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主编的《中国宏观经济报告(2014-2015步入新常态攻坚期的中国宏观经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通过对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进行系统梳理后认为,从中期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在持续回落中呈现较强的筑底迹象,周期力量存在着逆转的趋势。大改革的出台将在中期重树市场信心,助推宏观经济周期景气的逆转。
刘元春主编的《中国宏观经济报告(2014-2015步入新常态攻坚期的中国宏观经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讲述,2014年是中国大改革与大调整拉开序幕的一年,也是中国宏观经济沿着“新常态”轨迹持续发展的一年。一方面,GDP增速等宏观参数在外需疲软、内需持续回落、房地产周期性调整以及深层次扭曲等力量的作用下持续回落,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在消费升级、不平衡逆转以及政策调整的作用下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结构参数的良性调整、总体价格水平的小幅回落以及就业状况的持续稳定给2014年相对低迷的宏观经济增加了一些亮色。
20l5年是中国大改革与大调整全面展开的一年,它将延续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逻辑,使“新常态”的典型特征进一步持续。但在改革力度的全面提升、房地产周期调整的进一步加大、经济低迷的进一步持续以及财务困境的进一步发展等因素的作用下,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六大挑战和变异点。这决定了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必须在全面推进改革与调整的同时,加大底线管理的力度。
报告对常态情形下的参数进行假设,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模型对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预计2015年在常态情形下中国GDP增速将达到7.2%,CPI为2.7%,投资增速为12.3%,消费增速为11.8%,出口增速为5.6%。
主报告
2014—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步入“新常态”攻坚期的中国宏观经济
第一部分总论与预测
第二部分步入“新常态”新阶段的2014年——典型特征与新因素
第三部分步入“新常态”攻坚期的2015年
第四部分结论与政策建议
分报告
分报告一:经济下滑背景下的就业形势:判断、预测与滞后风险
分报告二:反腐败是否拖累了投资增长?——基于行业异质性的分析
分报告三:中国网络消费的现状、经济影响及未来发展预测
分报告四: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分报告五:违约常态化与系统性风险的控制
分报告六: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政策的结构效应分析
分报告七: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框架重构——公开市场操作还是“利率走廊”
分报告八:外生冲击与财政收入波动
分报告九:理解国际资本的流动:特征和趋势
分报告十:次贷危机以后全球失衡的调整模式与我国对外贸易收支的变化
分报告十一: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行为与加成率(pricemarkup)的动态关系——基于存活企业的研究
分报告十二: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变化与中国资本流动分析
分报告十三:国有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效应及其改革逻辑
分报告十四:中国工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结构性分析
附录
附录一 关于同意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及岗位设置方案的批复
附录二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