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透明的废墟/小说眼看中国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秦岭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抗震灾难小说,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展示纷乱复杂的人间世象,直逼深幽神秘的人性构成。

如果说纪念灾难的意味在于反思,那么《透明的废墟/小说眼看中国丛书》是一座带血的纪念碑,引导人们对天灾人祸做深刻的反思。

《透明的废墟/小说眼看中国丛书》由秦岭著。

内容推荐

由秦岭著的《透明的废墟/小说眼看中国丛书》是我国第一部集中反映地震题材的小说集,作者以震惊中外的“5·12”汶川地震为背景,跳出传统思维和审美习惯,充分发挥小说在故事现场的虚构和想象功能,把视角集中在震前震后幸存者、死者的灵魂底片上来,探寻人们面对死亡、流血、伤残时的情感幽微、价值观念和道德选择,并对人类普遍性的生存理念、生命意识和精神格局进行了反思。

目录

透明的废墟

相思树

心震

流淌在祖院的时光

阴阳界

附录

 让虚构迂回到地震现场的背后

 秦岭地震题材小说“大家谈”

 地震文学初论

 介入·深入·反思

试读章节

刘丹丹喜欢他这一点,这些年各家各户都有上北京、走深圳、下四川的人儿,见识多了,世面广了,陇南山歌却没人大会唱了,也就每年正月闹社火时才爆发一阵。刘丹丹不,刘丹丹平时就爱哼陇南山歌,这个优势在酒店发挥了用场,老板爱听,顾客爱听,她一唱,顾客盈门。有人把这叫酒店文化,听说天津、苏州那里时兴得很呢。

本来要动身的。既然他唱了,她得和几声。词马上就想好厂,比他还要命的那种词。担心吵厂左邻右舍,她把屋子门关死了,窗子关紧了,把手机紧紧贴在嘴边……另一只手情不自禁地抚摸着挂在胸前的小玉佛,那是他给她买的。那个小玉佛,是他两个月的工资。他说过,带上它,她会平安如意。将来结婚了,小玉佛还能保佑她为他们生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小宝宝是个陌生而温暖的概念,对少女的她来说,小宝宝真的只是个概念,这个概念常常让她走神,大白天的,梦一样的感觉。

楼板就在这个时候晃了一下,晃得急促而突然。

一个趔趄,赶紧站稳了身子,她以为隔壁202号人家又在倒腾下水道呢。

她又把手机捂到了嘴边。

情况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剧烈变化,楼板像疯子一样摇晃了起来,桌子上的花瓶、镜子、暖水瓶像跳舞似的蹦了几下,争相自杀似的,带着稀里哗啦的破碎声,扑抢到地上,成为碎片。房间的一切摆设都在大幅度地摇摆、晃动、颠簸……刘丹丹瞬时惊呆了,像木桩一样插在那里。手机的信号其实已经中断了,她浑然不觉。耳边传宋“轰隆隆”的声音,沉闷、压抑,像打雷,又不像,不像从云层中传来,像是平地而起,有点像滚石擂木从高山上飞奔而下的声音,其中夹杂着人们凄厉、惊恐的惨叫。紧接着,由大量坍塌形成的持续、紧密的巨大的轰鸣声,像是山在崩,地在裂,天在塌,地在陷。楼梯间匆促的脚步和喊叫交织在一起,她听不清人们到底在喊什么。

她终于听出他们在喊:地震了——

对,是地震。这是个陌生而可怕的字眼,刘丹丹刚想到地震的时候,墙体多处出现了裂缝,像血盆大口似的越张越大,越张越恐怖,窗子被挤压得变丁形,玻璃瞬间爆裂,木质门扇和铁质的防盗门自动开裂,姐妹们的四副高架床,被合围的墙体箍得咔嚓作响,……

此刻,命是最要紧的,这点,她很亮清。不用谁来教,是本能。她慌忙从变形的门框里挣出来,发现已经无路可走,楼梯在迅速断裂、分解、塌垮。她在二楼。三楼、四楼以上的楼梯,伴随着浓烈的尘雾,像天一样覆盖下来。往下覆盖的,还有挤压在楼梯扶手上、悬挂在混凝土钢筋上的血肉模糊的邻居的身体,像打秋千时突然断了绳子……

