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动物小说精品》以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领衔主创,汇集中外名家的精品动物小说。入选的中外名家皆优中选优,或是广为人知的畅销作家,或是默默无闻、已在动物文学领域深耕细作数十年的行家里手,作者包括西顿、吉卜林、黎达、杰克·伦敦、比安基、叶·马雷萨耶夫、沈石溪、金曾豪、黑鹤、朱新望、蔡振兴、李传峰、李子玉、沈习武、孙中旦、蔺瑾等,作品风格各异,所写动物品种齐全,充满哲理内涵。升级版丛书内文纸张采用更环保、手感更好的轻型纸。封面图专门聘请国内知名的动物绘画专家手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
《单臂猿的末日(升级版)》为丛书之一,收录《单臂猿的末日》、《大拼搏》、《独狼》、《神秘的红狐阵》等动物小说佳作。书后附有长臂猿的名片,介绍书名动物的权威百科知识,让小读者在阅读动物小说之余,更深入了性等。同时配合故事情节,书中都有黑白手绘插图,生动展现不为人知的动物世界。
沈石溪等著的《单臂猿的末日(升级版)》为《中外动物小说精品》丛书之一。
一只幼猿不小心被饲养员老莫踩断了腿,从此变成了一只单臂猿。单臂猿十分弱小,被大猿和猿首欺负。老莫很内疚,决定补偿自己的过失。于是,他想尽办法让单臂猿过上好日子,成了猿群中的明星。可好景不长,老莫外出车祸而亡。新来的饲养员不知情,单臂猿失去了靠山,又被猿群欺负。最后快死的时候还等着老莫来救它呢。
那天早晨,负责喂养长臂猿的饲养员老莫进人笼舍清扫粪便和垃圾。那群长臂猿和老莫混得很熟了,并不害怕,也不回避,照旧吃东西的吃东西,荡秋千的荡秋千。有一只胆大淘气的公长臂猿还冲过来夺老莫的扫把,老莫一面和它抢夺扫把,一面假装生气地瞪圆眼睛呵斥。公长臂猿不知是被骂得胆怯了,还是故意使坏,突然一松爪,老莫没防备,朝后猛退了几步,只听到背后传来“哇啊”一声尖叫,老莫脚底像是踩到了什么软绵绵的东西,急忙回头看:糟糕,正踩在一只才出生一个月的小猿的手臂上!
那只小猿看到老莫的围腰带子拖在屁股上一晃一晃的,颇觉好玩,从母猿怀里挣脱出来,绕到老莫背后,左爪撑在地上,右爪来抓带子,结果左臂遭了殃。
老莫穿的是笨重的翻毛大头皮鞋,才出生一个月的小猿皮薄骨嫩,他这一脚把小猿的左前臂踩得皮开肉绽,粉碎性骨折,再好的骨科医生也束手无策,只好采取截肢的办法,将它的左前臂从肘关节那儿锯掉了。
小猿虽然活了下来,但残疾了,成了单臂猿。
长臂猿,顾名思义,就是两条前臂特别长,直立时双手可以触地,两臂平伸时长达一米半。它们靠着这发达敏捷的手臂在树上攀跳如飞,能从一棵树跳到相距几丈远的另一棵树上,动作轻盈优美,宛如一只大鸟。野外采食时,它们单臂挂在树上,另一只手臂拨开茂密的树叶,寻找美味的浆果。
长臂猿是树栖动物,全靠两条长长的手臂过日子,断了一条手臂,等于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要是在野外,单臂猿是无法生存的。在动物园的笼舍里,它由人工饲养,也不用逃避敌害,即使断了一条手臂,也不至于被淘汰,但仍有诸多不便。吃食时,一只手臂的单臂猿哪里敌得过两只手臂的长臂猿?等到单臂猿赶到食盆前,好东西早让健康的猿抢光了,留给它的只是一些渣渣和次品。它无法像正常的猿那样在笼舍的树干和笼顶的围网上蹿跃戏耍,也不能像表演体操杂技一样在秋千上玩个痛快,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地上蹒跚而行。生它的那只母猿在猿群里地位偏低,没有力量庇护自己的孩子。在它一岁半时,那只母猿又生了一胎幼猿,就更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来照顾这只残疾的单臂猿了。其他猿当然是不愿意同一只行动迟缓的残疾猿在一起玩的。它形单影只,在这群二十八只大大小小的长臂猿里地位最低,排在最末等,谁都可以欺负它。半岁大的幼猿会趁它不注意,悄悄来到它后面,啊呜咬它一口,然后一溜烟顺着围网逃到笼顶,回过头来朝它扮着鬼脸,呦呦啸叫,那意思分明是在说:“你有本事就来追我呀!”单臂猿当然是无可奈何的。有时候,游客看单臂猿可怜,扔给它半根玉米棒,它还没来得及吃,那只身强力壮的猿酋就突然间从天而降——从树枝上跳下来,蛮不讲理地将玉米棒从单臂猿手里抢走。 残疾猿是弱者。在生活中,弱者免不了饱尝屈辱和辛酸。
