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问世的《吉尼·巴拉卡特》是埃及著名作家杰马勒·基塔尼最著名的代表作,中文根据埃及旭日出版社2005年阿文第三版翻译。小说取材于15世纪末埃及真实历史,与史学家伊本·伊亚斯名著《历代史实中的奇葩》有密切关系;整体框架按照空间划分,七个部分被称为七顶“帐篷”,开头和结尾却在帐篷之外,以此暗示读者从时间外部观察帐篷内发生的一切;通过描写马穆鲁克时期让人惶恐不安的特务统治,映射作家所处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命运。
杰马勒·基塔尼著的《吉尼·巴拉卡特》被阿拉伯作家协会评选为二十世纪105部最佳阿拉伯中长篇小说之一,已被译成德文、法文出版。小说摘录意大利旅行家琼迪十六世纪访问开罗的见闻作为开头和结尾。讲述了马穆鲁克王朝时期特务统治下一个小人物充满着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发迹史,映射出作家所处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命运。
天刚破晓,家家户户仍沉浸在温软的睡梦中。侯赛尼耶、巴提尼耶、杰马里耶、欧图夫几个区的大街小巷总迟迟才能见到太阳,不过从山顶城堡的城墙和嘹望塔上可以清楚看到曙光。在哈德拉·白卡拉街上横行的马穆鲁克人还没从城堡出来,他们已经离开了素丹骑兵统领卡尼巴耶·拉马哈亲王的家,穿越海湾城里的赫利吉运河,悄悄潜入巴布鲁戈区,挥舞着利剑迎接即将到来的一天。城里最早起床的水夫们从尼罗河挑水送到家家户户,在巴布鲁戈区跟他们碰上了,却对这群骑兵的企图完全一无所知。马蹄扬起阵阵灰尘,骆驼疾驰过深褐色的水边。水夫们停住了交头接耳,脑海里那点印象淡淡的,就像船桨划过平静的小河,水面没有多少痕迹。天刚破晓,马穆鲁克人四处流窜。街头巷尾就像开斋节后的日子一样显得无精打采,慵懒通常在节日之后接踵而至。
天亮后三个小时阿里·本·艾比·朱迪才起床。他总很晚才睡。每晚从城堡回来后他的副手们便到了,一起讨论这过去的一天里发生的各种事。快天亮时把他们打发走了,再独坐一个小时。然后去找四个老婆中的某一个,或者六十七个女奴中的某一个。一个月前一个埃塞俄比亚女奴和一个鲁米女奴到来后,这个数字便达到了六十七。阿里·本.艾比‘朱迪选好了跟谁过夜,绝不会走错路的。在他到来前几个时辰便已通知那个女人。等他来到时,香气扑鼻而来,衣服的芬芳混合着女人的气息。几条小径的尽头是台阶,沿着短短的台阶上去,顿时开始让他远离白天的喧嚣,远离耳边的嘈杂,登记册备忘簿上新添的笔墨、听闻的各种小道消息、有关他本人的飞短流长、诸位亲王或普通百姓翻来覆去议论的话题。
今晚他进了三老婆萨丽玛的屋子,女人开始为他脱衣:金银线镶边的黑色斗篷,黄色大头巾下缠着白色头纱,这类头巾只有供奉达到千计以上的亲王们才有资格佩戴。阿里‘本。艾比·朱迪一年前才得此殊荣,戴着它,在素丹面前鞠躬致敬、与达官显贵们并肩而坐。因为它,人群总会闪出一条路。大家都知道“大头巾绝非常人享有”,谁都不敢在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面前贸然带上这种头巾,头上顶着这个头巾的模样让人嫉妒、招致诽谤、甚至挑起阴谋。阿里-本.艾比。朱迪毫不在乎,故意戴着头巾四处招摇,不停地拨弄炫耀,,庄后往前拽拽,恰恰都是在他跟大亲王们谈话的时候。有些朋友提醒过他别在那些人面前拿头巾炫耀或趾高气扬,他完全置若罔闻,唯独在乎他们怎么谈论他、评价他。只要发现有任何值得向素丹禀告的内容,便立即前往城堡,话里话外添油加醋偷梁换柱,这样改变了素丹对一些人的看法,他并不掩饰自己的行为,反而四处炫耀,逢人便吹嘘素丹如何听信他,怎么轻轻拍他的肩膀,跟他如何亲密。
今天夜里看样子阿里·本·艾比·朱迪的副手们失误了。他们说不出到底发生了什么异常,接着,部分人声称自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确切地说就是在素丹骑兵统领卡尼·巴耶亲王家里。老百姓都看见了,并且向宰柯里亚·本·拉迪——阿里·本·艾比·朱迪的一个副手、素丹国总密探——说明:他并没有把所掌握的情况向阿里·本·艾比·朱迪报告。所以阿里·本·艾比·朱迪仍然心满意足地贴在三老婆萨丽玛身边。萨丽玛却被异常动静惊醒:脚步很匆忙、门一一被打开、女人们被捂着嘴挣扎拼命叫喊,声音断断续续传来、混杂不堪难以分辨,像水车扬水时老木头吱呀转动,似雨水拍打着干涸大地,如晃悠小船的桨和橹不停摇动。
到底出了什么事?提前叫醒他不容易的。
“阿里先生!阿里先生!”
他只翻了一下身。随即听到器皿哗啦,孩子哭喊,木块掉落。她的心怦怦跳,竖起耳朵听,出事了!什么事?不知道。因为惊恐颤抖,全身血液开始沸腾,她甚至没察觉到他突然醒了,他听着动静,喉咙一阵发紧。门被踢开了,马穆鲁克骑兵的黑色大皮靴,长及膝盖,裹着裤腿。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