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伟(1915-2010)是新中国动画事业的奠基人,被誉为“水墨动画之父”。张松林、龚建英的新著《谁创造了<小蝌蚪找妈妈>——特伟和中国动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版)共分八章,按时间顺序分析了特伟的创作及贡献。
书中满怀深情地记录了特伟和同事、朋友、两任妻子以及儿子大龙、二龙,女儿小凤的生活点滴,对在文革中伤害过他的人以德报怨的诸多事情的始末,从侧面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领导、朋友、丈夫、父亲的可亲可敬的多面形象。附录一为盛氏家谱排序表;附录二为特伟大事年表,附录三为特伟动画作品集获奖情况。
特伟是我国著名漫画艺术家、美术片导演,也是迄今唯一获得世界动画协会(ASIFA)所授“艺术成就奖”的中国人。他打破历来动画片“单线平涂”的制作方法,把水墨化的技法与风格引入动画电影,打造了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骄傲的将军》则开创了中国“民族风格”动画片的先河,用脸谱化的造型、揉入京剧舞台元素。之后的《牧笛》、《山水情》,再起水墨风云,笛扬九州,举世瞩目。
本书既是特伟个人的历史书写,也全方位地再现了中国动漫的远年辉煌,书写了上世纪中国动画电影荡气回肠的历史发展之路。
书后超值附赠由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联合策划的特伟专题片,包含中国水墨动画片代表作——《山水情》(DVD光盘)。
“小广东"盛松上海出世
特伟1915年8月22日(农历7月12日)出生在上海的一家富庶人家,父亲盛文申在律师事务所做翻译,收入颇丰。他喜得贵子,为襁褓中的儿子起名叫盛松,因为别的树以旁出虬干为美,松树却以正直、朴素、坚强为美。父亲希望日后他像松树那般,不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能笔直地生长着。
盛松的母亲毕业于上海的一个教会学校,受过严谨的教育,因此盛松及先后出生的兄弟姐妹九个,从小都受到较好的熏陶。盛妈妈在家里很会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因此,孩子们也都有些幽默的天性。
“哎呀,你这个小孩呀!人未进来,先看到一对八字脚,难看煞了!你又不是卓别林!”
盛松常常会在母亲和兄弟姐妹面前扮演各类电影里的角色,逗得全家捧腹大笑。
父亲盛文申长年在外,很少回家。少年时的盛松看到父亲时总有些胆怯,很少跟他说话。
盛松还在幼年之时,从大人们口中知道自己祖籍是广东香山县南大涌人。盛松还听说,祖父盛世丰曾是很有名的商人,为做生意辗转带着全家迁居十里洋场——上海。
虽客居异乡多年,盛松家里仍保持着很多广东习俗,如烧菜时少了上海人家那般浓油赤酱,而是保持着菜肴本身清淡鲜美的原汁原味。父亲操着一口浓郁嘣脆的广东话,在上海出生长大的盛家兄妹都能讲几句家乡话,特别是伶牙俐齿的盛松,能操一口流利的粤语,深得长辈的喜欢。晚年的盛松,只要遇到广东人,他必用家乡话与之交流。
特伟(盛松)晚年时特别思念故乡。1990年,他在侄女盛野的陪同下,前往南溪村寻根。他们一起走访了许多村里的老人,老人们都还记得当年的盛家祠堂,可惜祠堂在抗战时期被焚毁,曾摆在盛家祠堂门口的那两个石狮子,现如今也被搬到了南溪村村口牌坊的两边了。
中山古称香山,因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故乡而闻名遐迩,后易名。有人说:一百多年前,香山是中国从大陆经济、大陆文化走向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缩影。这块宝地上曾经涌现了文化名人苏曼殊、郑君里、古元、阮玲玉、吕文成、萧友梅……尤其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漫画家特别多,方成、黄苗子、梁白波、特伟、方唐……都是“中山之子”。真可谓群星璀璨,光彩夺目,他们的光辉不仅照亮了香山的天空,而且照亮了整个中国的天空。
盛松的故乡——南溪乡,原位于中山市(现属珠海市)。长期以来,“南溪”和“南大涌”两名并用,皆因村南面有一条溪(涌)而得名。南溪村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大概可追溯到800年以前的宋代。南溪村民都是汉族人,宋代开始,从中原地区陆续迁居广东,扩展至南溪安家落户。南溪村民的姓氏很多,20世纪30年代末,南溪人口约600人,竞有50多个姓氏。有些家族在南溪历史中,曾有过重要的地位,盛氏家族就是其中一支。
