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有其益处
“将无数须眉巾帼的壮举抹杀于无形中——男性遭受的伤害尤其严重,可能应归咎于睾丸激素吧——在我看来自恋正是罪魁祸首。其危害与傲慢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女性来说也是如此。自恋堪称杀人者。”
——本·阿弗莱克①
自恋。这个词近来如此名声大噪,大概连那喀索斯自己都要骄傲得脸红。翻翻报纸杂志,看看夜间新闻或者每日脱口秀,听听上班族对着手机讲话,和隔壁邻居扯几句闲话,你会发现这个词不厌其烦地蹦出来。每个人都提起它,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演员、时评家、治疗师、最高法院大法官,甚至是教皇。再加上我们正处于所谓的“自恋流行病”高发期,也就难怪这个词无处不在。再没什么能让人们谈论自恋像谈论疾病暴发那样了,尤其当疫情已经恶化(正如本·阿弗莱克担心的那样)。
那么“自恋”到底是什么意思?虽然人们带着疑虑频繁使用这个词,它的定义却惊人地模糊不清。口头上,这个词不过是一般的批评,指过度的自我意识——自我崇拜,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或者妄自尊大。媒体则惯于把这顶帽子扣到疯狂自拍的名人和大放厥词的政客头上。
然而这就是自恋的全部含义了?虚荣心?寻求关注?其实在心理学圈子里,它的含义也不见得明晰。自恋可能指某种令人讨厌却十分常见的性格特征,或者指某种危险罕见的心理障碍。任你选择。不过要快点,因为心理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它根本不算疾病。
以上观点看起来似是而非,不成体统,但有一个共同的假设:自恋心理完全是破坏性的。
很可惜,这并不对。
自恋心理可能带来危害,没错;网上也充斥着文章博客,记录受害者在极度自恋的爱人、伴侣、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事手上遭受折磨。那些故事听起来既伤感又吓人。但那只是自恋心理很小一部分,并非其全貌。除非我们从整体认识自恋心理,否则基本不可能理解它为何以及如何变得具有破坏性,更别提让自己免受破坏性自恋伤害了。
相对地,现在还出现了另一种惊人的观点,认为自恋心理对我们方方面面都有利;即便我们所爱的人像那喀索斯一样,陷于自我迷失的危险,也还有希望改变。
自恋不是难改的性格缺陷,也不是严重的心理疾病,或一场由社交媒体迅速传播的文化瘟疫。认定它是一个问题,就像认定心率、体温或者血压是问题,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它其实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人类倾向:自觉独特的动力。
事实上,心理学家在过去二十五年里整理出海量证据,证明大部分人深信自己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好。如此充分的研究只能让我们得出了一个必然结论:自觉独特的欲望绝不仅仅是傲慢的笨蛋或者反社会者所特有的。
比如来看一种名为“我如何看待自己评级”工具的研究结果。这是一份广泛使用的问卷,用来测量“自我提升”(不现实的自我正面评价)。受访者被要求以各个标准给自己评级,包括热情度、幽默度、不安全感及侵略性(你认为你处在平均水平还是在前25%、15%或10%)。在多个国家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自己比80%同辈人有更多的优点和更少的缺点。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家乔纳森·布朗在研究数十年的实验结果后得出结论,“大部分人并不认为自己平凡、普通,而是认为自己独特(斜体另加)、唯一。”这一普遍的现象被命名为“优于常人效应”。
你也许会担心这些结果证实了一场全球性的社交瘟疫,但事实却是稍稍膨胀的自我有其益处。其实,无数的研究发现,自以为优于常人的人比起谦卑的同辈更开心,更善于交往,身体也往往更健康。他们得意洋洋地走路,这和许多优良品质有关,如创造力、领导力及高度自尊,这些都有利于工作。良好的自我形象赋予他们信心,帮助他们挺过溃败,忍受惨重的损失。
波黑战争的幸存者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在对一组幸存者进行抑郁症、人际交往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相关评估时发现,认为自己优于常人的幸存者比对自己抱有更现实看法的幸存者更健康。在9·11幸存者身上也存在类似情况。自觉独特似乎能帮助灾难幸存者以更小的担忧和更大的希望面对未来。
P2-4
