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之媲美。司马光著的《白话资治通鉴》通过详实的历史记载,向当时的统治者说明了历史的经验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资治通鉴》所提供的历史教训,是以往任何一部史书都不能相比的。另外从历史观点上,《资治通鉴》认为国家的兴衰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们的修养。提倡君主应遵于礼,讲究仁义,在用人方面要量才而用,赏罚分明,还要能听取臣民的谏言,这一点对于后来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直到今天仍不失其意义。
司马光著的《白话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巨著。全书余万字,记载了上起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五代灭亡,前后长达十年的历史。其取材除十七史外,包括杂史、传状、文集、谱录等数百种,内容充实。该书以历代治乱兴衰为线索,在记录历史的同时,阐述君主与人臣的品德善恶、军国大事与政策的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使统治者取得鉴戒。该书完全用年、月、日的时间顺序记事,结构严密、条理清晰,堪称我国古代最完善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智宣子打算让他的儿子智瑶继承他的位置。族人智果坚决不赞同,他说:“你的另一个儿子智宵比他强。虽然智瑶有五个优点:他仪表堂堂,身材高大;他精通弓箭,擅长驾车;他技艺出众,才华超人;他能言善辩,文词优美;他坚决果断,刚毅勇敢。
“但智瑶有一个很大的不足,那就是不讲仁义,刚愎自用,傲慢无礼。倚仗自己有五个优势,就盛气凌人,不讲仁义,谁能忍受得了他呢?如果立智瑶为智家的继承人,智家一定会灭亡的。”
但是,智宣子没有采纳智果的意见。为了躲避智家的祸乱,精明的智果就通过太史官作证,把自己家从整个智氏家族里分出来,另外立为辅氏家族。
大夫赵简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赵简子想立继承人,却不知怎么选择。于是他把训诫的话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让他们认真记住上面的话。
三年之后,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让他们说出竹简上的话。伯鲁支支吾吾说不上来,让他拿竹简出来,已经找不到了。再问无恤,无恤背得滚瓜烂熟,对答如流。向他要竹简,竹简就在他的袖子里。赵简子就认为无恤贤能,于是把他立为赵家的继承人。
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临走前尹铎向他请示说:“我这次去是要像剥茧一样搜刮民脂民膏呢?还是要让百姓一天天幸福安康起来呢?”赵简子说:“当然是要让百姓幸福安康。”尹铎到了晋阳后,减免赋税,让百姓生活富足。
赵简子听说后,就对无恤说:“如果晋国发生祸乱,你不要嫌尹铎地位低下,也不要怕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去那儿投靠他。”
智宣子死后,智瑶继承了他的位置,就是智襄子。智襄子独揽大权,暴虐无道。他和大夫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喝酒,在宴席上戏弄韩康子,还侮辱他的家臣段规。智襄子的家臣劝说主公,让他以礼待人,以免招来灾祸,智襄子不理睬。
智襄子还平白无故向韩、魏两家索要土地。韩康子和魏桓子因为实力不够,只好忍住怒气,给智襄子土地,但都准备以后找机会报仇。
赵简子去世后,无恤继承家业,就是赵襄子。智襄子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土地,赵襄子没有答应。智襄子勃然大怒,带着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家。
赵襄子害怕了,准备出逃,就问:“我去哪儿好呢?’’随从建议去他大儿子的城堡,赵襄子认为那里的百姓刚刚花了大力气把城墙修好,现在又要冒着生命危险守城,肯定不会同心协力的。随从又建议去邯郸城的仓库,那里储存的粮食最为充足。赵襄子认为粮食是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现在又让他们打仗送死,也不会有人与他同心协力的。 最后,他们决定逃往晋阳。因为尹铎宽厚爱民,百姓愿意同心协力抗敌。
智襄子统帅三家联军包围了晋阳,并挖开汾水,引水淹没城墙。晋阳城里到处是水,但是城里的百姓始终万众一心,没有人投降。
智襄子乘坐战车巡查水势,魏桓子驾车,韩康子在旁边保护。智襄子得意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原来水也可以让别人的国家灭亡。”
魏桓子听了,用胳膊肘偷偷捅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轻轻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两个人暗中使眼色,心里都明白智襄子也可以用汾水淹魏的安邑城,用绛水淹韩的平阳城了。
智襄子的谋士缔疵提醒他说:“韩、魏两家一定会谋反,您要小心啊。”
智襄子问:“你根据什么判断的?”
