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只收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涌现出来的被称为晋军崛起时期代表作家公开出版、发表并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分别为:成一的《游戏》《顶凌下种》,周宗奇的《新麦》,张石山的《镢柄韩宝山》,韩石山的《女儿的嫁妆》,王东满的《柳大翠一家的故事》,柯云路的《新星》《三千万》,李锐的《厚土》,张平的《法撼汾西》《姐姐》,钟道新的《超导》,燕治国的《小城》,哲夫的《长牙齿的土地》,蒋韵的《我的两个女儿》,赵瑜的《强国梦》,王祥夫的《拾掇那些日子》,吕新的《瓦楞上的青草》共十八种。此外,本丛书编选了一集《“晋军崛起”论》,意在进一步深化对晋军崛起作家的学术研究。钟道新著的《超导》是该丛书之一。
钟道新著的《超导》收录了山西著名作家钟道新1980年代公开发表、出版的五部中短篇小说《风烛残年》《超导》《有感于斯文》《部长约你谈话》,和一篇散文《皇族的职业》。作为“晋军崛起”的代表性作家,钟道新的小说写作绝对属于“异类”。他的小说多为处于最前沿的高技术,窄专业,强智能的科技、国贸、金融、证券、IT、围棋、经侦等现实题材,擅写活跃在新兴专业舞台上的知识精英,以智落笔,刻画“智本”人物,引领读者深入到这一类特殊专业的神秘之境。读来有一种快速的通畅,简洁、传神、妙趣横生。
风烛残年
“祝来年全家人万事如意。”哥哥站起来举着雕花酒杯在致祝酒词。在他接替去世的父亲充当家长角色的十二年里,这祝词一个字也没改过。
大家都站起来相互碰了碰杯,象征性地喝了一点,然后都坐了下来。唯独母亲刚才没有站起来。自从六年前她中风之后,前年又得了脑血栓,便看不清也听不清了,所有的思想动作都离生活的节拍愈来愈远,或者说疾驶的生活列车将她遗留在了站台上。
“妈,您吃菜。”我夹了一段罕见的鲜红的虾给她。
“你们吃,你们吃。”她伸出筷子推让着,一不小心就把高脚酒杯碰翻了。琥珀色的液体马上四溢开来。一直在用眼睛照顾着整个席面的嫂子马上抄起一块干抹布制止住酒向四周漫延,然后顺势一擦。我看见有不多几滴滴在了妈妈身上。
“你们吃,你们吃。”母亲依旧操着浓重的浙东口音一再重复这三个字。大概除了我的名字,这三个字是我听得次数最多的了——六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她说,七四年物质紧张时期她说,不同的是那会儿她没有这么重的口音。
“吃吧,小弟,这些外地不容易吃到。”嫂子给我也夹过来一段虾。她今天穿着一件黑丝质高领罩衫,闪着银光的中号纽扣一直排到领口,愈发衬托出她那种中年知识妇女所特有的带点古典味的华贵风度。
“小叔你吃。”侄女小燕和侄子小抗也给我夹开菜了。我面前那个细瓷盘子顿时满了起来。
我感谢家人的盛情,虾不光在外地不易吃到,在北京也同样不容易,过年的前三天,嫂子几乎全部是在商店站着度过的。
“多吃点,今天是外地手艺。”哥哥曾经在干校读烂了厚厚的一本《中国名菜》,于是在七四、七五、七六三年中,各式名菜轮番出现在餐桌上,常常一个月不重样。可近来他却很少下厨房了。他除了带两个研究生,一个星期还要上两次大课。所以连一家人在一起像这样有说有笑地从容地聚餐也变成一种难得的享受。
嫂子没有忘了给母亲夹菜,只是没有说话。
“你们吃。”妈还在说那句老得已经不起任何反应的话。她颤巍巍地取过酒瓶往空了的酒杯中斟了一点酒。我知道她要干什么,以前每逢除夕夜全家团聚之际,她总要多摆一副碗筷,以示对父亲的祭奠。后来她不能再操持家务了,那副碗筷就被取消,她就改成往地上洒一点酒表达自己的哀思。
“您别往地上倒,地板刚打过蜡。”嫂子和颜悦色地制止住母亲。
母亲慢慢地把杯子收回来,把酒倒入自己的嘴里。酒从嘴角滴出好几滴,滴在她的衣服上。