脚下突然就空了,她掉了下去……

二十四小时是啥概念,它可以是一瞬间,也可以是一个世纪。

救命啊——

来人啊——

呼救仍然在持续,只是声音都有些嘶哑。一天一夜的亡命呼喊,足可以把金嗓子喊成干窟窿,可以成就一个十足的哑巴。

刘丹丹揉了揉眼睛,目光仍然在紧张地搜索着,视线一旦适应了黑暗,就有了对一切光源的敏感。她借助左右两边残垣断壁的缝隙里几经折射以后才挤进来的极其微弱的午后太阳的光线,对这里的环境有了基本的分辨:坍塌的预制板和破碎的楼梯在这里自然形成丁一个窄小的不规则的三角空间,顶部横七竖八的水泥板像是拋下了一堆乱七八糟的积木,犬牙交错,隐约能看见夹裹在其中的电冰箱、电视、电脑啥的,还有尸体的某个部位,有老人的,也有孩子的。混凝土的粉末和灰土像筛过一样洒落,多处水泥板上都在蠕动着一种流质的东西,有粗,也有细,分明是活物,像蛇或者蚯蚓。刘丹丹辨清了,那是血,是掺和了灰尘的血。

重要的是她发现了一个婴儿。

婴儿大约一岁多点的样子。小宝宝已经睡着了,他的睡姿很独特,也很可爱。半蜷着身子,两条腿跪着,右臂支撑在预制板上,左臂搂着母亲的背部,脑袋拱在母亲的侧胸位置。小宝宝也许是饿的,也许真的困了,他显然是在寻觅,在母亲身上寻寻觅觅,寻觅生命的温泉。

年轻的母亲像是早就死过去了,一动不动。脸部的肌肉显然抽搐过,显得很难看。距离太远,看不清年轻母亲的外伤,但从她那死寂的生命状态判断,准是严重地伤到了内脏。她的腹部是朝下的,上身却半倾半侧,这使身子扭曲得有些失真,像个大麻花。

刘丹丹似乎看明白了,年轻母亲临死前显然做了最大努力的尝试,她在试图把胸部拧过来,把饱含乳汁的乳房献给自己的宝贝。她的胸部,是她能给孩子的最后的世界。但她的努力是失败的,只有一个乳房露出了一小部分,致命的是乳头没有露出来,婴儿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枉然。年轻的母亲似乎又没死,她把身子扭曲成麻花形,难道还有生命的意识存在。

刘丹丹想起来了,她大概是五楼的,具体哪个房门,记不清了,平时她很少上五楼去的。有那么几次,刘丹丹在楼道里碰见过她,抱着孩子,幸福得忘乎所以,

此刻,年轻母亲的世界就是婴儿,不管她活着,还是死了。

左侧上方大约三米高的地方搭着半截严重倾斜的预制板,上边贴着一个男人,像要掉下来,却像是被牢牢锁定,后来刘丹丹才看清,有一根湿漉漉的鲜红的钢筋在他后边高高翘起,大概穿透了他的腿部。他其实是被半贴半挂在那里了。他的脑袋正好冲着刘丹丹,处于半昏迷状态。他是个光头。  右侧高一米处的混凝土之间也挤压着一个灰头土脸的男人。嘶哑的声音就是从他那里发出来的。他的一条胳膊蜷在下巴前,手腕上的手表,发出蓝幽幽的光。

显然,灰头土脸的男人始终是盯着手表的。

刘丹丹能感觉到自己浑身都湿透了,是汗,是紧张的,也是吓的。她感觉自己下边基本是在屎尿中浸泡着。啥时候拉的屎,她根本就不晓得。 这两个男人,都活着。 一女两男一个婴儿,加上那些死尸,成了整个的世界。 刘丹丹感到了难堪。她发现自己粉红色的衬衣完全敞开着,胸前上方至少有三个纽扣早就绷掉。脱落的乳罩被挤在左肋下,两个乳房完全暴露无遗。——小玉佛,那个小玉佛像是平静地睡着了,在她的乳沟里……