缔疵说:“根据发生的事情就可以判断。三家联军攻打赵家,赵家灭亡后,灾祸一定会波及韩、魏。而且之前约好三家平分赵家的土地,现在眼看要达到目标了,赵家快要灭亡了,韩康子和魏桓子眼看就能分到土地,却一点儿也没有显露出高兴的样子,反而愁眉苦脸的,这不就是要谋反吗?”
第二天,智襄子把缔疵的话转告给韩康子和魏桓子,他们赶紧解释说:“缔疵这人专讲别人坏话,其实是想帮赵家脱困好让您怀疑我们的忠诚,来动摇您攻打赵家的决心。况且,谁会不愿意马上分到赵家的土地,反而要去做些会带来危险而且不可能成功的事呢?”
两人离开后,缔疵走进来说:“主公为什么把臣子的话告诉他们两个?”P1-2
《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巨著。全书余万字,记载了上起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五代灭亡,前后长达十年的历史。其取材除十七史外,包括杂史、传状、文集、谱录等数百种,内容充实。该书以历代治乱兴衰为线索,在记录历史的同时,阐述君主与人臣的品德善恶、军国大事与政策的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使统治者取得鉴戒。该书完全用年、月、日的时间顺序记事,结构严密、条理清晰,堪称我国古代最完善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在朝中为官,官至天章阁待制,在皇家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父亲的学识与修养,无疑对司马光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光自幼聪明好学,七岁时便能粗通《左传》,他和同伴游戏时破缸救儿的机智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熟知。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中了进士,起初在华州(今河南郑县)担任地方官。后被庞籍推荐调入京城,担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的职务。至和元年(1054年),司马光跟随庞籍到了并州(今山西)为官,嘉祜二年(1057年)因庞籍获罪,司马光便引咎离开了并州。从嘉祐三年(1058年)开始,司马光又陆续担任了开封府推官、度支员外郎等职。宋英宗统治时期,司马光由谏官提升为龙图阁直学士。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奉诏编写《历代君臣事迹》。英宗颁诏设书局于秘阁,令其续修《通志》。并授权司马光自己挑选英才,辅助编修《通志》。宋神宗即位不久,司马光任翰林兼侍读学士。当年,司马光向神宗进献《通志》卷,《通志》即《历代君臣事迹》第八卷,该书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至秦二世三年的史事。神宗将《通志》赐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命司马光等人继续编写。《资治通鉴》从治平三年设立局编写,经过全体编修者的通力合作,到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历时十九年。哲宗即位,拜司马光为相。他任相年余,尽废新法。元祜元年(1086年)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欧阳修评其为“德性淳正,学术通明”。司马光一生著述多达三十七种,其中以《资治通鉴》、《家范》、《涑水纪闻》最为著名。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之媲美。《资治通鉴》通过详实的历史记载,向当时的统治者说明了历史的经验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资治通鉴》所提供的历史教训,是以往任何一部史书都不能相比的。另外从历史观点上,《资治通鉴》认为国家的兴衰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们的修养。提倡君主应遵于礼,讲究仁义,在用人方面要量才而用,赏罚分明,还要能听取臣民的谏言,这一点对于后来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直到今天仍不失其意义。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要通过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统治阶级的政策的描述,来警醒世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
在文字表达方面,《资治通鉴》最擅长于描写战争场面,像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被记述得精彩纷呈。在记载赤壁之战时,司马光并没有正面去描写战争的具体情况,而是从人物着手,把鲁肃与孙权合谋定计、吴蜀构筑同盟及诸葛亮智激孙权等故事分别道来,从独特的视角诠解了这场决定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的关键之战。既有战争的完整过程,又有人物的深刻雕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文中的一些语言,也成了后人惯用的成语掌故,像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均已耳熟能详。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因此历代政治家和史学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宋神宗早就说它“贤于苟悦从汉纪远矣”。南宋学者王应麟评价该书为“自有书契以来,未有为通鉴者”。清代史学家王鸣盛也说:“此天地必不可无之书,亦学得必不可不读之书也。”一代伟人毛泽东评价这部巨著:“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本末毕具,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资治通鉴》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至今天,人们还在学习它、研究它、借鉴它,从中汲取着大量有益的营养。这里,我们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定名为《白话资治通鉴》,奉献给读者,以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欣赏。
本书编排严谨,校点精当,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
编者
2011年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