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余匡复文集(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余匡复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余匡复所著的《余匡复文集(精)》一书收录余匡复教授生前所发表的论文、散文、游记等若干篇,文章内容涉及德国文学的论述、德语戏剧的研究和一部分游记、散文等。本文集中的散文、游记等文章均发表于各类报章杂志,其中9篇怀念师长、名人和朋友的散文,还有关于德国文学的论述、有关德语戏剧的研究和21篇游记。

内容推荐

由余匡复所著的《余匡复文集(精)》一书为余匡复教授生前所发表的论文、散文、游记等若干篇作品合集。

目录

编者语

第一辑 德国文学与《浮士德》

 德语文学在中国

 谈德语文学的几个特点

 德语“文学教皇”的回忆录——拉尼茨基《我的一生》译者前言

 荒诞在战后德语文学中的演变

 托马斯·曼的文学寄意

 《卡夫卡荒诞小说》选本序

 不要被“幻影”所迷惑——读沃尔夫的《卡珊德拉》

 联邦德国第一部有世界声誉的小说——介绍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

 评斯蒂芬·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

 “写给幼稚社会的青年读物”——《米夏埃尔》译后

 在实践中追求——《浮士德》简析

 《浮士德》——世界古典戏剧中思想内涵最深刻的作品

 从历史上的浮士德到歌德的《浮士德》

 《浮士德》中的对比手法

 《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

 关于文学研究——《德国文学简史》之结束语

 浅谈冯至教授的外国文学研究方法——以冯至的歌德研究为例

第二辑 戏剧散论

 论布莱希特的非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

 布莱希特和传统

 布莱希特建立的是叙述体戏剧体系

 布莱希特和民主德国文艺政策

 布莱希特的“Episches Theater”是“史诗剧”吗?

 从叙述体戏剧到辩证戏剧——布莱希特晚年的戏剧理论

 “沿着青年布莱希特的足迹”——记布莱希特故乡为他逝世25周年举办的纪念活动

 《布莱希特论》之前言

 《布莱希特》之结束语

第三辑 德国戏剧与杂谈

 当代德语国家戏剧大瞰视

 德语国家戏剧现状(1996-2007)

 当代瑞士戏剧

 在德国看话剧《浮士德》

 《伽利略传》:一部充满戏剧性的叙述体戏剧

 关于演出的理论——《行为表演美学——关于演出的理论》译者前言

 《马》的启示和不足

 欧洲音乐会的票价

 诗剧《浮士德》(上)在上海的演出

 解读《浮土德》

 梦露的悲剧人生——《我杀害了玛丽莲·梦露》译者前言

 走近真实的莫扎特——《莫扎特论》译者前言

 叙述体戏剧和中国戏曲

 戏剧文化的当代交融——评话剧《西厢记》

第四辑 寰宇览胜

 多姿多彩的慕尼黑

 汉堡——德国通向世界的门户

 德国味的法国城市斯特拉斯堡

 德国东部古城施威林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沿着尼罗河游埃及

 汉城游

 瑞士的生活环境

 冬日游瑞士

 文化名城波士顿

 非洲古国突尼斯之游

 古老美丽的伊斯坦布尔之旅

 参观卢浮宫博物馆

 慕尼黑听音乐会琐记

 参观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参观凡尔赛宫

 联邦德国的城市步行区

 这里总是静悄悄

 台北印象

 台湾之行

第五辑 名师良友

 黄佐临与布莱希特

 绿原印象

 忆冯至师

 冯至老师

 名师李赋宁

 马寅初校长

 “人生来不能像走兽一样活着”——追忆恩师田德望教授

 张先衡,舞台生涯一甲子

 听伽达默尔演讲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德语文学在中国

今天德语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介绍与流传已经空前活跃,差不多所有代表作品在中国已有译本。但从整体上看,它并不像俄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甚至美国文学那样为人们所熟知,其原因也许是审美情趣间的距离。当然这种距离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办法逐渐缩短的。

这篇短文不可能细及德语文学在中国的历史,因为单单只写歌德在中国的介绍历史就需要写一篇很长的文章;这篇短文也不可能开列德语文学在中国已经得到翻译介绍的书单,因为这将是一个非常长的目录单。