幸好两只胳膊还能活动,她下意识地抻了抻衣领,只盖住了胸脯的一半,

无法再继续努力了,再努力,浑身都疼得要命。

既然是同一个单元的,平时应该没少见面。多年了,同一个单元,上班下班,下班上班;出门进门,进门出门,抬头不见低头见,就是很少打过交道。

P6-P9

序言

刚才听了几位诗人、作家代表的发言,感慨良多。正在举行抗震救灾文学研讨会的这所宾馆,一如它的名字一一“宁卧庄”一样,气氛显得安宁、祥和、平静。但今天的主题让我无法不想到十二个月前的2008年5月,地球一声叹息,大地随即发生了连锁反应,媒体和图片让我们看到,包括汶川在内的川、陕、甘一带,很多房屋,塌了;很多路,断了;很多入,死了。那么,很多灵魂呢?在还是不在,走还是没走,看不见的灵魂和死亡的肉体,还相干吗?

抽作《透明的废墟》再次被推到全国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系列活动的前台,我内心复杂。作为小说界的唯一代表,面对众嘉宾对地震题材诗歌、报告文学的解读和诠释,内心仍然感到莫名的迷茫和孤独。我的感觉是,小说依然是灾难题材无人间津的废墟。这样的废墟,和“5,12”之后川北、陕南、陇南一带的废墟没什么两样。刚才,有专家说“《透明的废墟》是我们看到的第一部反映汶川地震的小说”,反而让我感到诚惶诚恐。此定论最早见于《中篇小说月报》200S年第7期《地震文学专号》上的编者按。《透明的废墟》原载《小说月报》2008年第4期(原创),后来被《作品与争鸣》《中篇小说月报》等许多报刊、电台转载或广播,获得全国征文一等奖。《中篇小说月报》转载时,把那个定论连同我的小说一起,与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智利的地震》、日本作家村上村树的《青蛙君拯救东京》同时编排在《虚构文本》栏目之中,并成为最早送往灾区的艺术慰问品之一。其时强震刚过,余震尚存。不久,《文艺报》《探索与争鸣》等报刊也连续发表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上午,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在讲话中特別提到了《透明的废墟》的意义,我宁可希望,在各种艺术形式的汪洋大海里,文学之于灾难,不再止于小说,同时,也不再止于呼唤。

在这里,我除了汇报以小说的形式介入地震题材的初衷和实践过程外,不方便摆出姿态对自己的小说做出评价,我们的文坛还没有开明到认可作者自我评估的地步,但我有理由把文学批评家发表在《作品与争鸣》中的一段话嫁接到这里:“中国文坛有个并非悖论的事实,面对地震、洪涝、恶性事件等引发的灾难,趋之若鹜的往往是铺天盖地的诗歌、报告文学和散文,小说家却往往束手无策,对此,挑剔的读者一度怀疑当代小说家表现灾难的可能性。秦岭的新作《透明的废墟》却直面汶川地震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以小说的名义旁逸斜出,充分利用小说的虛构和想象要件,把探寻的笔触扎进汶川地震后居民楼的废墟中,揭示了濒临死亡的邻居们灵魂搏斗和人性复归的全过程,无疑具有可贵的探索、引领作用,”这般评说,我当然不会当利息来消费,我深知自己清浅的文字与灾难本相遥远而泥泞的距离。聊以自慰的是,我写了。灾难触发了我的灵感,引发了我虚构和想象的欲望。我没有理由轻视灵感的尊严。经验提醒我,灵感是不能够被慢待、被观望、被轻视、被谢绝的,写作者与灵感擦肩而过,等同于一次失恋。也许有些人可以,我不可以。我服从内心的同时,也服从选择。

就这么一次正常而从容的创作,竞触及了文坛面对灾难是否可以通过小说形式表达灾难的死结。我听到了一些批评家关于《透明的废墟》的远离文本分析的种种异声别调,诸如“表现灾难是摄影家、记者的事情,人们需要的是现场感”,“小说应该让位于诗歌和报告文学,汶川!不需要虛构和想象”,“灾难题材的小说,需要足够时间的沉淀”。我发现,在这个社会里,习惯了居高临下的人,也容易把为师布道当成一种习惯,由于不谙半斤和八两的关系,就误把自己当一斤了。

