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人(全译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林语堂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林语堂的成名作兼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它既对中国国人进行了内部智慧洞察,也对中国这整个社会生活进行了一次探讨,如中国人的性格与心灵,中国妇人的生活,中国社会、政治、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生活等。全书语言流畅、精确、优美,且富于深沉、圆熟、友好的幽默,在对古今中国给予正确理解和评价方面立下汗马功劳。

内容推荐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恢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林语堂

目录

出版前言

赛珍珠序

自 序

1939年版序

第一部分 背景

引 言

第一章 中国人

北方与南方

退化

新血统的混入

文化的稳定性

年轻的种族

第二章 中国人的性格

老成温厚

遇事忍耐

消极避世

超脱老猾

和平主义

知足常乐

幽默滑稽

因循守旧

第三章 中国人的心灵

智力

女性化

缺乏科学

逻辑

直觉

想象

第四章 人生的理想

中国的人文主义

宗教

中庸之道

道教

佛教

第二部分 生活

引 言

第五章 妇女生活

妇女的从属地位

家庭与婚姻

理想的女性

女子教育

恋爱与求婚

妓女与姬妾

缠足

妇女解放

第六章 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

社会头脑的缺乏

家庭制度

裙带、腐败和礼俗

特权与平等

社会等级

阳性的三位一体:官、绅、富

阴性的三位一体:面、命、恩

乡村制度

“仁政”

第七章 文学生活

一种区分

语言与思维

学术成就

学府

散文

文学与政治

文学革命

诗歌

戏剧

小说

西方文学的影响

第八章 艺术生活

艺术家

中国书法

绘画

建筑

第九章 人生的艺术

人生的乐趣

住宅与庭园

饮食

人生的归宿

第十章 中日战争之我见

一个民族的诞生

旧文化能拯救我们吗?

新民族主义

酝酿中的风暴

压力、反压力、爆发

蒋介石其人其谋

为什么日本必败

中国未来的道路

1935年版《收场语》

中华民国的真相

领袖人才的要求

我们的出路

关于《吾国与吾民》

译后记

1994年版译者附记

索引

试读章节

古代的中国人是有他们自己的情趣的。我们可以从漂亮的古籍装帧、精美的信笺、古老的瓷器、杰出的绘画和一切未受现代影响的古玩中看到这些情趣的痕迹。人们在抚玩着漂亮的旧书、欣赏着文人的信笺时,不可能看不到古代的中国人对优雅、和谐和悦目色彩的鉴赏力。仅在二三十年之前,男人尚穿着鸭蛋青的长袍,女人穿紫红色的衣裳,那时的双绉也是真正的双绉,上好的红色印泥尚有市场。而现在整个丝绸工业都在最近宣告倒闭,因为人造丝是如此便宜,如此便于洗涤,32元钱一盎司的红色印泥也没有了市场,因为它已被橡皮图章的紫色印油所取代。

古代的亲切和蔼在中国人的小品文中得到了极好的反映。小品文是中国人精神的产物,闲暇生活的乐趣是其永恒的主题。小品文的题材包括品茗的艺术,图章的刻制及其工艺和石质的欣赏,盆花的栽培,还有如何照料兰草,泛舟湖上,攀登名山,拜谒古代美人的坟墓,月下赋诗,以及在高山上欣赏暴风雨——其风格总是那么悠闲、亲切而文雅,其诚挚谦逊犹如与密友在炉边交谈,其形散神聚犹如隐士的衣着,其笔锋犀利而笔调柔和,犹如陈年老酒。文章通篇都洋溢着这样一个人的精神:他对宇宙万物和自己都十分满意;他财产不多,情感却不少;他有自己的情趣,富有生活的经验和世俗的智慧,却又非常幼稚;他有满腔激情,而表面上又对外部世界无动于衷;他有一种愤世嫉俗般的满足,一种明智的无为;他热爱简朴而舒适的物质生活。P315

序言

这部林语堂的成名作兼代表作《中国人》全译本,系首次在国内翻译、出版。

这部全译本除了补上原著第十章第六节《蒋介石其人其谋》、1935年初版《收场语》(其中包括《中华民国的真相》、《领袖人才的要求》、《我们的出路》等重要而容易引起误读、误解的篇章,还增添了译者附记、索引等。这样不仅恢复原著的“全貌”,而且保持了原著的“原汁原味”,可以让国内广大读者领略林语堂这部原著的当年风采与全书的基本精神。