关于德语文学在中国的翻译情况,我们可以一言以蔽之:从12世纪末的民族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一直到联邦德国的当代作家别尔、奥地利的卡内蒂、瑞士的迪伦马特和弗里施及民主德国的K·沃尔夫等德语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几乎都有了或即将有汉译本,有的作品甚至已有了几个译本。

1976年以来,德语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这中间的原因除了我国的开放政策外,还与中、德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有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德语文学的介绍在郭沫若、冯至等作了开拓工作之后,这些年来的德语文学翻译首先应提到钱春绮。钱春绮从50年代开始翻译席勒的《威廉·退尔》及海涅的诗集以来,至今的译文已经有几百万字、几十卷之多。他的翻译涵盖面极广,从中古的《尼伯龙根之歌》直到尼采的诗歌。他在为中国读者介绍德国文学方面可以说不遗余力、功劳卓著。他的译作严肃认真,译文忠实可信。钱春绮从来不曾去过德国,而且德语及德语文学的研究均通过自学,这就益发难能可贵,益发显示出它的坚韧不拔的毅力了。

中国的中年日耳曼学者绝大多数都在:1976年之后有可能从事德语文学的翻译介绍,因此他们大多在1976年后才开始崭露头角。在这些中年日耳曼学者中,北京大学张玉书教授成绩斐然,特别是他编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海涅选集》(现在已经出了二大卷),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此外,四川外语学院副院长杨武能在介绍德语文学上作出了很大贡献。

到今天为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翻译和介绍的德语文学作品远比德国翻译介绍中国文学作品多得多。

尽管德语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介绍今天已空前活跃,但从整体上说,德语文学并不像法国、俄国、英国甚至美国等国文学那样在中国为人们所熟知,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语文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与中国大多数读者的审美情趣之间的距离。中国不少读者爱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莎士比亚的戏剧,雨果、托尔斯泰的小说。(P3-5)

序言

编者语

余匡复1936年生于杭州,祖籍浙江省嵊县。5岁(1941年)开始读书,1950年考入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杭高),1953年(17岁)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德国语言文学专业),1957年(21岁)大学毕业。毕业后在清华大学短暂工作一年。1958年底调上海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执教,直至退休(1999年)。

余匡复一生勤奋做事,诚实做人。对教学他始终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他认为学生不爱听你课,是因为你讲课枯燥乏味、不能吸引人,他力求每节课内容丰富、有血有肉,并注入自己的情感,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深刻的思想。他爱教师这一职业,虽说钱不多,但有价值。他和学生的关系不是我尊你卑,而是平等的关系,他说这才能建立起信任,才能交流。他常把家庭地址、电话等信息告诉学生,欢迎他们来家聊天。

几十年来,他边教学,边科研。1963年因课程需要,他开始编写《德国文学史》教材,写了三章,因过度劳累,肺病复发吐血而停止,后又遇十年浩劫,因莫须有的罪名(议论四人帮)受到批判,文学史的写作无法继续,直到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他重新走上讲台,人生之路才逐渐变宽,有了出国进修、访问、研究和讲学的机会。他为文学史搜集了最新资料,1984年《德国文学史》基本定稿,后经国家专业组审查,他再作修改补充,1985年初最后定稿及提交给出版社,至1991年,才历尽艰难最终出版,该书被列为高校文科教材。他的写作态度很严肃,每一创作,都倾其心血、精益求精。他常说,写一本书就像一个母亲孕育孩子,要不断吸取营养,促使婴儿健康发育,过程充满艰辛,但又满怀期待。他不论写书或论文,首先将必须参考的书籍、资料堆放写字台上,然后全神贯注地仔细阅读、思考;他时常会在饭桌上把要写的东西说给大家听,询问我们他的想法是否有道理,当他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深切感受时才真正动笔写。

