在此之前的工作称为批判科学主义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表现,此后的工作则明确地称之为工业文明批判。2014年之后,则逐渐使用文明研究或者新文明论这个相对中性的称呼。

2007年年底,我从伯克利回到北京,几年没写专栏,不免有些手痒。正好《博览群书》的编辑李焱向我约稿,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把“稻香园随笔”继续下去。不过,既然换了一本杂志,还是换一个名字IZ较好,于是有了“稻香园新笔”。虽然此时我已经不住在稻香园了。

几年问,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由于是杂志,篇幅可以稍长,写作风格与前一个系列便有所差异。预期中没有完成的稿子,先是写了《来于尘土,归于尘土》。正打算在年底的两期完成另外两篇,《一个民族需要神灵》和《一个民族需要圣人》,就可以完美收官。不料在2008年夏天,李焱突然离开《博览群书》的编辑岗位,“稻香园新笔”同样匆匆收笔。留下一个缺口。

时过境迁,这个缺口只能留下,不能再补了。

这个文集是“稻香园随笔”和“稻香园新笔”的合集,完全按照当时的写作次序,编在一起,所以实际上是没有编辑,只是在文字上略有校正和修饰。很多文章在起笔的时候,并没有完整的框架,整部著作亦然。思想如荒草,自由散漫,才有生命力。不过,虽然文章之间没有精致的起承转合,放在一起,却是一个整体。简单来说,这本小书反思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人类文明的整体形态,一是对个体生存的精神状态。具体而言,讨论了文明存在的前提、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传统与现代化、垃圾问题、食品问题等宏大问题;讨论了人的价值和意义、道德的根源、教育的目的等与个体生存相关的问题;也讨论了环境伦理、生态哲学、自然观、认识论等相对抽象的理念。有一些思考繁衍生长,成为我的学术工作,相关内容在学术文本中有更加深入、细致、系统的表达。还有更多的内容在潜伏,发酵。

部分文章曾经收入到《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2007)、《一触即崩》(2015)等文集中,与其他相关文章并列在一起。但是我本人一直有一个心愿,把这两个系列,按照它们本来的样子,印在一起。其实,早在2010年,这本小书就已经写完了,这篇前言也写完了大半。却没有想到,又等了六年。

所谓敝帚自珍,虽然过了十多年,重读之下,竟然不觉陈旧。相比于学术文本,我更喜欢这里思想初萌的样子。

思想如荒草,有水土有阳光,不加料理,也会生长。

2010年5月7日

北京 向阳小院  2016年2月16日

海口

内容推荐

田松著的这本《稻香园随笔》告诉您:人类文明命悬一线,一触即崩,一个个体如何选择生存,一个国家如何选择未来?这部小书对人类文明的整体形态和个体生存的精神状态朝廷了反思。

编辑推荐

《稻香园随笔》是作者田松把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思考整理出来的科学文化随笔,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反思与批评逐渐聚合起来,对于当下的社会生活,构建出一个整体性的阐释。书中主要介绍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真正的问题不是怎么样发展,而是怎么样停下来;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8: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