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北京人夏天都去过塞罕坝旅游避暑,但很少有人知道赛罕坝林场的历史,这部杨勇著的《功勋树》就讲述了它的创业历程。
小说主要展示了主人公林武强、鲁冬娃、马宝女等林业大中专学生和杨文远、宋玉山、甄枝花等当地的干部群众,一起“抗风雪、斗风沙、洒热血、献青春”,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高原荒漠上建设起百万亩林海,为京津冀防风沙、蓄水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
这部小说带有很强的纪实性,充满了正能量。
杨勇著的《功勋树》主要讲述了20世纪六十年代初,为阻止浑善达克沙地等风沙南侵,防风治沙护卫首都,原国家林业部招调全国18个省市的120多名林业大中专毕业生,热血青年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奔赴河北省承德市境内的高原荒漠塞罕坝,与承德市围场县的林业技术管理人才组成了369人为骨干的开荒队伍,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拉开了与自然抗争的序幕,开荒造林、防风治沙。
此刻,我仿佛看到了林武强心底的秘密……
这塞罕坝,说是叫机械林场,其实不然,那可有故事呢。六十年前,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境内的塞罕坝,曾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沙尘暴频袭北京,粒粒黄沙的主要来源地是平均海拔高达1400米的浑善达克沙地。眼前这林海啊,那可是集腋成裘,一棵一棵栽植起来的哟。在这片140万亩营林面积中,因为地质地貌的原因,除了10万亩左右是机械造林,剩下的100多万亩都是人工造林……
这样想着,林武强抱了束干枝梅,走进“塞罕坝英雄纪念林”,放在纪念碑前。“咔嚓”,林梓桠为爷爷拍照,老人似乎突然地定格。
此刻,硕大的夕阳仿佛离人很近,就在眼前一般,似乎伸手便可拉住。它像个大红火球一样慢慢西落,红透了壮美河山,红透了林武强那第一代造林人的青春岁月……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个春天,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坝下燕山深处的一个4,m村,这天正在进行一场婚礼。
新郎官宋玉山十字披红,骑着高头大马,一脸喜气抬头看天,晴空朗朗。吹鼓手掌班老乐爷脸红腮鼓地吹起了喇叭,娶亲的队伍抬着花轿,敲敲打打走出山村。
而远在天际似乎阴云袭来,迎亲的队伍沉浸在喜悦中浑然不觉。
离开了娘家村子后,队伍停下了吹打加快了步子,老乐爷抬头看天。太阳光彩竟是昏黄暗红色的,天际出现了大大的黄圈!
老乐爷小跑到新郎宋玉山跟前,还没等他开口说话,就见得突然天色大变,那昏黄黑暗般的风沙已经席卷过来——他们这是遇到特大风沙暴了!
老乐爷大呼:风魔来了——玉山——盯住媳妇!丢了轿子丢了马,可不能丢了人哪——
新郎宋玉山:知道了!老乐爷!
宋玉山旋即打马回头去寻轿。那几个抬轿子的人歪歪扭扭站不稳,风一鼓作气把它给吹翻了。新娘子吴改凤从轿中爬出来,手上揪着的红盖头一下子吹上黄天。
就听得“呼哧哈拉……嘎吱咔嚓”,那轿子硬被狂风吹落山沟,吴改凤惊得挣身四顾,无奈根本抬不起头来,连滚带爬地随风就坡而下。
风吼马嘶,新郎宋玉山打马追人,风沙弥漫令人透不过气来。
风沙呼啸着更大了,那马转来转去,竞也迷了方向。
此时,中国的首都北京城,正是六十年代初期的街景。一辆吉普车迎着沙尘暴艰难地经过天安门,驶进中国林业部大门,哨兵敬礼。车内,鲁世海一脸愁绪似乎要吹去车前的风沙。刘副部长紧急召见林业部国有林场管理局基层处处长鲁世海。鲁世海走进来,与会者认真听着做着记录,俱是满脸肃穆。看来这个会已经开上好长时间了。
刘副部长:世海同志,话不多讲,我把大家紧急叫来,是传达国务院会议精神。我国持续三年自然灾害,又赶上经济建设用材林紧张!京津上游的浑善达克沙地的北侵,六十年后风沙可直逼北京城!周恩来总理对这个现状十分关注。林业部决定在上游风口防风治沙,建设生态绿色屏障!
鲁世海暗忖,随即问道:首长,组织交给我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刘副部长走近了地图,点指着说道:世海同志,问得好,紧急召集你来,必有重任。经过林业部部务会研究,决定派遣你立即前往位于河北围场县北部的坝上地区,对,就是这里。在高原荒漠塞罕坝进行踏查,尽快组建队伍勘察设计,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把风沙治住!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