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编著的《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信贷风控的制度与文化)》试图引导银行业者进行这样一场反思。本书分为三个板块:传统篇、比较篇、当代篇。传统篇是历史回顾,比较篇是文化反省,当代篇则基于前两篇的分析,对当代中国银行业风险控制的理论误区和现实困境进行分析,并最终找出解决中国银行业对民营企业所存在的信贷风控难题的突破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信贷风控的制度与文化)/中外经济比较研究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徐华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华编著的《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信贷风控的制度与文化)》试图引导银行业者进行这样一场反思。本书分为三个板块:传统篇、比较篇、当代篇。传统篇是历史回顾,比较篇是文化反省,当代篇则基于前两篇的分析,对当代中国银行业风险控制的理论误区和现实困境进行分析,并最终找出解决中国银行业对民营企业所存在的信贷风控难题的突破口。 内容推荐 民营中小企业信贷是一个长期困扰银行业的老大难问题,对此,《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信贷风控的制度与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历史回顾和文化比较的角度,对当代银行业风险控制的理论误区和现实困境进行了全面梳理。 本书认为,当前所引入的美国量化风控技术在中国银行业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民营企业家做假账是一种(美国信贷风控)制度与(中国)文化错位的结果,一个现实的无奈;在中国发展美式征信业和大数据分析是死路一条。作者强调,立足传统钱庄的风控模式及其背后的中国文化传统,才是重构银企关系和银行风险管理的源头活水。 本书还可以被看成一本比较文化学的著作,作者通过对美国银行和中国钱庄信贷风控模式的差异进行文化溯源,对西方的契约主义精神和中国的礼让忠恕之道做了具体而微的解读,并呈现二者是如何分别影响中西方经济制度的演化和建构的。 对经济制度做文化的解读,在制度变革中坚持民族文化自觉,是作者多年来所坚持努力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是作者徐华四年前出版的《从家族主义到经理主义:中国企业的困境与中国式突围》一书的姊妹篇。 目录 传统篇:中国 第一章 传统合会及其风险控制 一 合会的历史起源和群众基础 二 合会的组织和基本构造:互助性和互利性 三 合会的风险控制 第二章 印子钱的风险控制 一 印子钱:无产者的银行 二 印子钱的风险控制方式 第三章 传统典当业务和风险控制 一 传统典当行简述 二 典当业的风险和控制 三 对当代的启示 第四章 钱庄的风险控制 一 从传统金融体系看钱庄 二 钱庄为什么偏爱信用贷款而不是抵押贷款? 三 信义文化的解构:钱庄信贷风控的商户基础 四 钱庄信贷风控的内控系统:经理人的风险意识是怎样炼成的? 五 钱业公会对钱庄的规范和权力基础 六 对钱庄信贷风控考察分析的总结 传统篇:美国 第五章 美国银行业百年风控史 一 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美国银行风控 二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银行风控 三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变化 四 总结:美国银行业百年信贷风控史中的变与不变 比较篇 第六章 两种风控模式的文化基础 一 契约主义和关系主义:两种风控模式的文化归因 二 西方契约主义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解读 三 中国关系主义文化解读 当代篇 第七章 当代中国银行业对西方风控模式的引入 一 1949年以来的中国银行体制变迁简介 二 中国银行业信贷风控的演进 三 巴塞尔协议与西方的量化风控模式 四 中国政府对巴塞尔协议的引入 五 量化风控模式在中国银行业的落实:纸面上的流程 六 量化风控模型在中国信贷风控中的真实地位 第八章 西方模式在华遭遇的症结:制度与文化的错位 一 对银行的反思:风控模型为什么不能反映现实? 二 对企业的反思:企业为什么不就模型的范? 三 站在文化的层面上反思 第九章 征信业的进步能改变量化风控模式在中国的命运吗? 一 关于美国征信体系 二 中国的官方征信和商业征信 三 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风控在中国 四 关于征信业发展的前景:总的评论 第十章 传统的两难与银企关系的重建:思路与建言 一 传统的重现及其在现代的两难 二 当前风控的各种变通手段及其问题 三 德国和日本的启示 四 立足传统,借鉴国际经验,重构中国的银企关系 五 重建银企关系的一些改革建议 六 银企长期合作:来自北京银行的经验 附 录 传统钱庄死因调查报告(暨钱庄与银行的比较研究) 一 钱庄死亡的真相,掩藏在纷乱的民国史中 二 是实体经济的萧条拖累了钱庄吗? 三 萧条拖垮了钱庄,为何银行反而繁荣? 四 钱庄死于币制改革?似是而非的原因里隐藏着真相 五 法币改革与国家金融垄断:钱庄衰落的根本原因 六 结论:至死不灭的钱庄制度优势! 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