盛氏家族曾是南溪名门望族,有盛家祠堂、盛家大屋,甚至还有贞节牌坊。现立于南溪公园的《香山县示》碑记中记载,联名上书香山县衙,要求惩治滥伐松林的五位乡绅,题有盛鸿焘的名字。
据北京图书馆藏有的《南溪盛氏家谱》记载,盛氏始祖盛德华(华原公),元末从军至明初,助明太祖打天下有功,后分配驻守边疆,成为香山军籍。在石岐拱辰街建有祖祠。五世盛绍勋于光绪二年(1876年)后,迁到南溪,直至抗战胜利前(1945年),全族先后离开了南溪。(见附录一:盛氏家谱排序表)
盛松的爷爷盛世丰(1824—1895),号恒山。盛世丰年少时随兄盛世清经商。当时正逢英国上流社会时兴喝“中国茶”的异国情调。伦敦街头的咖啡馆出售咖啡、巧克力、土耳其饮料(可可)和中国茶。到1700年,这类咖啡馆在伦敦已有近500家,而几乎每家都卖茶。这种来自遥远地球的那一边、又苦又涩的树叶,突然就变成了不列颠岛时髦的饮料。越来越多的人喝茶只是为了追逐时髦,喝茶一时问成了一种令人羡慕的高贵异国情调。于是,英国商人因贩茶往返于福州,而谙熟英语的盛世丰一举登上了茶叶经纪人的宝座,从此发迹。
盛世丰渐渐富裕起来。他虽志向远大,却也时刻惦记着远在老家的父母。他与其兄商量,出资十万金钱,交代哥哥回老家赡养父母大人,颐养天年。
不久,盛世丰在汉口经营茶业,获利丰厚,名噪一时。继以从事洋务,任英商宝须顺行买办,出任上海汉口鸿遇顺茶栈东主。盛世丰为人仗义疏财,乐善好施,资助生意失败的朋友。盛世丰自己虽童年失学,但壮年亲近儒士,故亦略知书史大义。其弟盛世廉、盛世昌、盛达贤受盛世丰的影响,一起从军,后来都立了军功,任千总、都守等多种职务。其弟盛世昌在咸丰十年,江南大营失陷时殉难。盛世丰发迹后,在南溪置田、买屋、建祠及修墓,供子侄读书考试。盛世丰特别重视对子侄的教育和培养,同治初年(1862年),盛世丰家人迁居广州,就是为了请名师教导子侄读书。他还时常捐助勤学用功的小童,人称为“小孟尝”。
最爱文艺和体育
抑或是祖辈的传统,盛家十分重视对孩子的读书教育。
盛松的启蒙教育是在市北小学度过的。童年时的家境还算不错,他和所有的普通男孩子一样,提起体育,几乎没有他不喜欢的:足球、赛跑、跳高、游泳……样样在行。他甚至还和哥哥一起在“精武体育馆”学过几套拳术呢。读书时的盛松学习成绩平平,他自嘲说:“能及格就可以了。”
对于文艺,他从小就十分痴迷!自幼喜爱看连环画;在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到小书摊上去看连环画。开始是喜欢看,后来还学着涂鸦起来:临摹《三国志》、《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不久就画得惟妙惟肖了。
他的嗓子不错,也喜欢哼唱些民歌、戏曲中的段子。在学校时成绩最好的就数“唱歌”了,每逢考试准得最高分——“甲”。
P6-9
特伟的一生,是一个艺术家的一生,是一个创业者的一生。他的前15年是在为漫画而奋斗,成为一个知名的时事漫画家。而后来的60年是在为动画而奋斗,成为一个世界知名的动画艺术家和动画事业的开创者。比较起来,他对动画的贡献更加巨大。他是新中国动画事业的奠基人,在他领导下,20世纪50—80年代期间,中国动画在动画艺术史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之最、世界之新的惊人业绩,蜚声国际影坛,开创了中国动画的“一代辉煌”。
我们撰写特伟的传记,就是对这样一位杰出的动画大师和创业者的充分肯定,也是让世人对这位艺术家的一生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特伟对我国动画事业的贡献,最突出的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动画创作队伍。从1950年开始,他就招兵买马,在聚集人才上确实是“海纳百川”。仅几年时间,就将动画界的元老、专家,有关的美术家、文学家等名流高手都请到“美影”,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强大的创作团队,这就为之后的动画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美影”人才大量流失,但对全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却创造了有利条件,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全国大部分的动画企业(包括后来的大专院校)中,都有“美影”的人员。