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对胡兰成说: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这句话说出的不只是爱情,还有她的一生。
用张爱玲式的文艺来还原张爱玲。读《如你低到尘埃却开出花来(张爱玲传)》不禁让人疑惑,这究竟是他人写的张爱玲传记,还是张爱玲自己写的自传呢?可见作者李馥旻文笔老道、情思细腻,不禁令人遐想万千,莫非她是张爱玲转世吗?
她从海上来,羽化而登仙。这是一首关于张爱玲的散文诗。从一个一脸堆砌笑容的小小女孩,到一个为爱绽放的花季少女,一个叱咤上海滩的天才作家,最后成为一个过着与世隔绝生活的孤独老人,张爱玲的每一个手势都注定与众不同,注定引人注目。有人认为她冷酷,有人认为她自私,而张爱玲就是张爱玲,她与她的作品一样,俯瞰世人,遗世独立。张爱玲笔下的故事都是自己,《如你低到尘埃却开出花来(张爱玲传)》(作者:李馥旻)结合她的部分随笔和小说,把作品融入她的生活,串联成她的情感线索,运用优美散文化的笔调刻画出张爱玲的情感世界以及她跌宕起伏的一生。
我是张爱玲,张爱玲是我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响亮的独一无二的名字,至少张爱玲是这样认为的。
如果现在我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我会急匆匆奔赴1930年的上海,走到一个叫黄氏小学的新式学堂。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就见到了她,与她成为同学。
这是一个伶俐可爱的小女孩,穿着小洋装,牵着一位漂亮妇人的手,出现在黄氏小学的校门前。这个小女孩名叫张煐。对于这个从小听惯了的名字,她很纳闷,为什么父母给她取这个名字,是不是胡乱选个字就了事?一点新意也没有。
此时此刻,我就站在她的面前。我分明看到,她的表情坦露出一丝的不情愿。
你不乐意来这里吗?
于是,我知道了,你是不乐意,不乐意父亲母亲为了自己争吵。我也知道,你父亲母亲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是贵族纨绔子弟,一个是追求自由的新式妇女。这样的结合,注定水火不相容,也给你的眉宇间画上了褶皱。
在来这里之前,父母又相互对抗起来。父亲接受的是旧式教育,要让女儿接受“四书五经”的熏陶,而母亲却提倡西式教育,执意要让女儿到新式学堂读书。结果,“南北战争”又爆发了。
“去学校读书有什么不好?她可以跟可爱的小伙伴一起学习英文,认识到很多东西,也不用老是待在这个乌烟瘴气的地方!”母亲执意说。
而父亲也坚决地反驳:“那些洋人学校只会乱七八糟一顿鬼话,什么都教不了。我们家到底是贵族家庭,女孩子还是学些琴棋书画,你别荒天下之大谬!”
“你别老是之乎者也,老一套已经不管用了,现在是新世界。我不会让步的!”
结果,这一场战争以母亲“拐”女儿出门而结束。在房里休息的父亲浑然不知,自己的妻子偷偷地带着女儿往黄氏小学走去,准备先斩后奏。
张焕到底是来到了这里,在母亲的带领下走到房门面前。她看清楚了,门上嵌着三个字:“报名处”。
“我来这里还能回家吗?”十岁的张烘有点迟疑。父亲母亲争吵不休,她害怕哪一天母亲不要她了,父亲也走了,只剩下自己孤苦伶仃,不知道怎么回家。
“当然会回家!放心吧,我这是为你好,你爸的老一套是在害你。你在这里还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呢!到了外面接触新的东西,你就不会迷恋那个家了。”
小小年纪的张煐对母亲的话似懂非懂,迷恋家有什么不好?
在填写入学证姓名的时候,母亲犯愁了。张煐是乳名,这个名字“嗡嗡地不甚响亮”,实在不是个好名字。
张煐看着母亲歪着头想名字,看得入了神。这边母亲心里盘算着:“要不随意用个英文名字音译过来就行了。什么英文好……ailing……”
由于母亲刚刚跟父亲大吵一架,对这个家也烦恼不已,于是脑子里就进出个“生病”。音译出来就是“爱玲”。母亲一时也想不出其他,于是就煞有介事地在姓名栏上填上了“张爱玲”三个字。心想,以后有机会再改一个好一点的。
谁知道,“张烘”从此就变成了“张爱玲”,这个名字紧随她一生,再也没离开过。
此时,报名处窗明几净,屋外的阳光照了进来,光芒万丈,就像她出生时家里的阳光一样,都是新的。今天是个大晴天!
张爱玲……张爱玲……让人听了都心生爱怜,也许你就是为爱而生的。
恍惚间,我回到了现实,定眼看着张爱玲的这篇随笔《必也正名乎》,我抿嘴笑了。这真是一个较真的人!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就这样写着:“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大概她对自己的名字是“深恶痛绝”了,对母亲随随便便的做法表示抗议,以至于还念念不忘这个“俗名”,要写篇文章理论下自己对名字的看法。
不过,大概也是因为“张爱玲”的由来与母亲有关,才让她如此迷恋那一段回忆吧。那个母亲“支着头”的情景应该是富有生趣的,以至于一旁的小女孩时至今日还念念不忘。P2-4
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黄逸梵(母亲)
你好自为之。
——张廷重(父亲)
唉!你这股劲像我,何尝不是这么一个傻瓜?
——张茂渊
爱玲从不牵愁惹恨,要就大哭一场。她文章里惯会描画恻恻轻怨,脉脉情思,静静泪痕,她恨人却宁像晴天落白雨。
——胡兰成
谁是张爱玲?我要找她写稿!
——柯灵(《万象》编辑)
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大看,只看张爱玲的文章。
——苏青
每以鹤姿仰视,冷静,自信,独立,而且毒辣。我们永远见不着她顶上朱红。
——李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