他出版的专著有:《歌德与浮士德》(中学生文库丛书)、《德国文学史》(63万字,我国高校文科教材,获得1986至1993年上海哲学社科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国家社科项目)、《战后瑞士德语文学史》、《当代德国文学史纲》(国家教委规划重点项目)、《布莱希特论》(教育部项目)、《布莱希特》、《德国文学简史》、《论非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及《德国文学史》修订增补版(130万字),他也是《新德汉词典》主要编纂者之一、为香港商务印书馆编《袖珍德汉词典》(与潘再平合编)、编有《卡夫卡荒诞小说》。他的翻译作品不多,主要有:《儿子》、《日出之前》、《米夏埃尔——一部写给幼稚社会的青年读物》、《我的一生》、《莫扎特论》、《我杀害了玛丽莲·梦露》(合译)、话剧演出版的诗剧《浮士德》上部、《行为表演美学——关于演出的理论》(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译作)等。其中花费精力最多的译作是《莫扎特论》,他说:“该书作者文笔非常‘学术化’,用字很别扭,能用外来词的就避免用德语,能用长句的就不用短句,最长的句子竞有十多行……”

开始翻译此书时,他经常头脑发胀,不断在额上抹擦清凉油。作者在文中或注释中不仅有拉丁文,还有意大利文、法文和英文,他在翻译中都一一请教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确保译文精准。另外他还曾为上海昆剧团赴德演出而翻译《琵琶行》剧本(王仁杰编,中译德)。本选集没有包含他的翻译作品。

他的每一部书,无论创作或翻译,所写的前言后记,也都要求言之有物。如在《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序中他写道:“……人变成甲虫是完全不可能的、荒诞的,可是人遭到厄运、不幸、陷害、暗算、迫害等等之后,由‘人’变成了不被人尊重的‘虫’却是常见的。……人在一个早上变成了虫,这象征着灾难与厄运随时突然降临,意味着人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正因为卡夫卡所揭示的东西在世界上具有如此的普遍性,所以卡夫卡的作品才会流传如此广泛……是有深刻原因的——即它真正地反映了广泛的人间的普遍现实……他的荒诞中包含了人生的哲理,让人感悟和深思。”

他是学外语出身,他常说:“学外语不能只会讲几句洋文,要学有专长。”他本人除掌握德语及全面了解德国文学外,还较深入地研究某些德国作家——主要是歌德和布莱希特。他撰写论文阐述自己的研究心得和见解,如《布莱希特的epischesTheater是“史诗剧”吗?》及《布莱希特建立的是叙述体戏剧体系》两文的发表,校正和完善了中国国内之前对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的译法和理解,在戏剧界有一定的影响。《布莱希特建立的是叙述体戏剧体系》一文曾……

2007年4月叶长海约写《德语国家戏剧现状》(1996~2007),该文已刊于《世纪转台》一书中(2009年9月出版)。

2007年3-5月为《浮士德》诗剧上部演出而翻译话剧版剧本。

2007年5月-9月赴美探亲,并游览美国诸多自然与人文景观,后发布多篇游记与所摄照片。

2007年9月《我杀害了玛丽莲·梦露》译书出版。

2008年8-9月任话剧《浮士德》诗剧演出的文学顾问,为剧组等人员作报告并参加剧组排练。11月出席苏州《20世纪外国文学史专家座谈会》。

2008年10月《浮士德》诗剧(上部)终于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上海话剧中心公演。

2009年4月做肺部恶性肿瘤切除手术。

2009年8月肺部健康基本恢复。参加“上海话剧中心”复排《浮士德》剧,9月与剧组一起赴北京参加《浮士德》剧在国家大剧院公演。开始翻译《莫扎特论》。

2009年8-12月着手修改《德国文学史》。因参加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修改工作,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及新闻总署颁给的荣誉证书。开始翻译《行为表演美学——关于演出的理论》一书。

2010年9月一年底应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戏剧研究所之邀参加“戏剧文化的交融”国际研究项目,其间做三次报告,两次介绍中国戏曲,一次讲黄佐临的写意戏剧观。12月应姜锋先生之邀在柏林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为留德学人作《歌德与<浮士德>》的报告。

2011年2月《莫扎特论》译书出版。

2012年9月《行为表演美学——关于演出的理论》译书出版。12月获“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2013年4月《德国文学史》修订增补版出版。

