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镜源主编的《俞慎初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主要采用评传体裁,医文结合,详细记载了俞慎初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从而使诸位中医药学家的医学成就和宝贵经验得以发扬光大。该书的出版对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俞慎初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盲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张镜源主编的《俞慎初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主要采用评传体裁,医文结合,详细记载了俞慎初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从而使诸位中医药学家的医学成就和宝贵经验得以发扬光大。该书的出版对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内容推荐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由张镜源主编的《俞慎初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记载了俞慎初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目录 献身中医 矢志不渝 采撷百家 融会众说 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 兴学办教 鞠躬尽瘁 修己爱群 济世活人 温温恭人 慎终如初 试读章节 宽嘴厚唇,皮肤微黑,身材矮小瘦削,厚厚的凸透镜片后,是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操一口带浓浓福清土腔的普通话;在时兴穿西装的20世纪80年代,他却仍身着褪了色、磨了边的中山装,肩背挎包,腋夹油伞(福州传统特产),脚穿解放鞋;外出办事从来都是步履匆匆、来去如风。不认识的人,谁会想到这位老先生就是名重杏林、桃李成蹊、壶中甘雨、指下春风、名闻海内外的一代大医俞慎初! 一、承三世医 究岐黄学 1915年农历十月十七,俞慎初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县城关镇(今福清市融城镇)的一个中医世家。其尊翁介庵,名士耿,生于1877年(清光绪三年),幼年失怙,赖母夏氏当晒盐工抚养。因家境贫寒,仅上3年私塾便辍学了。13岁到药店当学徒,15岁随族叔俞九绩习医,刻苦钻研诸家典籍。其悟性极高,平日留意搜集民间单、验、偏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医术日臻纯熟。24岁起,悬壶高山(今福清市高山镇)。时值烈性传染病鼠疫、霍乱流行猖獗,先生本救死扶伤精神,不顾个人安危,倾力救治,获愈甚众,声誉鹊起。1917年,因母老病,为奉养计,乃返城行医,屡起沉疴,声名大噪,求诊者摩肩接踵无虚日。先生为人谦和,深得业界敬重,时被推举为县神州医药支会评议员,每次讨论病案,均能独抒卓见,常令同道叹服。1935年担任县中医师公会首任会长、县国医支馆董事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县中医学会主任委员,并被卫生部聘为全国血吸虫防治委员会委员(原定担任副主任委员,先生坚辞不就)。他提出的血吸虫病中医防治方案,获得推广应用,并深得各方好评。 俞慎初幼承庭训,兼之天资聪慧、才思敏捷,5岁即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先后师从晚清秀才何若溪、廪生詹伯涵、举人唐璇波诸名师。1923年2月起,就读于福清县立第一小学,因成绩优异,连连跳级,1925年2月,不满1O岁即于该校毕业。1925年3月人福清县立中学,因参与学潮,又参加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而被校方勒令退学。之后转入福建学院附中(今福州第二中学)就学。 良好的教育,为俞慎初奠定了深厚的古文字学基础,亦为研习中医经典创造了条件;家庭的熏陶,使他耳濡目染中医治病救人的神奇功效,激发了他对中医学的兴趣和热爱;而民国初年满目疮痍的社会现状,坚定了他“愿为含灵解除疾苦”的人生志向。1928年底,才读高一的他,毅然决定随父学医。1929年初,他白天在福清城关裕济中药铺临证实习,晚上则在父亲的指导下刻苦攻读历代中医经典。两年下来,他的学业大有长进。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学理论水平,拓宽知识面,使自己的学识不囿于一家之言、一己之见,于1931年春远离家乡,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秦伯未、陆渊雷等沪上名医。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莘莘学子求学问业的地方。许多著名医家如恽铁樵、何廉臣、丁甘仁、曹颖甫、曹炳章、时逸人、章次公、朱小南、蔡小荪、顾筱岩、陆渊雷、秦伯未等在这里会聚,可谓耆宿云集、精英荟萃。他们兴教育,培养后继人才;办报刊,促进学术交流;建医院,解除民众疾苦。为了保存国粹、光大中医学术,他们奋力抗争,图谋发展。在这里,俞慎初如饥似渴地汲取各家学术之精华,努力探索其内蕴之瑰宝,课余还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刊登于各专业杂志,大胆抒发个人见解,颇有一股“拼命三郎”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两年多的系统学习,诸名师的悉心指点,众同道的有益启迪,良好的学术氛围,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使他学业猛进,在人才济济的大上海,未及弱冠,便崭露头角,成为一代名医秦伯未的高足。 P7-11 序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族体魄康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结晶,是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体系。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哲学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传人、一辈又一辈名医大家的实践探索、薪火传承、总结完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丰富的医学内容、实用的制药技术。具有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应诊灵活、普适简廉和预防保健作用显著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医学之林独树一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医疗保健事业,已经并正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精诚合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贡献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大型传记丛书。丛书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丛书取名《中华中医昆仑》。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柱西北而瞰东南,立中国而凭世界,凌驾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迈、绵延起伏的磅礴气势,寓意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伟、高耸入云的恢弘气魄,彪炳一代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 丛书入选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 丛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造就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大规模撰写传记的空白;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因入选传主已仙逝过半,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日见散逸,将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功垂后世、利国利民;更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总结传主经验,传承中医药伟业,继往开来,光耀世界医学之林。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鸿篇巨制,对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及全球关注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巨大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在策划、撰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并组织专家对全书进行终审;数百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参与规划;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医局(处)给予大力帮助;传主及其亲属、弟子热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满怀、辛勤笔耕;编审专家尽心竭力、精工细琢;关爱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热心公益、慷慨资助;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这一切使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和资料搜集困难,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疏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端于远古,奔向于未来。百年对于历史,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百人对于万众,不过是沧海一粟。然本丛书所记载的百年百人,则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和光芒闪烁的璀璨星辰。 张镜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