死去的人,不管他生前有多么重要,也会慢慢地被人淡忘,即使是至亲骨肉也不能例外。我暗自思忖道。
酒过三巡还是饭,嫂子又端上几个早准备好的菜,饭后是汤。这顿丰富的年夜饭随着外面越来越密集的爆竹声慢慢地推进着,可我却始终没能提起兴致来。我隐隐觉得自从爸爸去世之后,这每年一次的家宴上的欢乐气氛就像爸爸留给妈妈的存折里那笔只取不存的钱一样,在逐年递减着。而这种虽然丰盛但并没有真正的欢乐的宴会,很难说是一种享受。
小侄们饭前就吃饱了零食,已经跑出去玩了好久了。哥哥平时吃饭的速度完全是现代化的,可今天却吃得挺慢,看得出他是在陪我,而我则是在陪母亲。母亲的假牙肯定坏了几个,她的口腔肌也像用久了的橡皮筋,变得毫无弹力,所以想快也快不起来。
晚宴在默默地进行着。最后终于吃完了。
嫂子麻利地收拾起碗筷进了厨房,母亲也步履蹒跚地跟了进去,我和哥哥进了客厅。
“您去看电视吧!”我听见嫂子在厨房里大声对母亲说。
“我来洗吧。”母亲的声音也不小。自己耳朵不灵的人总是生怕别人听不见。母亲洗了一辈子的碗,已经形成了习惯,就像有烟瘾的人放下饭碗就想吸烟一样。
“我叫您去看电视。”嫂子这会儿的音量已经接近了手提式喇叭。
好半天母亲才摸索着走进了客厅,坐到了紧靠电视机前面的一张舒适的弹簧靠背椅上。我赶紧走过去把哥哥去年从日本带回来的彩电打开,正碰上那位挺丰满的“中年林黛玉”在悲伤葬花。电视台也真是的,大过年的唱这种不吉利的玩意儿。P1-3
晋军崛起是新时期文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反映地域创作实绩、特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和关键词。“晋军”所指,是以成一、周宗奇、张石山、韩石山、王东满、柯云路、李锐、张平、钟道新、燕治国、哲夫、蒋韵、赵瑜、王祥夫、吕新等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晋军崛起,是山西文学创作界继赵树理、马烽等山药蛋派作家之后又一次群体性、规模化的展示。他们继承了山药蛋派作家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表达了丰厚的中国文学经验,标志着山西当代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贡献。直至今日,他们依然活跃于中国文坛。
《山药蛋派经典文库》出版后,山西省委宣传部决定继续策划、组织编辑出版《晋军崛起文学档案》,系统梳理晋军崛起时期(1979一1989)的文学收获和有关资料,对总结文学创作经验,传播当代文学经典,彰显中国文学精神,促进文学繁荣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
本丛书只收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涌现出来的被称为晋军崛起时期代表作家公开出版、发表并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分别为:成一的《游戏》《顶凌下种》,周宗奇的《新麦》,张石山的《镢柄韩宝山》,韩石山的《女儿的嫁妆》,王东满的《柳大翠一家的故事》,柯云路的《新星》《三千万》,李锐的《厚土》,张平的《法撼汾西》《姐姐》,钟道新的《超导》,燕治国的《小城》,哲夫的《长牙齿的土地》,蒋韵的《我的两个女儿》,赵瑜的《强国梦》,王祥夫的《拾掇那些日子》,吕新的《瓦楞上的青草》共十八种。此外,本丛书编选了一集《“晋军崛起”论》,意在进一步深化对晋军崛起作家的学术研究。
为保持作品历史原貌,除对一些明显错讹和不合出版规范处进行更正之外,其余均尊重原文,不作修正。尽管我们已经做最大努力,但难免仍有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