哈佛大学教授克雷格·马尔金,也是一位临床心理咨询师,他的这本著作,读后让人深受鼓舞……
——美国《纽约时报》
一本令人着迷的书。
——英国《独立报》
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一本有时让人感到有点恐怖的书。它会让你重新审视你的配偶、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你的朋友、你的敌人、你的同事……
——英国《每日邮报》
这本书使你免受自恋者伤害。
——《2.0奥普拉读书俱乐部》
在过去10年关于这类话题的所有已经出版的书中,《自信向左自卑向右》对于情绪起伏特别大的人来说,无疑是必读书。
——《心理中心》
《自信向左自卑向右》一书中,马尔金公布了关于自恋的令人惊讶的好消息,探索自恋性格的复杂性,解开许多疑惑。重要的是,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培养健康自恋,如何与自恋的伙伴、朋友、同事、家人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作家德鲁·平斯基
这是一本令人着迷的书,它讨论自恋这个老话题,深入解析自恋以帮助我们理解并接受人类自觉独特的心理需求,同时指导我们应对自我沉迷的危险。它将成为经典。
——畅销书作家苏·约翰逊
序
那喀索斯神话
第一章 一念自卑一念自恋: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对的吗?
自恋有其益处
自恋心理有程度变化
小心那些不易识别的自恋者!
第二章 自卑自恋是非论:你为何这样以为?
弗洛伊德对自恋的双重看法
健康自恋说VS阴暗自恋说
自恋成为“流行病”
第三章 从自卑到自信再到自恋
自恋分布谱
哪些人更容易自恋?
我们身边的自恋者
第四章 自恋小测试
自恋小测试
找到你在分布谱中的位置
救命,我不是常见情况!
第五章 人为何会走向极端?
天性决定起点
教养将我们调至更高或更低
再说一些自恋者
第六章 自卑与自恋的终极状态
微自弃者反射性地关注他人需求
极端自弃者对需求恐慌
微自恋者专注于自己的地位
极端自恋者特权感增强
精神病患处于危险区域
第七章 警惕性征兆,你觉察到了吗?
情感恐惧
击鼓传“情”
秘密控制
崇拜他人
双胞胎幻想
第八章 当改变已不可能,你会坚守还是放手?
尝试改变,唤醒同理心
无法改变,BYE-BYE是最好的选择
结束友谊
第九章 行走职场,该忍受时忍受,该离开时离开
忍受需要自我保护
向高层求救
我受不了了!再见!
第十章 让孩子更自信,呵护与监督一个都不能少
父母对孩子自恋有怎样的影响?
成为权威型父母
第十一章 世界这么大,真正的朋友在哪?
SOME有这么坏?
太精彩! 看看我, 看看你!
SOWE:SOME的健康使用
第十二章 自信生活:平衡自我利益与他人需求
如何获得真实的激情?
爱的福利——真诚的亲密
致谢
资料
母亲是我见过的最值得钦佩、也最令我恼火的人——她是一个自恋者。
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大学时,我仔细阅读了一篇心理学的介绍性文章。那篇文章里有一张希腊少年那喀索斯的图片,他正盯着池子里自己的倒影,图片的正下方,赫然印着一个粗体词:自恋。我读了旁边的描述后疑云顿消,却又惊又惧,因为这个词完全道出了母亲的矛盾。
在我童年里母亲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人。她异常外向,为人幽默,对别人非常照顾。整个世界似乎都绕着她转。母亲将近一米八的高个,梳着一头金发,她自幼在英国长大,带一口浓重的英国腔。无论她去哪里,似乎都能和人搞好关系,不管在杂货店还是在咖啡店、理发店。她关心朋友,鼓励他们挺过疾病,渡过难关;她致力于改善社区环境,有时打扫游乐场,有时组织烘烤面包特卖。她是父亲的好妻子,我和我兄弟的好妈妈。她一直守护着我们,奉献关爱,提出劝告。
但是,当我逐渐长大,她慢慢变老,她的光辉便黯淡下去了。母亲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吹嘘自己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多么成功的芭蕾舞者,为了说明这一点,有时还笨拙地示范一下劈叉或者普利也①。她丢出一大堆名字,炫耀自己和那些名人拌过嘴(虽然我无从得知这些是真事还是幻想)。她对自己的外貌愈加关注,发疯似的记录皱纹,跟踪身上出现的斑,还节食以保持身材苗条。她总在别人说话的时候甚至是在他们诉说痛苦与焦虑的时候插嘴。有一次,我向她倾诉自己分手之后很难受,她心不在焉地咕哝说:“我可从没在找对象上出过问题。”我当时就被这样的逻辑震惊了。
母亲到底怎么了?我在大学里知道了自恋这个词,但完全不明白它意味着什么。她一直都是个自恋者,只是我不知道吗?还是因为年龄变大,她突然变得自恋?我可不可以做些什么,寻回我童年记忆里那个慈爱无私的女人?
