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编
第一章 才从哲学、人伦识鉴范畴向文艺范畴的转型
第一节 先秦才义辨识
第二节 三才论:才作为主体核心素养的确立依据与才文关系的奠基
第三节 禀气论:从三才之中人假天尊到主体自证其尊的转关
第四节 两汉以才论文的滥觞
第五节 汉魏才性之辨对才的强化及才作为文艺范畴定型的意义
第二章 文才的美学定位
第一节 才:心智结构系统与学力的统一
第二节 文才本体性质的美学确认:诗有别才
第三节 文才的独到性情:归依于敏感的多情与深情
第四节 文才的独到性能:归依于创造的灵思与妙笔
第五节 文才的虚灵性
第一编 普遍语境下的文才认知立场:尊奉与约束统
第一章 文才尊奉:可变者人不能者天
第一节 天道之尊:文才“天赋”
第二节 人道之尊:才情——才的审美之维
第三节 才子崇尚:才与情合斯之谓文人
第四节 神授论:文才尊奉的灵异演绎
第二章 才德关系建构:文才的规讽
第一节 才德关系在文艺理论批评中的确立
第二节 才的高张与德从性情风标到节 义尺度的转化
第三节 社会伦理道德对文才的约束:发乎情止乎礼义
第四节 儒家人格理想对文才的示范:德才兼备
第五节 儒家用世思想对文才的规讽:先器识后文艺
第三章 文艺审美对文才的自省:才子气创作批判
第一节 才气不称而气浮
第二节 才情不称而情靡
第三节 才法学识不称纵逸而炫耀
第二编 主体素养系统建构对文才的要求:天人统一
第四章 才与学:天人相须——诗不由学又不可无学
第一节 才学关系在文艺理论批评中的确立
第二节 诗有“别学”:学的自得与气化
第三节 以学济才
第四节 才学相须才为盟主
第五节 才学关系论在批评实践中的展开——以李杜优劣论为观照
第五章 才与法:天人相成——文成于法其妙不在于法
第一节 才法关系在文艺理论批评中的确立
第二节 法的获得:拟议以成变化
第三节 居文有体、敛才人法与敛才就格
第四节 才法相参与不以法挠才
第六章 才与识:天人相济——以才为“主”以识为“先”
第一节 才识关系在文艺理论批评中的确立
第二节 文艺之识的天人身份辨析
第三节 才学识:才识相济学识相助
第四节 才胆识:才胆相援胆识相辅
第五节 以才为“主” 以识为“先”
第三编 文才活力的葆有策略:发抒与涵养统一
第七章 由才至思:文才的发抒路径
第一节 才思论的形成与才思内蕴
第二节 才生文思与如有神助
第三节 覃思济才
第四节 从苦吟到“苦吟破的”
第八章 由才思至体调:文才的显象
第一节 才体关系论的形成
第二节 才调关系论的形成及调在六朝以后的美学意义定型
第三节 体调:才气大略表里相符
第四节 体缘才限与极才尽变
第九章 文才的涵养
第一节 文才与年寿:“才尽”之忧与才思的保鲜
第二节 临文之道:才华蓄养
第三节 文才涵养的机制:气盛化神气全才放
余编 文人才士对现实际遇的感慨:天人多违
第十章 文才与命运
第一节 才命论在文艺理论批评中的确立
第二节 文才与知音论
第三节 文才与时运:人天交争与从乎时运
第四节 文才宿命论:诗穷而后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