“人并不是只有一个圆心的圆圈;它是一个有两个焦点的椭圆形。事物是一个点,思想是另一个点。”(雨果《悲惨世界》)当然,中国人也不例外。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战争频仍——这决定了中国人的两个“焦点”的内涵特别错综复杂。因此,作为一个特定时代作家的林语堂面对这种错综复杂,也就不可能不表现出某些思想上的局限与对某些事物判断上的局限。好在《中国人》的问世距今已60年了,相信今天的广大读者完全能用全面与崭新的眼光阅读《中国人》,并准确理解与体味《中国人》的主旨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出版全译本《中国人》的缘由。

学林出版社

后记

林语堂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不少人知道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著名作家,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学者。人们不仅承认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并且承认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语言学家和幽默大师。

林语堂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儿,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他于1895年10月10日出生在福建省龙溪县一个传教士家庭,自幼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早年曾求学于厦门寻源书院和上海圣约翰大学,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分别获硕士与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并在国内外创办和编辑了不少刊物。1936年之后,他一直客居美国,1966年到台湾定居,1969年当选为台湾国际笔会会长,1975年4月被国际笔会维也纳第四十届大会推选为副会长,并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之一。1976年3月26日,他病逝于香港。林语堂先生一生著译颇丰,有散文、小说、政论、词典、教科书等。他的著作,在东西方都极受欢迎,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以至现今美国大的图书馆几乎都收藏有他的著作。

《中国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该书是应美国纽约庄台(John Day)公司之约,1934年春夏秋三季在庐山附近的牯岭用英语写就的,1935年由雷诺与希师阁(Reynal & Hitchcock)公司出版。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它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对中西文化作了广泛深入的比较,旨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使西方人能够比较确切而客观地了解中国。

该书出版之后,在西方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推崇备至。1936年,英国伦敦威廉·海涅曼(William Iteinemann)公司再版,以后曾被译成俄语、日语、瑞典语等多种文字出版。据译者所知,中译本有1936年上海西风社出版的黄嘉德所译《吾国吾民》,以及1938年世界新闻出版社出版的郑陀所译《吾国与吾民》,可惜一般已极难看到。1939年,威廉·海涅曼公司又出版了该书的修订本,其中新增加了《中日战争之我见》一章,记录了作者在中华民族危急关头的思考,关于旧文化能否拯救中国,关于为什么日本必败,关于中国未来的道路……

历史经过了半个世纪的落差,今日之中国已不复为林语堂先生笔下的中国,今日之中国人民也不复为半个世纪前的中国人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尤其是社会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现实永远给人以现实主义的教育,半个世纪之后的中国人继续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着深刻的反思。他们在思考些什么?他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朝花夕拾,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译介本书,旨在引起人们进一步的思索,帮助他们更好地反思传统,反思自我,而不是简单地去接受或批评书中的片言只语,相信他们也不会那么做的。

本书由两人合译,根据1939年版译出。翻译工作采取每人各译半部,然后互校的办法。正文前的序言、引言以及第一至六章由郝志东译出初稿;第七至十章由沈益洪译出初稿。之后相互校改,最后由沈益洪进行总体文字修饰,整理成稿。为了适应当代读者的需要,译文采用现今通用的语体文,力求明白晓畅而又生动活泼。书中脚注,除注明外,均为译者所加。原书附录中有“中国的朝代”和“中国人名的拼写和发音”,对国内读者参考价值不大,故而略去。本书内容横跨中西,人名、地名和引文不少,翻译时纠正了原书的一些讹误,并已在脚注中加以说明,然而限于学识,译文中乖谬之处想必还会有。真诚地欢迎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指正。借此机会,向关心、支持和帮助本书翻译、出版工作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谢意!尤其应该感谢曾在河北师范大学外语系工作的外籍教师Eva Richter教授和Del Arnold先生的释疑;感谢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单位不少同志为引文查考所提供的方便;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潘建国同志为本书出版所作的努力。

译  者

1988年1月于石家庄一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评价本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