老莫对这只单臂猿怀有深深的歉疚——是他把它给弄残疾的——便格外地照顾它。按规定,饲养员是无权干预动物“内政”的,但老莫深感自己对不起单臂猿,看到它总受欺负,便心潮难平,暗中横加干涉,下决心要扭转猿类社会那种恃强凌弱的坏习气。用老莫自己的话说,他是要提高单臂猿的地位,让其他猿不仅不敢欺负它,还要羡慕它。
进笼打扫卫生,老莫第一件事就是把单臂猿抱在怀里,抱着它扫地,那是在明白无误地告诉其他的猿,单臂猿得到他的宠爱。喂食时,老莫手捏细竹棍守候在食盆旁,让单臂猿在最显著的位置上吃最好的东西,谁胆敢前来争抢,必定会被老莫的竹棍抽打。平时,老莫随时注意观察笼舍,一旦发现猿酋或其他长臂猿欺负单臂猿,他就会立刻冲进笼里去,教训那些捣蛋鬼。
自从有了老莫这把保护伞,单臂猿受的窝囊气明显减少了。猿逢喜事精神爽,它吃得饱,心情好转,身上开始长肉,皮毛也比过去鲜亮多了。
生命在生活中有没有靠山,确实不一样。尤其是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中,有了靠山,弱者变强;失去靠山,强者变弱。对一个稚嫩的生命来说,靠山意味着强有力的支撑,可以给他平添许多抗击风浪的力量;对一个缺乏价值的不起眼的生命来说,靠山就是附加值,就是笼罩在他头上的光环。
P3-5
动物小说的灵魂
沈石溪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生物学派生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动物行为学。传统生物学与动物行为学在学术观念、观察角度、研究手段和考察方法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传统生物学注重被研究者的共性,热衷于调查物种的起源、种群分布的情况,给形形色色的动物分门别类,根据动物的生理构造和特化器官,确定该归于什么纲什么目什么类什么科什么属;分析动物的食谱,解释某种动物与某种环境的依存关系;观察动物的发情时间与交配方式,了解动物的繁殖机制等。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的社会结构、情感世界和个体生命的表现投注了更多的研究热情,透过动物特殊的行为方式,从生存利益这个角度,来寻找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在研究动物行为的同时,其严肃理性的目光也注视人类行为,在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间勾画出一条清晰可辨的精神脉络,给人类以外的另类生命带去温暖的人文关怀。
我喜欢读动物行为学方面的书。每当偷得浮生半自闲,躺在摇椅上,捧一杯清茶,翻开奥地利动物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动物行为学创始人康拉德·劳伦兹的《攻击与人性》,或者浏览美国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先锋斗士E.O.威尔逊的名著《昆虫社会》,或者阅读西方最负盛名的动物行为学家罗伯特·杰伊·罗素的力作《权力、性和爱的进化——狐猴的遗产》,总是深深地被大师们严谨的作风、渊博的知识、犀利的目光、翔实的资料、风趣的语言和无可辩驳的论点所折服,心灵上受到强烈震撼,精神上产生巨大共鸣。我相信,动物行为学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能找出人类行为发生偏差的终极原因,是医治人类社会种种弊端的灵丹妙药,为人类把握正确的进化方向提供了牢靠的坐标。
