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江户幕府之极盛时代
(1606—1651)
先是德川氏居于畿内三河;当足利氏季世,为今川氏所窘,纳子家康以为质。及今川氏败,势渐强盛,附于织田信长。信长据近畿,数败敌兵,声势大振,谋入京师以号召四方。适将军之弟义昭以乱来归,信长将欲奉之入京,而上杉、武田、北条诸氏,雄据关东,惧其自东北来袭,乃深结家康,引为援助,以固其圉。后武田氏率兵击家康,家康迎战,信长来援,大破走之;卒共进兵灭武田氏,分其地以赐将士,德川氏之强邻于是始除。及信长死,其子信雄又与家康相善。信雄疑忌秀吉,遣兵讨之,家康遣重兵助战,久无胜负,卒议和罢兵。于是家康纳子为质秀吉收以为养子,数召家康入见。家康后从万人而至。秀吉见之曰:“明日见子于聚乐城中,子苟屈意降我,则诸藩心服。”及期,秀吉大会诸将,家康拜跪甚恭,诸将如之;秀吉喜甚,奏以其臣属二人为朝散大夫。时关东北条氏未服,秀吉将兵讨之;北条氏登城严守,乃筑城山上以窥城中。家康从秀吉登山,秀吉俯视而言日:“关东八州,在我目中,取以赐卿。”又曰:“卿居于此城乎?”家康稽首而对曰:“然。”秀吉曰:“自此而东,有地名江户者,襟山带河,地阔土肥,卿宜都此。”家康曰:“谨受教。”乱平,秀吉即以其地予之。关东自源氏以来,久历战争,兵马强悍、冠于全国,家康移居其地,势日强大。
秀吉殁后,家康握国内大权,诸将渐有不服者;会秀赖之傅前田利家病死,益相倾轧。利家,强藩侯也,兵力材能,足敌家康。追其殁后,家康之势益盛,故诸藩不服,约俟时东西并起,进击江户。家康知其谋,促关东上杉氏入见;上杉氏不从,将兵伐之西海诸藩,因大举兵,托秀赖之命,传檄远近,还讨家康。一时来会者四十余藩,兵凡九万,分途进攻,陷伏见城。城,家康之执政驻在地也,既破,西军势大张,归者益众,达十二万人。家康闻变,留长子以拒关东之兵,而自将西征,凡七万五千余人,分海陆而进,相拒于关原。会天大雾,咫尺不相见,家康遣将进击,西军拒之,抗斗甚力。惟西将士有先通款于江户者,’鏖战之时、突出应之,内外夹击,西军大溃;东军追击,斩获三万余人,并捕诛诸将之与战者。乱定,凡遣兵助敌之藩,或削地,或远徙,或遭流废;家康又封功臣,令凡冒丰臣氏者皆复本姓;秀赖之食邑唯余三郡而已。德川氏之势骤盛,天皇命家康为征夷大将军,幕府之治且复见,时一六○三年也。后二年,其子秀忠率关东精兵西上,过京师,屯于城外。每日行者,约一万人,共十七日而毕,号令严肃,军容雄壮。家康于朝廷疑惧之时,奏辞大将军之职。天皇明知其意,以秀忠为将军;家康则居于骏府,听理政事,世谓之大御所云。
幕府之形虽具,然有足为德川氏患者,厥为秀吉之子秀赖。先是,秀赖年幼,家康妻以孙女,听其建筑僧寺,耗废财力。关原战后,诸藩休于家康之威,一屈服于其下;其心犹有未忘丰臣氏之遗泽者。家康为将军二年,即让位于其子,亦惧德川氏之威望未孚,一旦不幸,将士复归秀赖耳;久有剪除之之心。及秀赖年长,英锐聪明,类似其父,遗臣有谋恢复丰臣氏事业者,招练兵卒,怀望甚奢。秀赖驻守之地,为大阪名城,其地曾经秀吉招全国之工经营修筑,城高而池深,内聚粮精,可战可守。家康尝招秀赖人见,其母不欲。加藤清正力谏,且曰:“臣辈以死守郎君,必无患矣。”乃遣之往。既而家康命秀赖增其臣之俸,使贰于己,秀赖臣属,日益倾轧。会秀赖铸大钟,聚藩使庆祝,招僧铭之,以告家康。家康读其文,有“国家安康”之句,怒曰“是断截我名,诅咒我也”。因责问秀赖。秀赖使制铭之僧及使者往谢;家康执僧,拒使者不见,独招尝命秀赖增捧之片桐且元,严诘问之。且元陈谢甚力,家康意终不释。秀赖之母乃使二女往谢,家康故善待之,言不及铭文。既而二女先归,且元追及,进和解之策,二女疑之;一归以告其母,秀赖因欲诛且元,且元逃奔。秀赖自知不免,传檄四方,讨伐江户。诸藩亡命及教徒之潜匿者皆来归,凡六万人。家康与子秀忠亦聚诸藩之兵五十万人来攻,水陆并进。然大阪诸将议论不一,部下之出战者,概败还,但登城严守,东军围而攻之,久不能下,乃射书城中,曰:“降者有赏。”家康又数使人议和,但约使填其城外周围之池陛。秀赖疑城中有变,又迫于母命,从之。明年,秀赖遣使往谒家康,请粟以赡其臣,家康托故留之,大阪疑惧。家康乃聚兵,召秀赖之使告之曰:“闻大阪聚兵;兵多食乏,固其所也。吾当亲往验其事。”因使人商于秀赖,请其他徙。秀赖不从,家康复率师至。秀赖之兵迎战,大败而还。既而复战,东军初败;秀赖将亲出督战,会闻城中谋叛之谣,惊惧不前。于是众心惶惑,后军溃逃,前军不能力战,遂大败走。东军追击之,登城纵火,烟焰蔽空。秀赖与其母,皆自刭死。P83-86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前六篇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地位、民族的由来以及社会之演变等内容。第七篇以后分述日本从幕府统治时期到明治维新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此外,书中还罗列了一系列参考书目,以供读者进行参考之用。本书初版于1927年5月,收录在《史学丛书》中,由中华书局印刷并发行。此次出版即以此版本为底本编辑整理,将繁体字竖排改为简化字横排,标点符号按现代汉语使用规范处理,除个别明显刻印错误外,其余尽量保持底本原貌,以飨读者。另外,作品写于20世纪20年代,某些表达方式有其局限性,但瑕不掩玉,作品总体上可以说是了解日本历史的经典读本。
