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西域(节选)
高洪雷
大宛——汉帝梦中的汗血马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
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
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
城,众可数十万。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一、张骞路过
公元前129年的一个傍晚,汉使张骞一行翻越一道山梁,迎着硕大的夕阳,兴冲冲地闯进了费尔干纳盆地。
一进盆地,张骞不禁惊呆了:这里东西长300千米,南北宽170千米,静卧山间,日日沐浴着锡尔河、索赫河、伊斯法拉河的清澈河水,恰如一位长发油亮、体态丰腴、肌肤柔滑、期待爱抚的美丽浴女。
张骞从当地了解到,最早享用这位“美丽浴女”的,是一个起源于高加索山脉的塞人部落,它在波斯帝国铭文上被称为“饮豪麻(指大麻)的塞克人”。塞人先是听命于波斯,继而归附东征的亚历山大,帮助亚历山大建造了“绝域亚历山大里亚城”。亚历山大在把希腊文明引入此地的同时,也把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技术和酒神崇拜带人,汉代“葡萄”二字的发音,就源于希腊文“botrytis”。公元前250年前后,它又成为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的中心。公元前174年,大月氏西迁到塞人居住的伊犁河流域,伽色尼、阿息、吐火罗、塞伽罗“塞人四部”被迫南逃费尔干纳盆地。当新移民逼近城郭时,城头上饮豪麻的塞人意外地发现,脚下的流浪汉与自己语言相通,相貌相近,原来是同出一宗的塞克同胞,于是主动打开城门,共同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大宛(“宛”在古印度语中泛指中亚的希腊移民——爱奥尼亚人,大宛在字义上就是“大爱奥尼亚”),并在绝域亚历山大里亚城基础上修建了国都贵山城(伽色尼的音译,其遗址位于今锡尔河畔的苦盏)。
令张骞更想不透的是,大宛尽管处于崇山峻岭之中,但农田广阔,城垣高大,人丁兴旺,是一个丰衣足食之所,还是中亚葡萄种植中心。
大宛再华美,再富庶,再强大,毕竟不是自己的目的地。在富丽堂皇的大宛王宫,张骞先是出示了表示身份的符节,然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大月氏的使命,希望大宛能派人将自己送往大月氏。他还诚恳地表示:“我们如能返回汉,一定奏明汉帝,重重酬谢大王。”
大宛王早就有着一颗东向的心,但距离汉十分遥远,更苦于匈奴拦住了去路。汉使的到来,使他喜出望外。张骞的一席话,更让他心动不已。于是,他一面设宴招待汉使,一面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请求。
填饱肚子之后,张骞一行与大宛王慨然诀别,顺便带回了葡萄和苜蓿种子。大宛王派出精明的向导和译员,并送上日行千里的白马,将张骞等人送到了附近的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然后由康居转送到了终点站大月氏。
张骞从长安出发时,大月氏王尚且健在,他们仍在阿姆河以北的索格底亚那游牧。而在张骞滞留匈奴的十年中,大月氏已经征服了阿姆河以南的大夏。当张骞到达大月氏时,大月氏人已经摆脱了旧日噩梦,不想再与凶悍的匈奴厮杀。张骞在大夏整整住了一年,也未能说服大月氏与汉夹击匈奴,无奈之下,只得带着遗憾回国。
上天在给你眼睛的同时,也赋予了你发现的权利。张骞此行虽未达到预期目的,却意外发现了一片比汉还要广大的崭新世界。张骞向汉帝刘彻汇报大宛时说:“大宛国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距离汉大约万里。当地重视农耕,主要作物是稻、麦,还出产葡萄酒。那里好马很多,汗出带血,其祖先是天马之子。那里有大小城池70多座,民众数十万。兵器是弓和矛,军队善骑射。它北边是康居,西边是大月氏,西南是大夏,东北是乌孙,东边是扦罙、于真。于真的西部有水西流,注入西海;于真东部有水东流,注入盐泽。盐泽之水潜行地下,盐泽的南边就是黄河的源头,那儿盛产晶莹的玉石,黄河水流人中国……”
