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作者刘海云、吴韧强、罗琳以贸易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出发,沿着政治市场中分析贸易政策建立途径,以利益为视角,以Grossman与Helpman(1995)的贸易模型为起点,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国际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以Grossman与Helpman(1994)所构建的保护待售(PFS)模型为基础,以利益集团对贸易政策的影响为切入点,以博弈论的方法,沿着从小国到大国、完全竞争到垄断竞争、非合作博弈到合作博弈的顺序进行研究。以G—H(1995)贸易战模型(亦称双层非合作博弈模型)为基础进行扩展,建立本研究的基础模型。与此相应,运用G—H(1994)、G—H(1995)等相关模型分析产业间贸易摩擦情形;基于垄断竞争的保护待售模型(Chang,2005)和贸易战模型(吴韧强和刘海云,2009)分析产业内分工贸易保护与贸易摩擦情形;依据中间产品保护待售模型(刘海云和吴韧强,2007)分析产品内分工下贸易摩擦情形。最后建立垄断竞争条件下的贸易谈判模型分析利益集团对贸易谈判的影响。刘海云、吴韧强、罗琳编著的《国际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在对贸易摩擦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国际分工、利益集团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2)扩展与构建基本模型。
(3)对产业间分工贸易摩擦进行了分析。
(4)对产业内分工贸易摩擦进行了分析。
(5)对产品内分工贸易摩擦进行了分析。
(6)基于预警与对策视角的贸易谈判模型研究,探讨了垄断竞争条件下,大国之间进行产业内贸易时,在合作博弈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均衡贸易政策。
(7)总结与对策研究。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创新点
1.4 本书的结构安排
2 国际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及分析思路
2.2 国际分工中贸易的受损者与受益者:利益集团划分
2.3 贸易摩擦的基础:利益集团影响下的贸易政策
2.4 贸易摩擦的形成:国家间贸易政策的博弈
3 产业利益集团影响下的贸易摩擦——G—H贸易战模型的诠释与扩展
3.1 基本模型
3.2 不存在利益集团时的贸易战
3.3 产业期望得到的政府贸易政策安排
3.4 产业利益集团影响下的贸易政策与贸易摩擦
3.5 国家间贸易政策的相互影响效应
4 利益集团与贸易摩擦:基于产业问分工的分析
4.1 产业间分工、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保护的特征与结构
4.2 产业间分工、利益集团与贸易摩擦:摩擦的形成及特点
4.3 基于产业间分工贸易摩擦的经验分析
5 利益集团与贸易摩擦:基于产业内分工的分析
5.1 产业内分工、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保护的特点与结构
5.2 产业内分工、利益集团与贸易摩擦:摩擦的形成及特点
5.3 基于产业内分工贸易摩擦的经验分析
6 利益集团与贸易摩擦: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分析
6.1 产品内分工、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保护的特征与结构
6.2 产品内分工贸易下的贸易摩擦形成及特点:以南北为例
6.3 基于产品内分工贸易摩擦的经验分析
7 垄断竞争、利益集团与贸易谈判:基于预警与对策视角的分析
7.1 贸易谈判模式
7.2 不存在利益集团时的贸易政策合作博弈均衡
7.3 存在利益集团时的贸易谈判均衡政策
7.4 国际政治环境对两国贸易谈判的影响
7.5 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两国贸易谈判的影响
7.6 贸易谈判中剩余福利的分配
8 总结与对策建议
8.1 贸易战基本模型分析的主要结论
8.2 各种分工形式下贸易摩擦的总结
8.3 国际分工演进下贸易摩擦的比较
8.4 利益集团影响下的贸易谈判
8.5 启示与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课题研究发表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