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会吃饭所想到的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在请别人吃饭时,坐在主人的位置上,不太喜欢给别人布菜、夹菜,只是客套地说请吃菜,实在不行,就象征性地给坐在左右的客人夹点菜。而当我受别人邀请去做客的时候,也同样不喜欢别人给我布菜、夹菜。我的观点是,客人喜欢吃什么菜,只有客人自己知道,最好让客人自己享用。给客人布菜、夹菜,一般都是以自己的喜爱作为标准,客人不一定喜欢。而把自己的喜爱强加给客人,就背离了宴请客人的本意,有失自由、宽松的氛围。我的这种习惯,经常受到好友的批评,可是自己又改不掉,也就只能随它去了。
学会吃饭,这是人必须掌握的基本生活本领。不会吃饭,人就无法生存,再傻的人,也知道一日三餐要填饱肚子。我们常说“学会生活”,首要的是学会吃饭。我从自己学会吃饭,到观察周围小孩子学吃饭,看到不少有趣的事情,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听妈妈说,我小的时候,因为家里没有专门的大人照看,所以由姐姐照看我,大孩子带小孩子。姐姐比我大12岁,小小年纪还要做家务,洗衣做饭,外加照看我,实在是难为她了。所以我学吃饭,基本上是盛点饭菜,自己拿着小勺子往嘴里送,可以想象肯定是嘴上、脸上、衣服上、桌子上、地上,到处都是饭菜,吃到肚子里的饭菜少得可怜。但就是这样“瞎糟糟”,我便“自学成才”,自己会吃饭了。我是个“左撇子”,一开始我用左手吃饭,妈妈、姐姐及时纠正,改成右手。可能就是我从小自主吃饭的原因,到现在我吃饭都是自主性很强,吃什么菜、吃多少自己做主,不喜欢麻烦别人,自己也落得个自由。
前两天,有朋友向我推荐了一篇文章,是介绍韩国、美国和中国孩子的吃饭习惯的,值得一读。韩国是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国家,他们的习俗礼仪和中国相近,但是在有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韩国小孩子吃饭,贯穿其中的是感恩。家里最小的孩子,只要是能做事的,吃饭前要给在家吃饭的成员,按长尊顺序,逐个盛饭、递饭,最后神情庄重地说:感谢大家为我提供了一餐美食。这个习俗潜移默化地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韩国人,他们的感恩教育深入人心。吃饭时,让孩子知道“一饭一饮”都是由长尊创造提供的道理,应当感谢,铭记在心。美国人在教小孩子学会吃饭上,和中国人也不怎么一样。当小孩子能拿起勺子的时候,就让小孩子自己拿勺子试着吃,不长的时间,孩子就基本上能自己吃了。至于小孩子是吃荤菜还是吃蔬菜,大人不会去管,由孩子自己做主。美国人的观点是自主、自由,从小孩子学吃饭时就灌输这样的思想,真正是“从娃娃抓起”。
我周围有些小孩子吃饭可谓各具情态,一大奇观。现在的小孩子很金贵,一般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帮助喂养,隔代人的亲情,在小孩子吃饭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般能喂的,基本上都是爷爷辈的把好吃的盛在碗里,调和好软硬、温度,用小勺子一点一点地往小孩子嘴里送,一边吃一边哄。一般要喂到二三岁。有时你能看到小孩子在前面跑,老人在后面哄着、劝着,吃饭不像吃饭,简直像“闹羊”游戏,经常是为了吃一顿饭,大人连骗带哄的,花好长时间才能完成。我们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关注孩子吃饱和吃好,而对孩子会不会自己吃、能不能自己吃的问题,很多人不太关心。大人喂,哄孩子吃,久而久之,孩子在不经意之中就养成了依赖心理,造成自主性不强,生活的自理能力下降。
其实,并不是孩子自己不会拿餐具吃饭。我到幼儿园去看小孩子吃饭时,保育员告诉我,再困难的幼儿人园,经过两周时间基本上都能自己拿起小勺子,在小碗里吃饭。这说明小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孩子到了幼儿园,家里原来喂饭的大人不在身边了,到了吃饭的时间,看到其他孩子都在吃,不吃也没有办法,肚子饿,没有了依靠,于是自己在保育员的鼓励和具体指导下,慢慢地试着吃。这样做,肯定会遇到困难,有时也会哭鼻子,也会把饭菜打翻。不过没有关系,保育员会手把手地教,鼓励孩子继续做,很快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全班30个左右的孩子,保育员不可能一个个去喂,这反而能培养小孩子的吃饭能力,这说明不是孩子没有能力,而是大人没有放手。
