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弗里·J.西尔弗著的这本《劳工的力量(1870年以来的工人运动与全球化)》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和第三章描述了一个周期性重复出现的历史模式,即资本为了找寻更为廉价且驯服的劳动力而不断转移到新的地理场所;第四章着重分析了20世纪劳工运动的命运是如何与战争和地缘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五章是世界—历史视角下当代劳工运动发展的动力机制。
《劳工的力量(1870年以来的工人运动与全球化)》一书至今已有超过11种语言的版本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本书依据国际劳工运动的一个重要的新数据库——世界劳工小组数据库,对劳工运动进行了历时长、范围广的研究,揭示了19世纪晚期以来地方的劳工运动与国际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进程是相关的。通过对特定阶段的全球工业化进程进行审慎的、实证性的分析,作者贝弗里·J.西尔弗认为,资本到哪里,劳工和资本的冲突也会跟到哪里,指出劳工运动深深地嵌入世界政治的动态体制当中,总结了劳工运动的重心在国家之间转移及其与生产的地理分布的关系。
纵观现代劳工运动的历史,本书剖析了现今国际劳工运动危机的真面目。为反驳劳工运动已陷入终结性危机,本书最后对21世纪国际劳工运动可能出现的新形式做了探究。
中文版前言
前言和致谢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劳工运动与劳工研究的双重危机
第二节 关于劳工与劳工运动的现状与未来的辩论
第三节 世界—历史视角下的劳工抗争:概念与理论框架
第四节 研究策略
第五节 20世纪的世界工人:本书概要
第二章 劳工运动与资本转移
第一节 汽车产业中劳工抗争的世界—历史模式
第二节 从美国的弗林特到韩国的蔚山:汽车工人大罢工浪潮的历史再现
第三节 后福特主义的技术调整?
第四节 边界划分和“精益—二元”生产模式的悖论
第三章 劳工运动与产品周期
第一节 汽车产业的产品周期
第二节 比较视角中的纺织工业产品周期
第三节 产品周期、调整策略与运输产业中的劳工抗争
第四节 一种新的产品调整策略?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劳工运动和世界政治
第一节 世界大战和劳工抗争
第二节 19世纪后期的全球化和现代劳工运动的兴起
第三节 国际和国内冲突的恶性循环
第四节 劳工抗争,世界大战和殖民地世界的国家独立
第五节美国霸权、大众消费以及发展主义的社会契约
第六节从美国的霸权危机到世界劳工的危机
第五章 世界—历史视角下当代劳工运动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一场冲向底线的竞赛?
第二节 南北差距的终结?
第三节 工人结构性谈判力量的削弱?
第四节 战争与工人权利将何去何从?
第五节 新劳工国际主义
附录一 世界劳工小组数据库:概念化、测量方法与数据收集程序
附录二 从报纸索引中记录数据的说明
附录三 国家的分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