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笛福编著的《鲁滨逊漂流记(精)》介绍了,鲁滨逊出身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但他厌倦那种安宁平静的生活方式,决意成为一名探险家,航游世界。他不顾父母反对,出海航行。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风浪,船只沉没,好不容易才保住性命。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经商,赚了一笔钱。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摩尔人俘获,当了奴隶。后来他划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货船救起。船到巴西后,他在那里买下一个庄园,做了庄园主。鲁滨逊不甘心于这样的发财致富,再次出海,到非洲贩卖奴隶……
丹尼尔·笛福编著的《鲁滨逊漂流记(精)》讲述了,1659年,英国年轻的航海爱好者鲁滨逊,在一次海难中被风浪卷到一座荒岛上。虽然脱离了危险,但他孤身一人,无依无靠,为了生存,他用自己的聪慧和坚强意志,克服了种种磨难,建造了堡垒、“别墅”和船只。他又救下土人手中的俘虏,协助英国船主收复了被海盗占领的大船。最后告别了他生活了28年的荒岛,随船返回了英国。
接着他又十分诚恳而慈蔼地劝我不要太任性,不要自寻苦恼,以免使自己陷入可悲的境地,使自己和所处的自然环境及所处的社会阶层格格不入。他还告诉我,没必要自食其力,他会推荐适合于我的社会阶层。假如将来我不能过一种安适幸福的生活,那只能怨我的命运或我自己的过错,不能怨他,因为他自从看出我的计划的害处,已经尽了责任,我命该如此,故他对此不负任何责任。总之,他说只要按照他的要求,守在家里,同意留下来,他就会对我的所作所为采取容忍的态度,不再过多地干涉我的生活,免得我以此为借口想要逃跑。最后他说,我应该以我哥哥为前车之鉴,他曾经以同样诚恳的方式劝过我哥哥,叫他不要去打仗,但是却无法阻止他,结果凭着一股青年血气之勇,决意参加军队,而导致自己过早地阵亡了。对于我,他一方面继续为我祈祷,另一方面却认为,假使我一定要采取这种愚蠢的步骤,上帝便不会为我祝福,而且将来终有一天我会陷入孤立无援的悲惨境地,到时,我肯定会想到往事不堪回首,后悔自己当年不听他老人家的规劝。
事后回想起来,父亲最后的几句话颇有预言性,虽然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见他说这些话的时候,特别提到哥哥不幸阵亡的时候,两行热泪滚滚而下,当他说到将来终有一天我会因陷于孤立无援的悲惨境地而后悔时,他竞感伤得中断了谈话,几乎不能自制,他的心充满了忧伤,不能再说下去。
我深深被父亲这番苦口婆心的话语所感动,说实在的,谁又能不感动呢?我决心不再想出海远游的事,听从父亲的话,守在家里,安安生生地过日子。可是,唉!还没过几天,我这番决心已经被彻底动摇了。过了几个星期,为了避免父亲再对我哕唆,我决意离家远走高飞。然而,我并没有因心血来潮而贸然采取行动,而是先同我母亲交谈。我等母亲比平常高兴的时候,告诉她我仍然一门心思想闯荡世界,开阔眼界,除此以外,我无心干别的事情,我希望她能劝我父亲回心转意,默许我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要再强迫我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何况我已经年满十八,无论学什么手艺,或者去律师事务所当职员,都为时已晚,我深信,如果我真的那样做,我决不会干满合同期,我肯定会半途而废并向往海上,去实现我远航的梦想,如果她能代我说服父亲,答应我做一次航行,我远航归来并认为海上的经历不是我的梦想后,便发誓永不出海,而且我会双倍努力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
我这一番话大大激怒了母亲。她说同我父亲谈这些话题,无任何意义,对于我的要求,经他同意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他心里是最清楚不过的了。使她觉得奇怪的是,在我父亲同我进行了那样的谈话,在他那样的循循善诱的劝导之下,我怎么还依然不思悔改。明白地说,如果我非要自寻毁灭的话,他们是不会帮助我的,我也不必指望征得他们的同意。至于她自己,她更不愿意成全我自取灭亡,免得以后我有所借口时说我父亲不同意我这样做,而母亲却同意。
P(2-3)
这本书将要成为孩子们必读的第一本书籍,它将长期陈列在他们的图书馆中,并将在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法]卢梭
《鲁滨逊漂流记》体现了人类的普遍性。
——[英]柯尔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