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集子根据马其昶的《韩昌黎文集校注》,并参照古今多种选本,其选韩文的六十篇,绝大部分均按写作所月依次编排,写作年月不明的少数几篇,则编于适当位置。注释力求简明扼要,帮助读者理解原文。题解较详,除介绍写作时间、背景及有关情况而外,还作了一些艺术分析,侧重于探究本文的艺术独创性。破例选了两篇赋,一是由于对理解作者特定时期的遭遇、心态很重要,二是鉴于当前散文创作应多式多样,从多方面吸取营养,推陈出新。杨朔写过一篇《茶花赋》,颇受好评,便可以说明许多问题。
师说
[题解]此文作于贞无十八年(802),作者三十五岁,在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
这是一篇批判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提倡恢复师道的名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盖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讥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如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言辞,愈以是得狂名。”从这里,可心看出《师说》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所产生的强烈反响。魏晋以来重士族(世禄之家),唐代仍然如此,那些“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不肯从师学习,还讥笑别人从师学习。作者针对这一点,先给“师”下了一个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然后从正反两方面用对比的反复论证从师的必要性。在论证当中,既有逻辑推理,又有古今事例;既有诱导嘉奖,又有指斥批驳。气势充沛,情理交融,开合动宕,回环往复,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其中“无常师”的提法,“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提法,都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师”的解释赋予新意。
P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