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东北白山黑水之间战斗着一支英雄的部队,他们的传奇故事至今仍在人民中传颂,这支英雄的部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东北,父老乡亲惨遭蹂躏。中国危亡,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在长达14年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面对几十倍于己的日本侵略者,不畏牺牲,孤军奋战,与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斗争。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抗联英雄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奉献了满腔热血和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功绩书写在江河黑土之上,他们的英魂熔铸于大山林海之中。他们是中华民族反法西斯战争的英雄,他们将永为中华儿女敬奉、铭记。
请看赵瑞军、赵聆实、刘辉主编的《东北抗日联军》。
赵瑞军、赵聆实、刘辉主编的《东北抗日联军》以抗联军史为主线叙述历史,以英雄业绩为重点表现军魂,突出文物、文献实证特色,让文物、文献说话。依托丰富、珍贵的抗联文物、文献,着力挖掘、研究抗联历史,文图并举、形象生动,内容翔实、细节充分,引发思考,耐品耐读,诠释、讴歌了伟大的抗联精神,展现了一幅幅抗联英雄的画卷……
为了消灭中国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达到永远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了世界上少有的殖民文化统治措施,对中华民族文化进行了无以复加的摧残。他们以其武力的压服强行输入入侵民族文化,企图将中国东北完全“日本化”。
这种为殖民统治服务的殖民地文化所造成的危害是深重的。伴随着殖民统治的建立发展,日本帝国主义用武力毁灭与强占中国东北的文化机关,禁毁与进步图书、报刊、电影、戏剧,监视与屠杀爱国的文化人士和知识分子,并建立殖民文化统治机构与制度,强行输入充满侵略色彩的所谓“优秀文化”,并使其与中国封建旧文化相结合,这就使由于五四运动而兴起的中国新文学在中国东北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使中国东北人民很难直接、全面地了解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在残酷的殖民统治下,“协和文化”迅速发展,呈现逐步取代中华民族文化的趋势,殖民地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正常发展。
殖民地文化所宣扬的是所谓以“日满一德一心、民族协和、王道乐土、道义世界”为纲目的“建国精神”。这种殖民地文化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奴化教育,渗透着日伪统治意图与政策,毒化着东北人民的思想,成为日伪毒害与麻醉人民思想的工具。殖民地文化对文化界、教育界、知识界的影响就更为深重,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思想被奴化。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奴化思想,更使一些人盲目地崇拜日本天皇制度、日本文化,自认为做一个中国人可耻,产生极度的自卑、自贱心理。这种奴化思想所造成的灾难程度是不容低估的。
1941年12月22日,日伪推出《战时紧急经济方策要纲》,以所谓考虑伪满在国防上的特殊地位为名,提出伪满将“采取满足日本的战时紧急需要的应急措施”,公开以“政府形式”确立了伪满作为日本经济附庸的地位。该要纲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下列方针:第一,高度强化经济统制;第二,在五年计划中,原来依赖日本提供的资材,要提高自给率,并且只限于“战争紧要而立即产生效用的产业”方面实施计划;第三,加强农产品的增产和征收,“努力增加对日输出能力”;第四,加强“满、支、鲜大陆相邻的三个地区之间的物资相互交流与劳务相互调剂”;第五,军需资源要限制国内的消费,加强增产,特别是钢铁、煤、液体燃料、轻金属、农产品等,“要努力增加对日贡献”。
日伪对东北以粮食为主体的农产品搜刮日甚一日,其主要手段是采取“粮谷出荷”和“粮食配给”政策。“粮谷出荷”是日伪以低价强行收购农民粮食的代名词。为了最大限度地掠夺粮食,1942年1月31日,日伪宣布实行购粮的“先钱制度”。规定每年4月1日至10月5日为预购粮款发放时间,预购的品种有黄豆、谷子、高梁、水稻、苞米、大麦、小麦、燕麦等11种。每100千克先付价款l元。日伪以先交一定的定钱,与农民签订“出荷”及出荷数量的契约办法,在粮食生长阶段便夺去了农民粮食的所有权,到交货季节,不管丰歉都强迫农民出荷。农民的大半粮食被夺走,再扣除交租、留种,所剩的口粮无几,丰年些许口粮与瓜菜混合,勉强可以糊口,歉年则难以度日,饿死和因无粮自杀的事情屡屡发生。
P6-8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东北白山黑水之间战斗着一支英雄的部队,他们的传奇故事至今仍在人民中传颂,这支英雄的部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东北,父老乡亲惨遭蹂躏。中国危亡,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在长达14年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面对几十倍于己的日本侵略者,不畏牺牲,孤军奋战,与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斗争。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抗联英雄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奉献了满腔热血和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功绩书写在江河黑土之上,他们的英魂熔铸于大山林海之中。他们是中华民族反法西斯战争的英雄,他们将永为中华儿女敬奉、铭记。
每个国家都有着对本民族的英雄记忆,英雄记忆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和永恒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发展、前行的不竭动力。英雄的记忆需要传承,崇尚英雄的民族,才能英雄辈出,崇尚英雄才有民族未来。文物、文献是英雄记忆的重要载体,弥足珍贵。本书从文物、文献研究的角度切入主题,讲述了一部真实、感人的抗联英雄史。
杨靖宇西征时用过的小饭桌、周保中刻写文件和传单时使用的铁笔、汪雅臣赠送参战农民张万成的银挂件、陈翰章部被服厂使用的缝纫机头、抗联战士使用的武器和生活用品、抗联第一军少年营的单刀、赵一曼留给儿子的遗书、日军“讨伐”抗联的作战地图……真实的文物、文献近在眼前,触手可及。这些文物、文献引导着我们走进过去,走近抗联英雄。循着文物、文献的故事轨迹,如同融入真实的历史,在战场上穿行,体会战争的残酷,感受英雄的情怀,仿佛在与英雄对话。
本书以抗联军史为主线叙述历史,以英雄业绩为重点表现军魂,突出文物、文献实证特色,让文物、文献说话。依托丰富、珍贵的抗联文物、文献,着力挖掘、研究抗联历史,文图并举、形象生动,内容翔实、细节充分,引发思考,耐品耐读,诠释、讴歌了伟大的抗联精神,展现了一幅幅抗联英雄的画卷:
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敌人剖开他的胃部,未发现一粒粮食,看到的只是树皮、棉絮。这情景让侵略者震骇。
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曾任)赵尚志将军在对敌作战中身负重伤被俘,宁死不屈,大骂叛徒,直至鲜血流尽。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赵一曼牺牲前给年幼的儿子留下遗书,其中写道:“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抗联第二路军冷云等八位女战士在敌人的包围下,投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宁死不当俘虏,搀扶着负伤的战友,毅然走入滚滚的乌斯浑河。 抗联第五军三师八团一连在宝清小孤山阻击日伪军进攻,李海峰连长拖着被敌人炸断的右腿,怀抱机关枪,在战友的搀扶下继续射击,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12名战士壮烈牺牲。
英雄的壮举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拼搏到底的顽强斗争精神,困苦环境下的艰苦奋斗精神和舍生忘死的英勇献身精神。这就是抗联精神,也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彭真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二十余年的历史中,最为艰苦的时期有三,第一是两万五千里长征,第二是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的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第三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苦斗。”
毛泽东指出:“抗联干部领导抗联斗争及近年参加东北的斗争是光荣的,此种光荣斗争历史应当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
白山黑水,抗联英名不朽!
黑土军魂,抗联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