特伟所培养起来的这支雄厚的动画队伍,意想不到地为全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又作出了新的贡献。由此可见,培养人才,尤其高级人才,是动画产业能够创造精品,并能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第二就是他为中国动画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格,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学派”。在他领导下,“美影”拍摄了《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哪吒闹海》等上百部独放异彩的动画片,在国际上获得几十座奖杯,为中国赢得很高荣誉。特伟个人也因此获得世界动画协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关于民族风格,今天可能已经被人淡忘了,但它曾经是一条中国动画走向世界的成功之路。已故世界动画协会前主席哈拉斯说得好:我们之所以喜欢你们的动画片,就是因为你们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如果你们也去模仿迪斯尼,那还用你们去拍吗?“愈有民族性,就愈有国际性”,这已经被历史证明,今后仍将会被证明,这是一个不能颠覆的真谛。
特伟这两大贡献,在中国动画历史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果说今天我国动画事业能够得到很大发展,那么,特伟为开创新中国动画事业的辉煌成就是功不可没的。
特伟作为一个动画导演,他的艺术修养博大精深,他的创作才华不同凡响。1954年他导演动画片《好朋友》时,我有幸当他的原画设计,使我深感他在创作上细致人微和一丝不苟的严格作风,这是他创作上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他特别重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内心情感的刻画。这部影片的两个主角虽然只是两个小动物——小花鸡和小鸭子,但在导演心目中这是两个天真可爱又个性鲜明的孩子。小鸭子因受伤在家养病,小花鸡因感到自己有错应该去看望他,但她个性好强,两人因吵架而不再说话,所以几次走到门口又折了回来。后来她知道小鸭子要吃小鱼,就偷偷去抓小鱼,小鸡是不会游泳的,要去抓小鱼确实是件难事,但她不怕困难,找来一只葫芦瓢当作小船,冒着风险到河里去抓鱼,经过艰苦努力,小鱼终于抓到了。但她还是要等小鸭子睡熟时偷偷把小鱼送去,谁知小鸭子故意装睡,两人终于在笑声中相拥在一起。这些细腻的描写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导演《牧笛》时,当水牛因迷恋高山流水的美景而乐而忘返,牧童召唤它好久依然不肯回去,牧童就拾了一块小石头想打它,当他举起手又不忍心地把手慢慢放了下来,这种又恨又爱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不用语言的动作表达,正是动画艺术的魅力所在。特伟告诉我们:人物形象是作品成败的关键,而细节又是塑造人物的重要内容。记得陈荒煤曾经说过“艺术必须以情动人”。特伟在动画片的创作中总是在人物塑造和感情刻画上很见功力。
特伟不愧是一位艺术大家,他所创作的所有作品,都富有深刻的哲理和永恒的主题,他在创作上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是我们的一份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今天的动画创作者好好学习。
今天特伟已经离我们而去了,编写这本书,也是对我们敬爱的“老伯伯”的一个最好的纪念。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许多特伟的老同事、老朋友以及他的家人的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作者尽管作了很大努力,但遗漏和不足恐怕在所难免,只能以后再版时补充和修订。
特伟终年95岁,他为动画事业奋斗了整整60年。他是我国动画的骄傲,他的创业精神永远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榜样!