作者自序
卷上
第一篇 日本之位置与其地理上之影响
第二篇 佛教输入前之日本
第三篇 佛教输入后之改革时期(552—857)
第四篇 藤原氏之专横及平源二氏之盛衰(857—1192)
第五篇 中世纪之武人时代(1192—1606)
第六篇 耶教在日本之盛衰(1549—1638)
第七篇 江户幕府之极盛时代(1606—1651)
第八篇 闭关时代及威逼通商(1651—1858)
第九篇 订约通商后之内忧外患(1858—1867)
第十篇 幕府覆亡
第十一篇 武士道
卷下
第十二篇 明治初年中之改革(1867—1873)
第十三篇 文治武功派之党争及立宪运动(1873—1890)
第十四篇 宪法与政府的制度
第十五篇 立宪初期政府政党之冲突(1890—1894)
第十六篇 明治二十七年中内政之发达(1867—1894)
第十七篇 明治二十七年前之外交(1867—1894)
第十八篇 中日之战(1894—1895)
第十九篇 中日战后十年中之内政外交(1894—1904)
第二十篇 日俄战争(1904—1905)
第二十一篇 明治末年国势之膨涨(1905—1912)
第二十二篇 最近日本内政之嬗变(1912—1925)
第二十三篇 日本最近之外交政策(1912—1925)
第二十四篇 结论(日本对于世界之贡献及其国内问题)
参考书目
编后记
中日关系之重要,二国人民无不知之。日人考察吾国情形,刊行书籍,不知凡几。吾人求一较善之日本史,乃不可得,作者斯书,亦欲少补其缺耳。全书共二十四篇。第一篇,详言日本地位。第二至六篇,略叙民族之由来,社会之演进,帝权之扩张,大化之改革,外戚之专横,武人之消长,耶教之盛衰。其中关于中日交涉,蒙古征伐,丰臣侵韩,多详载之,容或能补本国史之缺遗。第七至十一篇,分述江户幕府之制度,文学,通商,武士及其归政之原因。第十二至二十四篇,记载维新后之内政外交:首述归政后之政策,立宪之运动,宪法之内容,内阁议会之冲突,海陆军之扩充,工商业之发达,经济之状况,外交之政策及中日战争;次载战后藩阀政府,内政发达,外交胜利,日俄交涉及其战争;继叙明治末年国势之膨胀,侵略南满,兼并朝鲜,亲善俄国及日美问题;末言最近时期内之内政外交,及其国内之重要问题。
日史上自民族之迁徙,下迄今日,其间事实,至为繁杂。作者不能一一述之,自有删遗。惟念史者所以记民族间各不相同之演进,若述其一切活动,则与社会学无异,事实上殊不能行。历史学者,取其不同之事实而书之;其目的则将人类已往之知解告知读者,使其深明今日之状况困难所由来,而将有所改革,趋于进步。是以历史书籍之价值,首在其材料之丰富可信;及作者有批评指导之能力,将其所得之史料,慎密选择,编纂无关系之事实,而能贯通,推释其故,使读者明知当日之状况:此历史学者公认之标准也。中国史家,知此者鲜。作者无所凭依,轻于一试,自知其不能如标准所定,惟愿他日有识力较强者能为之耳。
著作之先,颇感困难者,厥为免去成见。中日之恶感己深,吾人尝有排日之思想。历史异于宣传书籍,不能为意气所动,成见所拘;惟当按其事实,不作偏论,此历史学者共守之信条也。作者固非历史学者,但认其义之正当,扫除偏见浮辞,殊不知其能否成功也。其或与读者意见不合,希审思之,自判得失,作者毫无强人从己之意。
所用参考书,多为中日英美学者所著。作者较其所载之事实;核其言论之是非;研求学者之才能知识,著书之目的,著于何时何地,受何影响及有无偏见(间有一二,不能尽知),然后始敢取材。至于评论,毫不为其所拘。其有相同者,或与作者所见相同,皆由作者负责。兹为便利读者购参考书之计,谨将重要书籍,略加批评,胪列于后。其非历史专书及无重要价值者,皆不附录。(杂志除外)
斯书之成,多由于金陵大学历史系主任贝德士教授之指导勉励,承其借书,蒙其批评指教。程善之先生校阅草稿半数。吾弟恭祯及同学章德勇君多有赞助,皆深谢之,谨书于此。
中华民国十四年七月陈恭禄序于金陵大学
陈恭禄著的《日本简史》分为上下两卷,共二十四篇。第一篇至第六篇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地位、民族的由来以及社会之演变等内容。第七篇至第二十四篇分述日本从幕府,统治时期到明治维新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日本简史》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前六篇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地位、民族的由来以及社会之演变等内容。第七篇以后分述日本从幕府统治时期到明治维新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此外,书中还罗列了一系列参考书目,以供读者进行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