2013年4月26日因突发脑血栓与世长辞。

余匡复是个教师,他挚爱自己选择的事业,为其孜孜不倦努力工作一生。他崇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他热爱生活,关心家人,对朋友充满热情,或受研究歌德与《浮士德》的影响,他也时常思考人生的价值。他常说,我们周围有太多的人,悄悄地来到世界,又悄悄地走了。他觉得,人活一世,总该为世界留下点什么!他最崇拜的人是贝多芬,他说,全世界每分每秒都有人在弹奏或倾听贝多芬的音乐,贝多芬的精神是不朽的。如今余匡复走了,为使他为之付出的辛劳成果不随风而逝,我们特编此选集!

感谢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老师对出版《余匡复选集》的关心、支持和鼓励。

感谢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陈壮鹰教授及他的博士生们的鼎力协助。

囿于编者水平,编选中如有差错和不妥之处,恳请指正。

编者陈海珊余未来

后记

编后记

2013年4月23日中午,余匡复在和北大老同学通电话,我在另房,闻他声音甚激动,不一会,没了声响,我进房看,见他瘫坐地上,背靠电脑前椅子,已昏迷,速打120,即送附近瑞金医院,抢救三日,终因突发脑血栓,医治无效,离开人世。

他虽身有疾患,但尚未病人膏肓,如此匆匆离去,亲属家人,哀痛之情,难以言表。然而,死者无法复活,生者得继续活着!

余匡复祖籍浙江嵊县,祖父是地主。他4岁时,一家迁杭州,解放前,他父亲曾任某钱庄经理,解放后无稳定工作,家中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第四。他5岁入学,自小喜爱文学艺术,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阅读大量中外名著,并认真作笔记,这为他今后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1950年,他考入杭高,住校。常听他说,此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一流,唯学生伙食差,一周难得一次小荤,生活颇为艰苦!

1953年,他考入北大西语系,专业上获得众多名师的教诲和指导,此为他一生之大幸14年中他更经历了风雨,见了世面。因家庭经济困难,他享受国家助学金,直到毕业。1955年初冬,我们相识于未名湖畔,我刚入学,他已大三,我看重他正直聪慧,善良好学。母亲有微词,说他瘦弱,但她算开明,决定权由我,时值青春年少,思想单纯,交友或终身大事,几乎不掺杂物质因素,傻得可爱!

1957年反右,北大校园,狂风巨浪,汹涌澎湃,他因身体虚弱,没积极投入,躲过一劫。十年“文革”,因议论“四人帮”,惨遭批判,投入牛棚,农村工厂,改造思想,打倒“四人帮”后获平反。悠悠岁月,历尽沧桑,风雨同舟,不离不弃五十余春秋。

他一介书生,一生执教,多部专著,乃为教学之需,专业性强,读者面窄,写作艰辛,出版也难。例如他的《德国文学史》,从1960年代初,边讲课,边写讲稿,1964年某晚,连续写了3小时后,因劳累过度,体力不支,鲜血吐在讲稿上,由此,修养了一年多。之后,“文革”中断十余年,到1979年才重新恢复写作,1985年《德国文学史》经专业评审,再作修改,后交付出版,因经济效益问题,历经多家出版社,最后于1991年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前后历经30多年!

改革开放后,他陆续出了数部专著,论文等则散见于报章杂志,这些乃先生倾注心血之成果与心得,不忍见其散逝,故有编写文集之念想。遗憾的是,此书未能包含他的翻译作品(指未成册的)以及尚有少量文章遗落。

2014年1月11日,于我是个难忘的日子,新任上外党委书记姜锋先生亲自登门来我家探望,对余匡复之逝世深表悲痛,对我和我家庭表示诚挚慰问和深切关怀,对此,我们心中充满感激与温暖。与此同时,我表示希望编一本“集子”,这一愿望得到了姜锋老师的支持与鼓励,由此,两年多来,编写工作才得以顺利进展,我再次对他致以衷心的谢忱!

另外,感谢上外德语系对出版此书的资助,感谢德语系陈壮鹰教授和他的博士生们为完成本书大量电子稿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陈海珊2016年2月2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5: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