从小孩子学会吃饭,我们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依赖性很强,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从小包办得太多,代劳得过多,忽视了及时放手培养。一句通俗的话,往往成为育儿的经典:懒惰的父母,培养出勤快的儿女。爸爸妈妈没有去包办孩子的一切,反倒给了孩子自己动手锻炼的机会,无形之中培养了孩子的自主能力!孩子的自主能力缺失会给成年后带来后患:找工作靠父母,没有房子找父母,没有对象找父母……难怪现在年轻人中,“坑爹刮老”“宅男宅女”现象多,依靠父母的不在少数。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工作、生活等都不会顺利。
想想这些,我们不妨学习现在的韩国和美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能做、应该做的事情,知道长辈的辛劳,知道感恩,从小学会“我的事情我做主”,学会自主,学会担当,学会独立处理问题。让孩子们微笑、自信地面对今后的人生之路!
P9-11
2015年已经进入尾声,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将跨人充满希望的“十三五”开局之年。岁末年首,喜事不断,我所在的安徽马鞍山市通了高铁,南京经马鞍山至安庆的宁安高铁顺利通车,长江在安徽境内的八百里皖江,人们两个小时多一点就可通达。连接马鞍山市与滁州市的马滁高速公路也将通车,跨江而过,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对方城市。就在这样的氛围里,我的这本文集也应运而生了。
《教育与生活》主要收集了我2015年以来所写的有关教育和生活方面的文章,也有少量是过去写的。促使我持续写作这类文章的动因有三:一是教育界的同仁和社会上的朋友一直劝我能就教育上的问题多发表一些意见,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马鞍山日报》、《皖江晚报》、《悦读马鞍山》等媒体的有关栏目力推我的观点和文章,让我增强了信心。二是从去年下半年起,我担任“国培计划(2014)”——安徽省中小学综合改革项目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培训项目的首席专家,为期两年,与来自一线的学员们教学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把自己的育人心得、生活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与他们分享,得到了他们充分肯定。我们思想互动,教学相长,我受益匪浅。三是我在马鞍山师专工作,担任党委书记和思政课的教学工作,面对朝气蓬勃、渴求知识的大学生们,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把自己对生活、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写出来,并与我的学生们一起探讨,走进大学生的心里,积极主动地交心互动,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鲜活起来,以增强效果。文集中多数文章都在我和同学的微信群、QQ群、学校的微博微信、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公众群里发表过,我校很多学生都读过我的相关文章。正是这些动因,促使我深入思考,努力写作,不敢懈怠。
我深知自己知识浅薄,文字功底不厚,所以写出文章后,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先发给我的一些朋友们看,听了他们的意见后,再做修改,逐步完善。我的这些朋友们,总是以欣赏的目光、鼓励的语言,给我勇气和信心,从来没有讽刺挖苦或冷嘲热讽打击我。还有一些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界、宣传理论界的专业人士,他们都给予了我无私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我以一颗真诚的心,奉上我不够成熟的文集,期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新年就要到了,春天也不远了,一切都是新的,充满着希望和活力。愿《教育与生活》能给大家带来生活的启示和教育的感悟。不胜感激!
