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妙对小周郎
历史记载,刘备带领关羽、张飞三顾茅庐,终于用真诚打动并请出了卧龙先生诸葛孔明,这为他今后成就帝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刘备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势力范围都不怎么样,可以说属于绝对的弱势。当年,刘备和曹操在许都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当时天下能称得上英雄的只有刘备和自己,结果把刘备吓得筷子掉到了地上。至于这么紧张吗?因为刘备知道,曹操这个人不是省油的灯,他不会让自己发展起来的。后来,曹操果然率兵一直追赶刘备。
不过,刘备被曹操追得到处躲藏时,已经从隆中请到诸葛亮做军师了。诸葛亮也知道,单凭刘备手下那几个人难以抵挡曹操,于是就出主意:我们应该和江东孙权结盟,兵合一处,将打一家,那样就有希望打败曹操了,至少我们损失不会太大。刘备也知道自己根本不具备和曹操单挑的实力,于是对诸葛先生言听计从,就派他到江东和孙权谈结盟抵抗曹操的事情,这才有了诸葛亮舌战群儒借东风的故事,也才有了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联故事。
当时,孙、刘两家能否结盟,大都督周瑜起着关键作用。也就是说,能拿下周瑜,结盟的事也就成了一大半。于是,诸葛亮就把主攻的方向放在了周瑜身上。可是,周瑜年轻气盛,没把被追得若丧家之狗的刘备等人放在眼里,因此表现得很傲慢。想想也是,年纪轻轻就掌管了江东的军事指挥权,放谁那儿也都会多少有些骄傲。周瑜觉得诸葛亮是代表刘备来求东吴的,自己不能太跌了身份,所以表现得很高调、很傲慢。
怎么高调、傲慢呢?周瑜要揭诸葛亮的短。诸葛亮是出了名的美男子,(《三国演义》中这样形容诸葛亮的长相:“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可是他夫人黄玉英那长相着实有些意外。据说,黄承彦老先生见姑娘大了,就托人为姑娘找婆家。男方一听说是黄承彦的姑娘,那叫一个高兴,因为黄老先生是当地名流,有才,所以他的女儿肯定是差不了的。当小伙子提着彩礼来到黄家时,一看黄玉英那背影真不赖,可是等到姑娘一转身,小伙子惊呆了,用网上曾经流行的一副对联说就是“看背影急煞千军万马,猛回头吓退百万雄兵”。其实,黄承彦先生曾经给姑娘取过一个小名,叫阿丑,从这个小名就能猜到黄承彦这女儿长得有点意外。黄玉英虽然长相有点儿丑,但非常有才,诸葛亮也正是看中了黄玉英的才能,所以才和她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这个周瑜有些不厚道,他竟然要拿诸葛亮妻子的长相开玩笑,只见他不紧不慢地说:
有目也是旺,无目也是丑,去掉旺边目,加女便
成妞。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腿”和瞅见的“瞅”是一个意思,是“瞅”的另一个写法,去掉目字旁不就成“丑”了吗?“丑”是丑陋的“丑”。丑陋的“丑”加个女字旁就成了“妞”字。周瑜说诸葛亮的妻子长得出奇难看,百里难挑一个,那简直是丑到极致了。
诸葛亮一听,心想:周瑜你有点儿不像话了,但又不能拍桌子骂娘啊,毕竟求着人家呢,不能把正事给搞砸了。那怎么办呢?既然你显得那么有文化,咱也得当个文化人;既然你拿我妻子说事,得了,我也拿你妻子来回敬你吧。想到这里,诸葛亮微微一笑,说:
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
成娇。江东美女数二乔,难保铜雀不锁娇。诸葛亮倒是省事,直接套用了周瑜的格式,就是把内容换了换。P1-3
小时候家里穷,不像现在的孩子那样有很多玩具可以玩,有很多电视节目可以看,20世纪80年代初期孩子们的娱乐文化是很匮乏的。我们农村的小朋友最喜欢玩的大约也就是捉迷藏、滚铁环了。我那个时候最渴望过年,不是为了吃点好的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因为全村家家户户都贴春联,我会跑大半个村子看春联。当时看春联的目的也不是感受春联带来的节日气氛和春联本身的文化,而是为了炫耀自己认字。就这么简单。当自己大声把春联念出来的时候,如果能得到别人一两句赞扬,心里总是美滋滋的。年复一年,随着农村春联内容的变化,我的生命中留下了很多不一样的记忆。
后来我从事教学工作,在讲述诗歌对仗或某位作家的逸闻趣事时,总忘不了适当引用教材之外的对联故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形象地传达了课堂内容,很受学生欢迎。这或许是从小所形成的积淀在起作用。2013年8月,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的《隋唐考场风云》播出,受到了河南电视台《传承》栏目组的关注。栏目组编导王芳和我取得联系后,我就成了《传承》栏目的常客,相继录制了《考场那些事儿》《中原名寺》《风雨上阳宫》等系列节目。
2014年寒假,我突发奇想,打算把自己脑子里记忆的并经常在课堂上用到的那些对联按照时代顺序集中地进行故事性呈现。我的这一想法得到栏目组的肯定。于是就在那个寒假,我写出了底稿,取名“名人妙对”,并于2014年年底至2015年年初播出。播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很多观众和我联系,有向我推荐对联故事的,有向我介绍自己对联成果的,有和我探讨对联技巧的;有一位许昌的观众两次写信和我探讨“天下第一奇联”,甚至有观众建议我把题目改为“名人说名人妙对”等。对此,我也沾沾自喜,毕竟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知道的事情,这就是一个老师的价值。在节目播出之前,大象出版社的编辑管昕和我联系,问我有没有出版计划,我就把这个节目底稿给了她,有幸被列为该社2015年出版项目。这是一件没有想到的事情,因此真诚感谢大象出版社的鼓励、支持以及编辑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需要指出的是,书稿对节目底稿作了一些修改和调整;另外书中所讲到的对联故事未必是真的,而且这些故事大概也经不住学术考证,请读者朋友不要当作严肃的学术著作来较真。不过,虽然只是故事,其中也不乏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苏轼虽然被贬,却能在贬地自得其乐,表现出他的豁达心胸;郑板桥用对联讲文章写作的妙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以及对待评价的态度“隔靴搔痒赞何益,人木三分骂亦精”,放在今天依旧具有现实意义。再比如王尔烈的清廉、李调元的严谨、梁启超的博学,都是值得今人学习的。