2004年8月盛夏,是新中国动画的奠基人、著名动画艺术家、漫画家特伟先生90岁寿辰的日子。为彰显其在动画艺术创作方面的成就,并纪念他为繁荣我国的动画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由上影集团、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家协会、中国动画学会联合主办的“画海明灯旭日登峰,挥毫力振华夏风骨——诚祝杰出动画艺术家特伟90寿辰”活动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举行。上海市文联主席、著名电影导演吴贻弓,时任上海文广集团总裁叶志康、上影集团党委书记、总裁任仲伦,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张元民到会祝贺并讲话。
曾经参与美影多部影片的著名指挥家陈传熙、动画片《小猫钓鱼》的作曲黄准,以及美影动画艺术家张松林、钱运达、段孝萱、胡进庆、周克勤等也到会祝贺。
祝寿活动是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放映厅进行的,整个会场气氛热烈而融洽。特伟先生虽年届90之寿,精神依然矍铄,对出席这样的活动不显丝毫疲态。当他看到曾经一起工作过的众多同事,忙不迭地挥手致意。
席间放映了专为特伟拍摄的纪录片,介绍了特伟参与导演的动画片,把大家带进从前那个清新而富有创作激情的岁月。此后,特伟曾经的同事、中国动画学会秘书长张松林先生,特伟工作时的助手、美影厂一级摄影师段孝萱女士,中国影协主席、著名导演吴贻弓先生,上海文广影视集团总裁叶志康先生,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总裁任仲伦先生相继发言,对特伟先生为中国动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段孝萱女士深情地讲到了当年与特伟一起研制水墨动画的甘苦。她还谈到了特伟尤其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他的带领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下了一项又一项令世人瞩目的佳绩,开创了辉煌的“中国学派”风格,特伟被厂里员工亲切地称呼为“老伯伯”。
那天,老伯伯也有些激动,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以“年纪大了,怕讲话忘词”自嘲,感谢大家的美意。他非常留恋在美影厂数十年的大好时光,情深之处,一度哽咽……最后,他还是不忘鼓励在座的各位要勇挑重担,为中国动画再创辉煌。
当生日蛋糕推出的时候,全体来宾齐声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把活动推向了高潮。
为彰显特伟先生对中国风格动画的杰出贡献,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特地赶在先生90寿辰之际,隆重推出了中国经典动画系列第二辑——《特伟篇》DVD系列,精选了这位艺术家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如《好朋友》(1954年)、开创了中国“民族风格”动画片先河的《骄傲的将军》(1956年)、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牧笛》(1963年)和《山水情》(1988年)。
退休后的老伯伯,仍一心扑在动画事业上,不安于颐养天年。他先筹备拍摄水墨动画片《胡僧》,最终成就了水墨动画片的巅峰之作——《山水情》。不久之后,老伯伯又和其两个儿子——大龙和二龙等成立了特伟动画公司。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特伟,凡片子的艺术质量,他大都经手把关,提携后生,日夜操劳。
不甘寂寞的老伯伯一度来到珠海的一家动画公司开始了又一次的寻梦之旅,花了很多精力搞了一部动画片《崂山道士》,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真正圆梦。
老伯伯的一生注定为动画而战,耄耋之年的他依然想着再搞一部水墨动画短片。他不顾年迈体弱的身体,让妻子贾梅陪着他去上海图书馆寻找资料。
或许是“不愿重复自己,也不愿重复别人”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他向厂里提出:若有可能的话,他想搞一部以“武松打虎”为题材的水墨动画短片。 老人的想法得到上海美影厂及上级领导的支持,并指定专人辅佐他。
就在这时,传来了老伯伯在家准备画画时不慎跌倒,被送进华东医院的消息。
老伯伯是坚强的,逢到精神好时,他会从轮椅上站立起来,孩子般地数着“一、二、三”,向门口冲刺!
老伯伯是乐观的,他坚信自己的病情很快就会恢复,他将又可以工作了。
在医院里,医生查出特伟的白内障眼疾很严重,且不能开刀……眼睛对于一个动画艺术家来说,堪比第二生命。特伟一度情绪有些沮丧,因为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躺在病床上的老伯伯多次谈到搞些短片的想法:“因为年纪大啦,长片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他还想继续做些探索,搞些力所能及的新东西出来。
有同事来看望他,他问得最多的也是动画片的发展。记得有一次,笔者去华东医院看望他。那时他说话已有些含糊不清了,但他还是急于想了解全国动画的发展情况。他说:“不了解什么情况,怎么能做好动画呢?”
2010年2月4日13时45分,老伯伯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了五年之后,终因呼吸衰竭,在上海华东医院永远告别了他所热爱并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动画电影事业。
老伯伯悄然离别了我们,走得那般安详,那般从容;没有痛苦,没有牵挂,只是微微张着嘴,似乎有话要说。
老伯伯驾鹤西去,留下了许多让后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呼风唤雨的金猴、叱咤一时的将军、曼妙动人的牧童短笛、优哉游哉的小蝌蚪……即便是小鸡小鸭,都成了我们永远的好朋友。
对于这样一位老人,冠以什么样的称呼都不为过:泰斗、宗师、鼻祖、大师、奠基人、开拓者……他生前对这些都是一笑置之,唯独对“老伯伯”的称呼颔首笑纳,以至于动画圈内都知道美影厂有这样一位特别伟大的邻家老伯……
老伯伯,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