教育与生活(代序)
说不完的教育
教育漫谈
放下手机请说话
由学会吃饭所想到的
拇指教育与食指教育
硬币的启示
由纽扣所想到的
也说教育孩子
传统文化教育不要搞形式主义
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
谁也离不开谁
人在初三
话说科举
幸福贵在坚持
不尽长江滚滚来——《马鞍山市近现代新式教育研究》序
家乡的味道
每年有个三月三
家乡的味道
早餐
我那遥远的六一儿童节
洗澡
捞鱼摸虾
吃西瓜
立秋
放寒假
白果山庄和它的主人
游善后
我是自豪的和县人——写在马鞍山和县商会成立一周年之际
逢年过节
遥忆端午
你看你看月亮的脸
杀年猪
过小年
赶集
回家过年
说不完的除夕
趣说羊年
亲情友情
写给天堂里的爸爸
八月十五月儿圆
祭奠父母双亲
示儿——写在儿子赴英留学临行之际
儿子今天正十八
户口
再和儿子聊几句
“船老大”出生记
两个黄鹂鸣翠柳——写在乔子珊、方子侨同名诗集《一行白鹭上青天》出版之际
写给晓曦
岁月如歌
感悟人生
天下谁人不识君——纪念邓丽君逝世二十周年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观后感
世界是自己的——读杨绛《一百岁感言》有感
五十感悟
谈陈州
由电影《狼图腾》所想到的
希望在后人——观《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晚会有感
左耳
不平凡的五月
永远的胜利
在银色的月光下
闲话诺贝尔奖
后记
教育与生活
陶行知是20世纪前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祖国,身体力行,兴办行知学校,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和教育现状,大力倡导和推行大众教育,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认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也就是说,自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之始便有了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随着人类生活变化而变化的;生活教育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是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社会是大众的学校,生活是大众的教育。他认为学校里的东西太少,要拆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隔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就必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社会大背景下开展活动,为新一代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深受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影响,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教育梦想。对教育上的问题,总是喜欢将其放在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去研究分析,试图能够不断调整思路,改进方法,期望获得较好效果。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最基本的任务是教育受教育者怎样做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了我们无数的启示,都是我们教育的好素材。如此文集中的《由吃饭所想到的》《硬币的启示》《纽扣》等,从小事着手,见微知著,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于社会上有关教育的敏感话题,积极引导,如《放下手机请说话》《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谁也离不开谁》《人在初三》等。关于学校教育本质问题,《教育漫谈》一文,追溯了“学校”一词的来历,认为学校应该是孩子们向往的成长乐园。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生长在偏僻贫困的农村,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以及乡亲们朴实无华的待人处世之道,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年有个三月三》《家乡的味道》等都是我童年的记忆。儿时的快乐时光、调皮捣蛋的学生生活,在《洗澡》《捞鱼摸虾》《吃西瓜》《放寒假》等文中都有生动的表述。过年过节这些中华传统,蕴含着丰富民俗,承载着独特文化。《遥忆端午》《过小年》《说不完的除夕》《趣说羊年》等文中内容,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我感谢我的父母双亲,他们言传身教,引导着我做人做事,恩情永远铭记。《写给天堂里的爸爸》《祭奠父母双亲》,诉说了我不尽的思念。《示儿》《儿子今天正十八》则是我对儿子成长寄予厚望的表述。《岁月如歌》《两个黄鹂鸣翠柳》《写给晓曦》等文是我对同学、朋友的深情表露。人过五十,到了知天命之年,对人生的感悟明显加深,对世界上的人和事有了自己更深的理解。《五十感悟》《天下谁人不识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世界是自己的》《说陈州》等,不论是写别人,还是写自己,都是平心静气,不夹带私念,抒发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生活教会了我,使我懂得要乐观地对待人生,实际地向往未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五个篇章、五十八篇文章,从各个侧面反映了我对教育与生活的理解和看法。语言很质朴,表达也通俗,但我是真诚的,说的都是大实话、心里话,没有假话,输送的都是正能量。真诚希望能得到大家更多的帮助。
以此为序。
喻长志
2015年12月8日
《教育与生活》是作者喻长志对从事中学、大学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的经历回顾和经验总结,并回忆了儿时农村快乐又苦难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对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全书由58篇文章组成。分为教育情感篇、家乡故土篇、亲情友情篇、传统文化篇、人生感悟篇。如“走适合自己的路”、“岁月如歌”“八月十五月儿圆”、“五十感悟”、“遥忆端午”等。
作者喻长志在随笔集《教育与生活》中通过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教育的实践,立足于对青年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有关人士,谈教育,叙传统,说亲情,道人生,用大量鲜活的事例,生动通俗的语言,说故事,讲道理,传递正能量。把自己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对生活的体验,通过一系列的文章反映出来。从而引导大家热爱生活,重视教育,使以中华传统美德为核心的思想教育润物无声,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