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编者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俞陛云著的《北宋词境浅说(精)》是大家小书系列丛书之一。
《北宋词境浅说(精)》曾为俞陛云旧作《宋词选释》的一部分,共收宋词三十五家、二百八十一首,基本涵盖了北宋时期的重要词人、词作。作者对书中所选词作不仅加以笺释,而且剖析层次脉络,指出其关键和精警所在,兼及词人逸事,考证故实,有时还参引前人评介,其高卓精深的词学造诣和鉴赏力在仿佛信口道来的“循文申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步帐摇红绮。晓月堕,沉烟砌。缓板香檀,唱彻伊家新制。怨入眉头,敛黛峰横翠。芭蕉寒,雨声碎。镜华翳。闲照孤鸾戏。思量去时容易。钿合瑶钗,至今冷落轻弃。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
上阕追忆闻歌“眉”“黛”二句,红牙按拍,有怨入落花之感。下阕重到歌筵,而惊鸿已渺,惆怅成词,有情不自禁者。《道山清话》谓晏元献辟子野为通判,公有侍儿,每令侑觞,往往歌子野所为词,后为王夫人所摈。一日,公招子野饮,追怀前事,作《碧牡丹》一调,令座妓歌之,至暮云山水”末句,公怃然日:“人生行乐耳,何自苦如此!”乃出钱取侍儿归,相传为韵事云。浣溪纱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首旬但纪当日之事,入手处不侵占下文地位。次句即叙明本意,言风景不殊,亭台依旧,乃总括全篇。三句承去年天气而言,流光容易,又换今年,安得鲁阳挥戈,再反虞渊之日耶?下阕承前半首之意,言春不能留,花亦随之落去,花既无情,惜花者空付奈何一叹。“归燕”旬承旧亭台之意,虽梁燕寻巢,似曾相识,若有情而关无情。花与鸟既无以慰情,徒增惆怅,伤离感旧之深,焉得逢人而语?惟有徘徊芳径,立尽斜阳耳。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此词前半首笔意回曲,如石梁瀑布,作三折而下。言年光易尽,而此身有限,自嗟过客光阴,每值分离,即寻常判袂,亦不免魂消黯然。三句言消魂无益,不若歌筵频醉,借酒浇愁,半首中无一平笔。后半转头处言浩莽山河,飘摇风雨,气象恢宏。而“念远”句承上“离别”而言,“伤春”句承上“年光”而言,欲开仍合,虽小令而具长调章法。结句言伤春念远,只恼人怀,而眼前之人,岂能常聚,与其落月停云,他日徒劳相忆,不若怜取眼前,乐其晨夕,勿追悔蹉跎,申足第三句“歌席莫辞”之意也。
蝶恋花
帘幕风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犹未见。余红落尽青苔院。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消息未知归早晚。斜阳只送平波远。
此词殆有寄慨,非作月露泛辞。“心事”二句有“怅未立乎修名”“老冉冉其将至”之感。下阕“雨云”二句意谓经国远谟,乃横生艰阻。“消息”“斜阳”二句谓他日成败,非所逆睹,而在图安旦夕观之,则斜日远波,固一派清平气象也。韩魏公咏雪诗“老松擎重玉龙寒”,隐然以天下为己任。公之词,其亦有忧盛危明之意乎? 玉楼春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夏闰庵谓后半阕惟极写“离愁”二字,若南宋人为之,必别出一意,断不如此直说。此等处正宜着眼。P12-15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从俞樾到俞陛云、俞平伯一家三代,秉承浙地的空灵之气,张扬着俞氏家族的文化风尚,是近现代词坛上著名的文学世家。
——陈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