好像鲜有人指出这是荒诞的奇谈怪论。如果说小说非得要像图片那样表现灾难的现场感,非得像诗歌那样表达情感意志和个人心绪,非得像报告文学那样体现新闻性和导向性,恰恰说明尊贵的先生们忽略了小说的基本功能和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探究灾难事件中人物心灵和精神世界的现实作用,轻视了生活空间和艺术空间、现实生活与艺术提升之间的基本联系,忘却了虛构与想象的强大穿透力。按照他们的逻辑,中国小说家之所以未能写出反映唐山大地震的小说,是否因为三十三年漫长的岁月还不够小说家们沉淀呢?德国作家克莱斯特、日本作家村上村树等诸多外国小说家关于地震题材的小说,岂不归于无病呻吟,逢场作戏,应景作秀?再按这个逻辑延伸下去,是不是只有祈请阴曹地府的阎王让废墟中的死难者起死回生,血流满面地坐在主席台上现身说法做报告,小说才能回光返照呢?

在我看来,小说如果屈从“现场感”的自然主义逻辑,那不叫小说,叫镜片,对镜一照,只是一副按部就班的嘴脸而已。我至今没听说谁的镜子可以照到身体里面去,除非是B超,B超又当怎样?除了显不五脏六腑的现场,还能显不什么?

对此,我倒不感到奇怪。一个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时间乃至其后催发了数以万计的表现战争灾难的优秀小说,这些小说的诞生地大都集中在欧洲和美洲,我们通过那些小说感受到了异邦民族在灾难中灵魂和情感的质地、意志和精神的颜色、思想和心绪的走向、悲苦与亢奋的形态、奋争与沉沦的模样。某段时期,这些小说甚至成为我国读者的重要精神食粮。奇怪的是,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我们除了在教科书和历史学家的著作中感受那场灾难,至今没有见到具有史诗意味的、全景式表现民族备受外倭蹂躏和国家饱尝灾难的小说。“我相信我们的小说家面对灾难的态度,但我怀疑当下小说家虚构和想象的能力。”文学批评家夏康达先生如是说。我懂此言,一如我懂得中国观众面对西方的大片为什么会一片惊呼。惊呼,源于国外艺术家虛构和想象的力量,源于国外艺术家还原生活的技巧、手法和能力。他们呈现给受众的“现场感”远比生活的“现场感”要丰富得多,因为这样的“现场感”不是直观的,而是多元的,概括的,纵深的,过滤过的,提炼过的,升华过的,足以引起受众来自心灵深处的激烈反应与强烈共鸣。

当然,今天的研讨会还是有价值的,有些声音并轨而来,有些声音相向而行,有了井轨和相向,就有了可贵的碰撞与火花。中国作协《作家通讯》主编高伟以电影《泰坦尼克号》{改编自小说)中船体沉没前乐队临危不惧的演奏为例,来说明虚构和想象在提升悲剧效果中的巨大力量。我赞同这个观点。经历过那次沉船的人早已葬身大洋,他们临死前一刹那的情感流向、人性本相、精神原则、道德形态,只能依靠小说家、剧作家、导演的虚构和想象来完成。沉船不可能在大洋表面留下废墟,现场永远滞留在海底的淤泥和积沙里。天才的摄影家、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何以去找所谓的“现场感”?如果不愿“望洋兴叹”,那就得首先让自己变成天才的潜水员。如果谁有此等上天入地的绝活儿,在下愿意作揖敬之,学之鉴之。

于是我在想,假如汶川的罹难一如“泰坦尼克号”,艺术家们还能在没有废墟的伤口上蜂拥而至吗?我们该以怎样的文学形式抵达灾难的彼岸?只有上帝相信,此话本无恶意,我只是在仰望文学的精神。

这就是小说面对灾难的可能性。除非,小说自己变成废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6: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