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长安,体味丝绸之路的苍茫宁静,饱蘸笔墨,再现长安千年的精神气质。
国家一级作家,冰心散文奖获得者和谷作品《长安梦寻/丝绸之路丛书》,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带领读者们梦回长安,回到那个千百年前的华夏文化的中心,走过丝绸古路,去领略长安古城的变迁。
和谷所著的《长安梦寻/丝绸之路丛书》依托丝绸之路的著名自然与人文景观,以短小精悍的散文形式呈现了丝绸之路独特的文学景观。全书内容简洁、结构严谨、文字精练,在字里行间传达出作者对丝绸之路的文化情怀,激发读者对丝绸之路丰富的想象。
地气与文脉
恐怕连秦始皇也未曾料到,他辖下的一个小小的长安乡,到汉高祖手里易为都城并流芳百世。一说当是自取美名,所以名为长安,是因为它美好。
王莽政权短命,把长安改成了常安,现在看起来是有点无趣也无聊。好大喜功的隋文帝嫌长安城狭小,惧怕妖异偏又梦见洪水淹没了都城,事实上旧城已近八百年光景,污水沉淀,连饮一瓢清水也成了问题,也就只好在龙首原以南另建新都大兴城。
唐高祖复为长安,但唐长安已非汉长安,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最后达到了同代世界城市宏大辉煌之峰巅。
唐长安,就这样成了类似某一个丰美、灿烂之秋的记忆符号,镌刻在恒久的时空之间。氏族晚期,出现了都邑(即城市)。摩尔根所说的都城是“用土坯和石头盖造的群宅院,有似于一个碉堡”,中国原始都邑的城垣则是由夯土版筑,就是说只是一座土城。从炎帝的姜城堡到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再到周都于邰、秦定都咸阳,华夏文明的足迹转了一大圈,又回归黄河流域的最大支流滑河之滨。
到了唐朝,是第十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前后历时1062年,创造了千古的光荣与梦想。
“关中自古帝王都,咸阳原上埋皇上。”说的是一种地气,一种文脉。完美的“京样”
《诗经》说“洵美且都”,都,闲雅也。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宫殿壮丽,人才荟萃,物品丰备,极尽富丽堂皇。一说“都就是头”,头是人的中枢神经。“城,盛也,盛受国都也。”大,是一种理想和象征。论面积,唐长安城相当于现在明建西安城的7倍左右,比同时期的拜占庭都城大7倍,较巴格达城大6.2倍,居当时世界名城之冠。唐长安城之大,已经大到了超乎需要的地步,城西北部成为外围地,可以耕田。
中国都城的传统规划思想,源自周礼:“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以王宫为中心,将一个城市的行政、宗教、经济中心分开,足见以功能区分的原则。王宫的核心位置体现出君主的权威性,而前朝后市的规划则代表儒家“先义后利”的理想。
从风水角度来看,唐长安宫城、皇城、外郭平行排列,以宫城象征北极星为天中,以皇城百官衙署象征环绕北辰的紫微垣,外郭城象征向北环拱的群星。长安城中东西向、南北向交错的25条大街,将全城分为108坊,其象征寓意是恰好对应108颗星曜。南北排列13坊象征着一年有闰,皇城以南的东西各4坊象征着一年四季。
太极宫是长安第一处大的宫殿群,三四十座宫殿,构成一组富丽堂皇的建筑景象。其中一座称“镜堂”,用铜镜3000片、黄白金箔10万番,世称其丽。
P2-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