一连数日,刘彻和群臣都张着嘴巴听张骞讲西域那些神奇的国家,废寝忘食,乐而忘忧。故事讲完后,刘彻不仅没怪罪他未完成使命,反而升其为太中大夫,封博望侯,就连胡人翻译堂邑父也被破格封为奉使君。
尽管被意外封侯,但张骞还有许多心事,包括酬谢帮过自己的大宛王。后来,他听说乌孙已在伊犁河流域崛起,成为制衡匈奴西进的重要力量,于是向刘彻献计,派出使团与乌孙结盟,砍断匈奴的“右臂”,自己愿再次承担这一重任。稍加思索,刘彻批准了这一建议。
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的庞大使团二使西域。因为占据河西走廊的匈奴浑邪王投降,汉已直接与西域接壤,所以使团顺利到达了乌孙。
见到乌孙昆莫后,张骞建议双方联合夹击匈奴,许诺在战后允许乌孙回祁连山旧地居住。但乌孙距匈奴近,大臣皆畏惧匈奴;距汉远,不知汉之大小,因而不敢下决心与汉结盟,更不愿盲目东归。据理力争已没有意义,张骞再一次在宿命面前败下阵来。
令张骞稍感安慰的是,昆莫派人送张骞的副使分别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条支、奄蔡、身毒、于阗等国。大宛王尽管没有见到老朋友张骞,但收到了张骞承诺过的珍贵礼品,大宛王感叹:“汉,诚信之国也!”
二、奇异的卦象
公元前115年,是刘彻登基25年来最为顺利的一年。一则,第二次出使西域的张骞东归长安,被刘彻封为“大行”,丝绸之路随之开通。二则,刘彻在匈奴浑邪王故地设置了酒泉郡,在休屠王故地设置武威郡。三则,刘彻颁布了行均输法并推行募兵制,使得财力和军力逐步提升。
一个春风沉醉的正午,刘彻沐浴更衣,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占卜仪式,他要预测一下自己壮美的未来。
按照占卜所得的卦象,刘彻翻开《易经》发现,卦象对应的事件是“神马当从西北来”。这对于拥有爱美人和爱名马两大嗜好的刘彻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他不禁半信半疑。
在古代中国,但凡国家大事,必须先到大庙里举行卜筮活动,以预测吉凶,然后再决定做与不做。国家有专司卜筮的官员,叫做卜人。所谓卜,就是根据龟甲的裂纹来占卜;所谓筮,就是用蓍草占卜。按照常规,要先筮后卜,以示隆重与谨慎。先筮后卜的程序说明,假如对筮的结果不是很确定,则需要用卜的结果来做最终判断。这就意味着,卜相对于筮来说,具有更高的决断权。久而久之,卜筮也就被简称为“占卜”了。问题是,并非每次占卜都会立刻应验,因此,汉武帝对这个不太靠谱的占卜结果有所怀疑是正常的。
七年后(公元前108年)的一天,太监来报,乌孙昆莫的使臣已到长安,声明取消王号向汉称臣,并以珍贵的西域良马作为聘礼请求和亲。多年前的占卜结果终于应验了。兴致勃勃的刘彻将乌孙良马命名为“天马”,并专门写了一首《西极天马歌》。
公元前105年前后,刘彻听出使西域的汉使提起,大宛的汗血马比乌孙“天马”还要优良与珍贵,但一直藏匿不肯与汉使交换。
对于大宛马,刘彻并不陌生,因为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归来后就讲到过大宛“马汗血”一事,只是当时没有引起他的足够重视。但面前这位汉使对大宛马的讲述显然比张骞细致得多,他向皇帝描述说:“那马,或枣红,或纯白,头高颈细,四肢修长,立在那儿似玉树临风,飞跑起来如腾云驾雾,最神奇莫过其汗如血,因此称汗血宝马!”
说者如醉,听者如痴。刘彻再也吃不香饭,睡不好觉。最终痛下决心,派出壮士车令,带着千两黄金和一匹黄金铸成的金马,前往大宛求换汗血马。
如此多的黄金加上价值连城的金马,对任何一个西域城邦来说都是莫大的诱惑,况且塞人出身的大宛一向有着加工金饰的传统,对于黄金有着特殊的偏好。几匹马就能换取这么多黄金,何乐而不为?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