于是我全力以赴,寻找答案。在图书馆里,我研读自弗洛伊德以来的心理学书籍和文章。作为心理学见习生,我和自恋心理领域的顶尖学者一同工作。我还读取博士后,帮助患有人格障碍的病人,希望能更好地了解自恋的极端形态——自恋型人格障碍(NPD)。但是,这些年我虽然学到了很多,却还是觉得自己的理解尚未透彻。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永远改变了我对母亲、病人,还有自己身上的自恋的看法。
那时我父亲刚过世不久,我和我妻子费了好大劲才说服母亲从很远的一所大房子搬到离我们近一些的一间小公寓。狭小的空间让她非常不满,“看看你们给我找的好地方。”她讽刺地抱怨道。
那晚她在附近的旅馆过的夜,第二天下午坐出租车到公寓和我们两个碰面。之后我们继续收拾行李,几乎没说话,也没让她帮忙。没过多久,我母亲又上了出租车,这回是在“装饰品”上花大钱。
就这样,母亲晚上住旅馆,白天购物,过了整整一周。一天夜里,她忽然长叹一口气宣布道:“我得让自己舒服点!”说完便进了卧室,而我们只听见翻东西的声音。过了一会,她出来了,穿着一双足有十厘米高的细高跟鞋——这可是莫罗·伯拉尼克①。她骄傲地告诉我们,“好了”,她又叹了一口气,“现在我觉得好多了。至少我的鞋子比这个地方要好。”显然,这双鞋让她觉得特别。
那一刻触动了我。母亲把自觉独特当作一根拐杖,在不安或伤心或孤独的时候支撑她。她不向我,也不向我兄弟詹妮弗,或其他任何人倾吐自己是多么害怕独居,而是依赖于比别人感觉更好。(在高跟鞋方面,她的确比大部分人都好。)年轻的时候,她无须做什么让自己觉得独特,因为别人会投以关注给予殷勤;而随着年龄增长、美貌(大部分自信的来源)逝去,她认为自己不能再贡献什么,就淡出了社交和公民活动。她必须找到另一种方法突出自己,证明自己独特。
从这个角度考虑自恋心理,把它看作人们安慰自己的习惯,这让我与母亲交往方式更加简单明确。我明白她的自恋心理忽起忽落的原因以及这种心理如何又为何变得具有破坏性。我还知道如何帮助她消除这种心理,让她诚实地倾诉她的痛苦。
我在试图理解母亲的过程中还明白了另一件事:自恋心理并不全坏。事实上,一定的自恋心理对于我们过上快乐、充实、丰富多彩的生活,不仅有益甚至是关键。我发现,自觉独特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爱人、伴侣、勇敢的领导者和无畏的探险者。它让我们更富创造力,甚至可能延长我们的寿命。
大量研究已证实我在成长过程中所看到的。我所钦佩的母亲年轻时的性格——热情、乐观、活跃,很大程度上都由自恋心理激发。母亲觉得自己独特,这给了她信念、信心和勇气。这使她相信,自己的智慧足以改变世界,自己的能力足以让她完成任何决意完成的事情,自己的勇气足以让她前进去尝试一切。自恋就是她的发射台。这让她成为尽责的母亲和充满活力的社区领导者。这不仅让她相信自己,同时也信赖别人,他们因此也有了信心。
我记得七岁那年,她和一位绝望的店主聊天,他的店快要关了。“我们需要你。”她温暖地笑着说,“我也需要你。不然我上哪找这么好吃的东西,聊这么有趣的天?”她的嘴夸张地撅了起来。“就是这样!”她跺着脚说,“你绝对不可以搬走!我绝对不会接受!”当时我正嚼着饼干,看到那个人原本垂头丧气,立刻变得兴高采烈。这就是我母亲的魔力,她觉得自己独特,也让其他人觉得他们自己独特。后来,那个人的店铺直到我念大学都经营得很好。
自觉独特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这仅仅是我在探索自恋奥秘过程中发现的令人惊奇的结论之一。接下来,你还将看到许多其他挑战现有看法的事实。为得出结论,我参考大量研究,大部分研究于近年完成;同时我也利用自己作为医生与病人合作的临床经验,生动地举例说明自恋心理最好和最坏的状态,以及它的微妙之处。(所有实例都是受我咨询的人;为保护隐私,相关信息已更改!)。