又是一年春节到,院子里的孩子们很热闹,街上也不停地传来鼓声。去年的春节假期,我就是在这样的节日气氛中坐在书桌前编写稿子,今年春节前我完成了对书稿的修改,看来这就是早年大半个村子跑着看春联的回报!
王士祥
2015年2月18日
对联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样式,内容涉及广泛,几乎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可见。对联和春联不完全一样,我们可以说春联是对联的一种,但不能说对联就是春联。据说春联起源于后蜀孟昶,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事情,但对联则要早得多。
中国古代诗文发达,诗文讲究形式美。特别是音韵学出现之后,文人们更注重对仗,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基本是用对偶句写出来的,单独摘出来自然就接近对联。举个例子吧,《原道》篇中有“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对得很工整,实际上这不就是对联吗?
四六文和律诗中这样的“对联”俯拾皆是。四六文又叫骈文,讲究的就是四六对仗。以隋朝李谔为例,他在《上隋高祖革文华书》中指责当时的文风是“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他说的是不错的,可是我们别忘了,李谔这句话本身也是用四六对句写出来的。再以“诗圣”杜甫为例,杜甫的近体诗是后世学习的标本,他的律诗对仗达到了极致,大家熟悉的那首《登高》诗,无论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哪一个不是标准的对联昵?所以,对联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
对联的用处很多,比如春节来了,我们会在门口粘贴“锣鼓咚咚辞旧岁,歌声阵阵庆新春”,“春满人间歌声阵阵,福临门第喜气洋洋”一类的春联,表现佳节的喜庆气氛;比如我们去佛教场所,经常会看到弥勒大殿有这么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让我们感受到了弥勒佛的心胸与智慧。
工作压力大的朋友喜欢用旅游减压,几乎在每一个景点都能看到对联,或概括景点的特征,或歌颂历史人物的功绩。中原文化厚重,人文景观众多,其间有无数名联值得玩味,不妨随我神游一番南阳诸葛庐和内乡县衙。在南阳卧龙岗有一副对联:“收两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恩三顾;取西蜀,征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是诸葛亮出山后的主要功绩,也是人们对诸葛亮最真诚的纪念。
内乡县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衙,199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县衙里有一副对联是这样说的:“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表现出了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对联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完成不同的情感表达,或嘲讽,或戏谑,或劝谏,或自勉,总之,以其方便灵活成了文人交往的一种比较重要的方式。我们经常可以在对联中领会到奇情妙趣,特别是那些和名人有关的对联故事,尽管有时可能不一定是真实的,但依旧能让我们想象到故事主人公的风神。书中所选择的故事主人公都是大家所熟知的,这也是对题中“名人”的具体落实。
编这本书并非为了单纯讲故事,而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融入我对学习、生活、处世的理解。我记得一次课堂上讲对仗,我没有直接用那么多概念,什么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等,而是讲了苏轼智对辽使的故事,同学们就理解了对仗的特点。在讲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讲了什么是恕道,什么是文化的力量,这是对联故事本身所蕴含的。所以,希望大家在通过这本书了解名人对联故事的同时,能有所收获,而不是仅仅把它当成一本消遣娱乐的小书。或者说,我希望大家能够在乐中学,学中乐。这是我的期待!
真诚地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王士祥
2015年2月10日
王士祥编著的《名人妙对》根据河南电视台《传承》节目的讲稿整理润色而成。全书选择读者所熟知的名人如孔明、武则天、孟郊等,依时代先后顺序,以通俗的语言并配以图片介绍其对联故事,妙趣横生且不乏智慧性、启发性。
对联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样式,内容涉及广泛,几乎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可见。
王士祥编著的《名人妙对》并非为了单纯讲故事,而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融入对学习、生活、处世的理解。希望大家在通过这本书了解名人对联故事的同时,能有所收获,而不是仅仅把它当成一本消遣娱乐的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