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树臣所著的《寻找独角兽(古文字与中国古代法文化)》拟以“廌”(独角兽)、“刑”“律”“礼”“德”“法”“夷”“仁”等八个典型古文字为中心脉络,以古文字的本义及其反映的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采取文字叙述和图片(含古文字字形、有关器物纹饰等)相结合的方式,试图再现传说时代和殷周时代法文化的宏观形象,包括风俗、禁忌、礼仪、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并溯及春秋战国主要法律思想观念(礼治、德治、人治、法治)的初期形态。
绪言 东夷文化与中国法的原生形态
一 关于东夷民族
二 东夷民族的领袖及其事功
三 东夷民族的文明成果
四 东夷民族与法的起源
第一章 寻找最初的廌——独角兽的踪迹
一 古文字中的“廌”字
二 廌的名称和形象
三 廌与独角龙虎
四 廌与解腐
五 廌与麟
六 廌与饕餮
七 廌与犀兕
八 廌与蚩尤
九 廌与皋陶
十 廌与蓐收、爽鸠
十一 廌与夔
十二 廌与西王母
十三 廌与角端
十四 廌与苗民
十五 廌与文身
十六 廌与象刑
十七 廌与神徽
十八 廌与神明裁判
十九 廌与墓兽
二十 廌与脊兽
二十一 廌与法冠、补服
二十二 廌与东夷法文化
二十三 独角兽属于世界
第二章 寻找最初的夷——东夷风俗与远古的法
一 “夷”的字形和字义
二 夷人的形象
三 “夷”与“三年之丧”
四 “夷”与祭祀之尸
五 “夷”与文身——“东方日夷,被发文身”
六 “夷”与“尼”:男女之爱
七 东夷风俗对中国古代法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寻找最初的刑——“刑者侀也,侀者成也”
一 “刑”的字形和字义
二 □的本义是什么?
三 刑字的沿革:井→□→□→□→□→刑
四 文身与成人礼
五 “刑”源于文身工具——井、爻、辛
六 文身的执行者是“御廌”
七 文身的文化意义
八 从“刑起于兵”到“刑起于礼”
九 古文字中所见的刑狱
十 刑与中华法系
第四章 寻找最初的礼——玉琮崇拜与豐的起源
一 “礼”的字形和字义
二 礼与玉琮
三 玉琮的起源与用途
四 琮、块、韘与射箭
五 玉琮与战胜之神的象征
六 豐与战斗之舞的节拍
七 礼初奠于两性禁忌
八 礼与中华法系
第五章 寻找最初的律——战鼓之音节
一 “律”的字形和字义
二 甲骨文“律”字衍生的宏观路径
三 沿着职官的方向:□→尹→史→君
四 沿着制度的方向:□→聿→律
五 沿着器物的方向:□→聿→箪
六 秦人为何改法为律
七 律与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第六章 寻找最初的德——“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一 “德”的字形和字义
二 “臣”字的本义——以弓缚首
三 商人之“德”——以弓缚首,牵之以祭
四 西周之“德”——怀保小民,以德配天
五 从“德”到“忎”(仁)
六 春秋时代的重民思潮
七 孔子的“德治”思想
八 “德治”与中华法系
第七章 寻找最初的法——从神判法到人判法
一 “灋”的字形和字义
一 “水”的原始功能:禁忌与流放
三 “廌”的职能——法官
四 去——弓矢的记号不符
五 从“箕子明夷”到“听其有矢”——古代证据制度
六 “明夷”与“不富以其邻”“迷逋复归”的古老法条
七 “明夷”与西周“灋”字的出现
八 “谳”与“灋”同义——独角虎与廌的联系
九 “太极”与“人极”:远古金(法)的伦理基因
十 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潮
十一 劲士精神与古代法律实践
第八章 寻找最初的仁——从“相人耦”到“仁者爱人”
一 “仁”的字形和字义
二 甲骨文中的“仁”字
三 夷俗仁:在东夷风俗中寻找“仁”的原型
四 金文中的“仁”
五 西周之德:源于“仁”而衍生“忎”
六 春秋战国——“仁”观念的问世
七 “仁”的本质特征是“相人耦”
八 从“相人耦”到“人己和”——孔子法律思想的历史逻辑
九 “仁”对古代政治法律实践的影响
十 “仁”与太极图的起源
十一 仁·中国结·人类文明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