我写此书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你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人,与一起工作生活的他们打交道,也在于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我的探索当然帮了我。
像许多自恋者的孩子一样,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从不允许自觉独特,甚至害怕尝试。我在表扬面前畏首畏尾,或者干脆拒绝——无论我如何成功,都不够好。
年轻的我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后来,我又转向了相反的方向。我在话里掺人太多笑话和胡话,证明自己说的东西很有趣。最终我发现,一贯的自我怀疑或不断的自吹自擂都不能带来幸福的生活,反而只能让我感到寂寞,被人误解。
幸运的是,我改变了自己并找到平衡,因此受益。我以同样的方式也帮助了许多其他人。我坚信,无论我们抱有过多或过少的自恋心理,成长对每个人都是可能的。可喜的是,你将看到事实也支持这个结论。
在我为写这本书进行调查的数年后,一个异常炎热的夏天,我母亲过世了。当时我和我的兄弟在她身旁。那时我已经能从一个不同的、更细微的角度看待她的自恋心理。要不是这样,我确信自己无法怀着爱与她告别。
我之所以分享你将发现的那些知识,是为了给你的生活带去同样的明晰与希望,正如我在自己生活中发现的。
愿此书助你克服自觉独特的短处,迎接益处。
你是否有点小自恋?你是否偶尔会自卑?你在别人眼中是不是缺乏自信?
人人都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矛盾体。有的人,我们觉得他很自信张扬,但实际上他的内心是自卑羞涩的;有些人,他的自恋会促使他更加健康自信,而另一些人的自恋却让他一步步走向极端和偏激;还有一些人,他们看起来低调冷漠,真实的是,在其“木讷”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火热的心。如何洞悉他人的真实心理状态?与他们打交道,如何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准确挖出自我的真实心理状态,为人处世,做到不偏激、不急躁、不任性?
《自信向左自卑向右》是哈佛大学教授克雷格·马尔金博士的知名心理学著作,通过多个案例,重点分析了人的自信、自恋、自卑三种心理状态,及其在人际交际中的行为表现,正视自己的欲望和自身的缺陷,学会与不同性格和心理状态的人相处,学会与真实的自己相处。
自恋是否是一种性格缺陷?它是否是一种心理疾病?它是否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瘟疫?克雷格·马尔金著的《自信向左自卑向右》有一个反转性答案。
自恋是否是有或无的东西?《自信向左自卑向右》告诉你它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上分布着你我他。
想知道自己到底有多自恋吗?《自信向左自卑向右》教你一种更客观、更准确的测试,帮你定位。
如果你是自恋者怎么办?《自信向左自卑向右》教你一套在自我理疗方法。
如果你身边有自恋者怎么办?《自信向左自卑向右》教你一套治疗和应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