这也许是我个人的偏爱,有点言过其实了。可动物行为学家们通过长期观察动物生活得到的许多例证,确实对人类社会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例如,关于大熊猫为什么会濒临灭绝,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类大量开荒种地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二是大熊猫食谱单一,只吃箭竹,属于适应性较差的特化动物。但动物行为学家却另辟蹊径,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后认为,大熊猫濒临灭绝除了环境和食谱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第一,大部分动物都有巢穴,尤其是母动物产崽期间都要寻找一个隐蔽安全的地方当作自己的窝,而大熊猫是典型的流浪者,头脑中没有“家”的概念,它们追随食物四处游荡,吃到哪里睡到哪里,产崽育幼期的母熊猫也同样如此,颠沛流离的生活对刚刚出生的幼崽来说显然是有害无益的,风餐露宿,再加上食肉兽的侵害,幼崽存活的概率很小;第二,丛林里凡生存能力不是特别强,而幼崽又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精心养育才能独立生活的动物,如狼、豺、狐、獾、鼠和鸟类等,大多实行双亲抚养制,雄性和雌性厮守在一起,共同养育后代,而大熊猫生性孤僻,雌雄间感情淡漠,只有性,没有情,发情时雌雄凑合在一块做一回露水夫妻,完事后各奔东西,谁也不认识谁,清一色的单亲家庭,母熊猫单独挑起抚养幼崽的重担,母熊猫通常一胎产双崽,但过的是没有窝巢的流浪日子,不可能一条胳膊抱一只幼崽走路,又没有配偶替它分担困难,只有在两只幼崽中挑选一只抱走,另一只幼崽就遗弃荒野了。单身母亲的日子过得很艰难,遭遇危险时找不到帮手,头疼脑热得不到照应,稍有不慎,唯一的幼崽便会夭折,繁殖后代、延续生命的链条就此断裂。
反观人类社会,许多人不珍惜温馨的家,把家看作累赘,把家看作牢狱,弃家不顾、离家出走、天涯飘零,去过所谓的潇洒生活,面对大熊猫濒临灭绝的事实,难道还不该及时醒悟吗?再看如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独木难支的困窘,是不是也该从大熊猫生存路上艰难的步履中吸取某种教训?
在动物面前,人类常常犯自高自大的错误。人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总认为自己是高等生灵,动物都是低等生灵;自已是天地间的主宰,动物是任人摆布的畜生。不错,人类是地球上进化最快的一种动物,会直立行走,会使用语言文字,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现代文明。然而,人是由动物进化来的。地球上存在生命已有数亿年时间,人类的历史不过几千年,人这种动物在进化成人以前曾经过漫长的动物阶段,动物的本能、本性在人类身上根深蒂固,人类不可能在几千年短暂的进化过程中就把在数亿年中养成的动物性荡涤干净。科学家证实,文化属性与生物属性是构成人的行为的两大要素。人的一部分行为受制于社会大文化,传统势力、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政治说教、宗教戒条、法律法规、民情民风、乡规民约不断修正和规范你的所作所为,迫使你去做这件事而不去做那件事,这就是人类行为的文化动因。人的另一部分行为受制于生物本能,贪婪好色、权欲熏心、天性好斗、自私自利、妄自尊大、好逸恶劳、贪图口福、嫉妒心理等负面因素又时时让你产生难以抑制的冲动,驱使你去做那件事而不去做这件事,这就是人类行为的生物动因。假如某人的行为既出于合理的生物本能,又符合社会大文化的要求,他就是一个真实自然的好人;假如某人的行为完全抑制生物本能去迎合社会大文化的苛刻要求,存天理灭人欲,他就是一个虚伪矫情的假人;假如某人的行为放纵生物本能,弃社会大文化于不顾,他就是一个凶残狠毒的坏人。有一个观点认为,人类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动物行为学剖析发生在动物身上有利于生存的、合理的、善的行为准则,让人类学习借鉴,变得更像天使;揭示发生在动物身上不利于生存的、荒谬的、恶的行为准则,让人类铭记教训,更自觉地远离魔鬼。 曾有某药物研究所做过这么一个令人发指——不——是令动物发指的实验:为了证实某种戒毒药物是否有效,人们给一只红面猴注射了毒品(实验本身就证明了人类对待动物是何等霸道、残忍和阴险。人类自己心灵扭曲得还不够,自己被海洛因毒害得还不够,还要把罪恶强加在无辜的动物身上)。两三次后,可怜的红面猴就成了吸毒者,一见到穿白大褂的管理员,立刻就会从铁笼子里伸出手臂,哀哀叫啸,恳求人们替它在静脉血管上打针。