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戏趣--古人写戏的那些事/古典新读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孔许友,李昱瑾编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立。中国戏曲的理论简称“曲论”,是在传统戏曲艺术实践经验的深厚土壤中生发出来的艺术理论,也是中国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孔许友、李昱瑾编著的《戏趣--古人写戏的那些事》对中国古代戏剧戏曲经典作品和名家故事(包括著名剧作家、戏曲理论批评家以及演员的故事)进行讲析,将中国古代戏曲剧种、戏曲文学和戏曲舞台发展艺术的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

内容推荐

孔许友、李昱瑾编著的《戏趣--古人写戏的那些事》内容大体分为两块,一是:以中国戏剧戏曲名作中的经典片段为例,解读个别字句疑难和相关戏曲常识,然后对每一段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的故事背景进行简要介绍,讲析中国古代曲论中的情节、人物评点范式和相关叙事理论;二是精选中国曲论名著中有关曲学、搬演论、创作论接受论以及审美品格论等方面的经典论述片段,结合中国戏剧戏曲发展史的知识和故事进行讲析,力求做到通俗新颖、深入浅出。

目录

论情节

无奇不传,无传不奇

曲者,曲尽人情也

剧之妙处,在一真字

论人物

绘其面目与神采

探其七情生动之微

生旦有生旦之体

论文辞

文而不文,俗而不俗

“可作语”与“不可作语”

曲白相生互引发

论音律

南曲与jh曲之辨

声不得其宜,五音废矣

衬字增句之运用

曲中务头犹棋中之眼

论搬演

九美既备,当独步同流

教率之法,演习之功

“一朝闻妙道,夕死心也甘”

出神入化,技进于道

试读章节

戏剧情节的曲折做法就是变换文路,不完全按照观众预期的方向一味直书。用金圣叹的说法是“目注彼处,手写此处;目注此处,手写彼处”。具体而言,有所谓“狮子滚球法” “移堂就树法” “月度回廊法”等等。

“狮子滚球”是一种传统的杂技表演,金圣叹最早用它设喻,将其引入戏曲批评,他在《第六才子书·读法第十七》中说: “文章最妙是先觑定阿堵一处,已却于阿堵一处之四面,将笔来左盘右旋,右盘左旋,再不放脱,却不擒住。分明如狮子滚球相似:本只是一个球,却教狮子放出通身解数,一时满棚人看狮子,眼都看花了,狮子却是并没交涉。人眼自射狮子,狮子眼自射球,盖滚者是狮子,而狮子之所以如此滚,如彼滚,实都为球也。”就是说,作者心中本有一个核心的关注点,但却并不直接叙述它,而只是不断旁敲侧击,反复描写与这个核心对象有关的各种对象,把观众的胃口吊足。观众的眼睛是跟着狮子走的,但狮子的眼睛(也就是作者的眼睛)其实始终围绕着核心关注点。

比金圣叹稍晚一点的另一位剧评家毛声山对“狮子滚球法”又有进一步发挥,他在《第七才子书总论》中以高明的《琵琶记》为例指出:“今观《琵琶》文中,每有一语将逼拢来,一笔忽漾开去,漾至无可拢处,又复一逼,及逼到无可漾处,又复一开,如是者几番才了结一篇文字,正如狮子弄球,猫狸戏鼠。”此段话突出了狮子滚球中,反复“逼拢”与“漾开”的特点,即旁敲侧击式的问接描写与核心关注点之间不是等距的,而是要悄悄靠近这个核心,一旦触及却又跳开,离开到一定程度又开始渐渐靠近。这实际上是强调叙述过程中对张力的把握。

“移堂就树法”主要是结构上的前后联系之法,通过结构上的联系使人物心理能够前后呼应。金圣叹在《第六才子书·寺警总批》中云: “文章有‘移堂就树’之法。如长夏读书……堂后有树,更多嘉荫。……然大树不可移而至前,则莫如新堂可以移而去后。不然,而树在堂后,非不堂是好堂,树亦好树,然而堂已无当于树,树尤无当于堂。今诚两厥便宜,而移堂就树,则树固不动,而堂已多荫,此真天下之至便也。”他以《西厢记》中张生“应募”一节为例来阐释此法。《西厢记》第二本写河桥守将孙飞虎作乱,引兵围困普救寺,欲夺莺莺。情急之下,老夫人声言:谁有退兵之策,便倒陪房奁,将莺莺与之为妻。张生出来应募。这时,莺莺的宾白和唱词表面上无关爱情,使人怀疑“莺莺此时其视张生应募,不过一如他人应募,淡淡焉了不系于心”。但细心者如联系前面诸节,就不难体会到莺莺的言语中对张生看似轻描淡写的称赞,其实已经包含了“无限心语”,这便是移就之法。到了这一节,作者“只须顺手一点,便将前文无限心语,隐隐然都借过来”,这就是“新堂得前树之荫”。至于莺莺的言语为何要“淡淡焉了不系于心”,其实是“为自己避嫌”。“太君在前” “僧众实繁” “贼势方张”都是莺莺不能快然一泻心中沉忧的客观情势。但毕竟此节是一个突破口,莺莺再欲“矫情箝口”,假装完全不在意,也是不可得了。如此,便把崔张二人“妮妮然分明是两口儿”的心理情状刻画得出神入化。