倘若人们不满足它的要求,它就会用自己的脑袋撞铁笼子,撞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假如还不能达到目的,它就咬自己的爪子和身体,把自己咬得满身血污。一旦人们掏出注射器,它就会跪伏在地下,猴嘴从铁栏杆间伸出来,谄媚地亲吻管理员的裤腿和鞋。过去它在动物园生活时曾被热水瓶里的开水烫过一下,由于条件反射,平时最怕看见热水瓶了,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热水瓶走过来便会吓得躲起来。有一次它毒瘾发作,手臂从笼子里伸出来,工作人员提着热水瓶来吓唬它,它竟然无动于衷,将开水淋在它的手臂上它也不肯把手臂缩回去。这只雄红面猴被买来做实验品前,曾与一只雌红面猴相好。据动物园饲养员介绍,这对红面猴青梅竹马、卿卿我我,感情很甜蜜。饲养员把那只雌红面猴牵了来,把雌雄两只猴子关进同一只铁笼子,希望能由此减弱雄红面猴对毒品的过分依赖。它们分开也不过二十来天,天涯苦相思,意外又重逢,正所谓“小别胜新婚”,那雌红面猴见到雄红面猴,激动得浑身颤抖,恨不得立刻与之紧紧拥在一起,但雄红面猴却面无表情,冷冷地瞥了对方一眼,就像看到一只陌生猴一样没有任何反应。过了一会儿,雄红面猴毒瘾上来了,哈欠连天,鼻涕口水滴滴答答,抓住铁栏杆使劲摇晃,发出哀叫声。管理员从甬道走过来,雄红面猴迫不及待地将手臂从铁笼子里伸出去。雌红面猴出于好奇,也趴在笼壁上看热闹。雄红面猴大概以为雌红面猴要同自己争抢毒品,勃然大怒,揪住雌红面猴,穷凶极恶地大打出手,下手比打冤家还狠,啃下一口口猴毛,抓出一道道血痕。要不是管理员闻讯赶来,打开铁门救出遍体鳞伤的雌红面猴,后果不堪设想。雄红面猴被人类强行注射毒品后的行为表现,与人类社会的瘾君子如出一辙,丝毫没有区别,同样丧失理智、丧失人格、丧失自尊,感情冷漠,道德沦丧,成为一具地地道道的行尸走肉。
实验的结果颇出人意料又耐人寻味,戒毒药物也不起什么作用。由于过量注射海洛因,雄红面猴奄奄一息,整整两天不吃不喝,有气无力地躺在地上,眼皮耷拉,连叫都叫不出声了,只有那条布满针眼的手臂还顽强地伸出铁笼子,手掌朝上,瑟瑟发抖地做乞讨状。药物研究所决定给它注射最后一针大剂量毒品,减少它临终前的痛苦,让它在虚幻的快感中结束生命,也算是人类的一种仁慈;同时也决定,将那只雌红面猴牵来继续做相同的实验。 拿着注射器的管理员和那只雌红面猴几乎同时来到铁笼子旁。雄红面猴混浊的眼光落在雌红面猴身上,就像快要燃尽的炭火被风一吹又短暂地烧旺,那双垂死的眼睛里骤然发出一道骇人的光芒。就在管理员的针头快要刺进雌红面猴静脉血管的那一瞬间,雄红面猴奇迹般地“复活”了,它伸出铁笼子的前爪突然抓住管理员的手腕,把那手腕拖进铁笼子里去,张开嘴,一口咬住管理员的手掌。管理员撕心裂肺地惨叫起来,那只灌满毒品的注射器掉在地上,摔得粉碎。人们赶紧来帮管理员,七手八脚地强行将猴嘴撬开。雄红面猴已经气绝身亡,那双猴眼却还瞪得溜圆,一副满腔怨恨、死不瞑目的可怕模样。雄红面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幡然醒悟,天良发现,为了抗议人类的暴行,也为了不让自己所爱的雌红面猴步自己的后尘,做出了一只垂死的猴子所能做出的反抗行为。较之人类社会那些执迷不悟、心甘情愿地在毒品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的瘾君子和那些为了自己发财致富而不惜将千家万户推入“火坑”的毒贩子,雄红面猴似乎更配“人”这个高贵的称呼。
人和动物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别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在某些领域,人和动物的差距是微乎其微的,仅仅隔着一根头发丝的距离。稍有不慎,人就有可能变得像动物一样,甚至还不如动物。
我们只要用心去观察,就不难发现,在情感世界里,在生死抉择关头,许多动物所表现出来的忠贞和勇敢,常常令我们人类汗颜,让我们自愧弗如。
这就是动物小说的灵魂,这就是动物小说能超越时间和空间,为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一代又一代读者所喜爱的原因。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