“月度回廊法”亦见于《第六才子书·寺警总批》。金圣叹日: “如仲春夜和,美人无眠,烧香卷帘,玲珑待月。其时初昏,月始东升,冷冷清光,则必自廊檐下度廊柱,又下度曲栏,然后渐渐度过闲阶,然后度至琐窗,而后照美人。虽此多时,彼美人者,亦既久矣,明明伫立暗中,略复少停其势,月亦必不能不来相照。然而月之必由廊而栏、而阶、而窗、而后美人者,乃正是未照美人以前之无限如迤如逦,如隐如跃,别样妙境。非此即将极嫌此美人何故突然便在月下,为了无身分也。”“月度回廊”之法实际上是说安排情节须有次第,逐步逼近目标,不能竹筒倒豆子,一下把话说完。明月照美人,月光不能突然便照着美人,而要先照着廊柱、曲栏、闲阶、琐窗,然后才照着美人,如此方显出美人的身份。同样以《西厢记》为例,莺莺身为相府干金,上奉老母、又承师命,其爱恋张生之情既不能完全不写,也不可一笔径直写之。作者所采用的正是此“渐度”之法,兜一大圈子,然后点出莺莺“独与那人兜的便亲”之语。其实这一句才是作者真正要写的,但偏要“闲闲渐写”,这便是曲折之妙处。P19-21

序言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立。中国戏曲的理论简称“曲论”,是在传统戏曲艺术实践经验的深厚土壤中生发出来的艺术理论,也是中国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戏剧齐名。中国戏曲程式化和写意性的表演方式、援诗词入戏的剧本语言、婉转曲折的剧情结构、以声腔区分剧种的方式等,都极宫中国文化的特质,因而在世界戏剧史上别具一格。中国戏曲高度的综合性和突出的艺术特色,为中国曲论提供了广阔的延展空间。同时,中国曲论也对中国戏曲艺术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戏曲与戏曲理论的发展历程并不完全同步。戏曲艺术在元代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而戏曲理论在当时还只是发端期。到了明代,曲论家和曲论著作大量涌现,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明显提高,曲论才达到繁荣期,还出现了格律派与情采派、本色派与文词派的流派论争。清代是曲论的高峰期,如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点代表了戏曲评论的巅峰,李渔的《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指示中国戏曲和曲论从曲本位走向剧本位,徐大椿的《乐府传声》则对曲唱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清代一些曲论家还开始重视花部声腔,为地方戏研究开辟了道路。清末和民国时期则是曲论的总结和转型期,吴梅的《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等著作,代表了传统曲学的总结性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结合了清代朴学和西洋史学的研究方法,标志着戏曲史学科的正式问世。

中国曲论的体裁形式不拘一格,除了专论外,还有序跋评点体、曲话体、日记书信体、曲例示范体,以及开场“自报家门”体等多种形式。从内容上说,曲论既有像王骥德《曲律》这样全面研究戏曲的著作,更有大量以各种不同角度论述戏曲的作品。有的专论演唱技巧,有的专论填词方法,有的品评表演优劣,有的谈论剧情结构,有的考证戏曲本事,有的关注戏曲功能,有的记载戏曲活动,不一而足。

曲论大抵可以分为剧本作法、戏曲声律和搬演三大部分。剧本作法理论涉及情节结构论、人物塑造论,以及语言风格论等;戏曲声律理论包括乐曲声律学、曲辞音韵学,以及曲唱论等;搬演理论则包括表演技艺论、演员素养论和教习方法论等。如果宽泛些说,曲论除了戏曲理论外,还包括了散曲(小令、套数等)理论,只不过后者更接近诗词学的范畴,散曲与戏曲在曲体上其实并无二致,两者是体同而用殊的关系。本书所说的“曲论”仍然主要是指中国戏曲理论。

本书广泛吸收了当代曲论学界的研究成果,精选释例,以介绍剧本创作理论为主,同时兼顾声律和搬演理论。全书共分为五章,前三章介绍剧本创作理论,第四章介绍戏曲声律理论,第五章介绍戏曲搬演理论,力图使读者对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主要思想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4: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