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斤 金字作招牌
话说包公任职端州时,了解到凡是各库进贡的物品,都向州县摊派,百姓深受其害。他便先行先试,改置市场,让端州墟市兴旺起来。他发现岭南许多州县官向民间征取贵重木材、草席、陶瓷、竹木器等现象,还乱收税费,加重百姓徭赋。于是他在端州先行发展特色手工业,扩大了税赋,增加了财政收入,并令行禁止乱收税费,史称“罢免徭赋”,为群众释其重负,深受群众的爱戴。
端州市场繁荣了,饮食也出现了“靓汤”,几根猪骨加些佐料,一炖就是一天一夜,骨髓和骨钙都分解出来。吃饭时,每人一碗“靓汤”,然后才上菜。这碗“靓汤”喝下去,包公浑身都热乎乎的,令包公更加喜爱“靓汤”了。
一天,包公的夫人董氏如往常一样买“靓汤”回家,姓王的店小二是开汤面店的,汤靓面亮。他灵机一动,兴高采烈地跟包夫人说,请包公题写店名,如果方便,就再题写两句诗。比如:“秋窗半启随风过,夜户微开待月来。”
人们可能只知道包公清廉的故事,或者断案的故事,却不一定知道包公擅长书法。他几乎每逢得一闲必临帖,家里都成了“书法室”。包夫人经常为他执拾纸张并洗净端砚。在宋代就有人评论包公的书法,说他“笔法端劲,翰墨间风流蕴藉”。这是赞包公的字写得很好,但是包公不喜欢张扬,一般都不题字。
董氏向包公提起王小二求字那件事。包公捻着须思来想去,觉得没有必要题写店名,更不题写风月之词。他认为,人性有太多魑魅,如水银泻地般无孔不入。那些商家无非是想借我包拯之手招揽生意而已。包公劝夫人不要做“鸡仔媒人”(粤语,胡乱做媒的人)。还说,宽容是送给他人的最好礼物,如果把它留给自己,那就是堕落的开始。
董氏一时语塞,脸色变得比紫茄子还紫。董氏虽然心情很不痛快,但是眼看包公一脸严肃,只好悻悻罢手。
包公喜欢吃鱼,第二天一早,他叫夫人买鱼。董氏说,你喜欢吃鱼,每天要买多少,用纸写下来。包公听了虽然觉得怪怪的,但还是照夫人的意思做了,在纸上大笔一挥,“每天一斤”。
随后,董氏将字送给王小二。王小二想了半天,不知道如何用,突然眼前一亮,有了高招。第二天,他在门前贴上了包公写的“每天一斤”,既当书法观赏,又当告示使用。街坊不明,王小二说:“每天一斤,卖完关门。”当天,他真的卖掉一斤面后就“关门收摊”了,改卖其他糕点。说来也怪,王小二这一招挺好使。每天来吃面的人,只要看见王小二的面条没有卖完,就会不由自主地走进来坐下,买碗面吃。
王小二每天都是天一亮就开门,开门之后一斤面总是早早地就卖完了,没有赶上的人再怎么央求,王小二也不会破例多下一根面条。也有人问吃过面条的人味道如何,他们总是摇摇头说:“味道很一般。”其他面馆的老板听到这话就觉得奇怪了,既然面条味道很一般,为什么生意会那么好呢?
五天后,王小二的老婆见每天卖完一斤面条后,仍然有不少食客前来询问还有没有面条卖。她舍不得眼睁睁地看着送上门的财源流失掉,就劝王小二把告示上的一斤改为十斤。
王小二听了老婆的主意,怒道:“头发长见识短,你以为改成十斤我们会多赚钱吗?我告诉你,你错了!如果我改了告示,可能连五斤面都卖不完了。”
老婆没有听明白王小二话里的深意,继续傻乎乎地问道:“怎么会这样呢?”
对于做事不用脑的老婆,王小二只得这样跟她解释:“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想吃却吃不到的东西是最香的。其实我们每天卖出的又何止十斤呢?”王小二的老婆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王小二把这种经营方法总结为,一要有包公“每天一斤”的招牌文化,二要有善于运用文化的脑袋。如此,生意何愁不红火呢?
根竹黄鳝 乌龟似牛蹄
话说古端州每年栀子花开,正是黄鳝、乌龟旺市时。人们到端州常听到一句口头禅“根竹黄鳝牛蹄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黄鳝像根竹竿那样细小,并不粗;乌龟像牛蹄一般,并不肥大,有的人还称之为“牛屎龟”。
有一天,包公出巡,来到河旁村,村民已行市成风,只要在小巷集市的,对行人都吆喝:“卖鳝卖龟,配上当归,补身补神,健脾开胃。”包兴一听,想为包公带些回衙,便上前问价。有个村民不认识包公,见是官人,就讲点优惠。可是,包公“膝盖头穿袜子——不是那一角(脚)”啊。
村民讲优惠,包公讲实际。村民是让不得,包兴也推不得。包兴急了,说到另一档买,村民却说每个人都一样。村民说:“包大人能善待小民,小民也要善待官人呀。我晓得道理。”包公说:“你晓得?你不必善待包公……”村民听包公的话不上“正题”,便打断他的话说:“他替民分忧,有了鱼塘基围,村民才有了好吃的。有恩必有报,大人你就带些鳝龟回去吧,小民甘愿进贡。”
包公听了,心里不是滋味,说道:“农家,你们生活也艰难,眼下肉食就数这根竹黄鳝牛蹄龟了,就不要进贡了。待这里变为鱼米之乡,你们再为国家进贡吧。”
村民望着鳝龟满脸愁容,这些小鳝鱼也能进贡吗?包公安慰地说:“生活会好的,鳝龟也有肥大之时啊。只要端州丰衣足食,虽然眼下鳝细龟小,吃起来也会喷香可口。你就按实价卖些给我吧!”说完,包公就吩咐包兴给钱了。
包公一席话,说得村民流下两行热泪来。包公对包兴说,为官执政者首先要戒除贪心,对钱财的贪是贪,对虚名的过分追求也是贪,不能只为追求美好的名声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
说来也怪,大概因为是清官讲的话,“根竹黄鳝牛蹄龟”的味道就是不差。
次日中午,包公的妻子董氏特地为包公做了“黄鳝煲稀饭”,打算晚餐再来个“当归煲乌龟”。包公要求妻子和包兴同吃,包兴却不在衙里。包公只好剩些黄鳝稀饭留给包兴吃。待到吃晚饭时,包兴没有回来,董氏又将剩下的黄鳝稀饭给包公吃了,并无“当归煲乌龟”。
董氏曾经为题字之事受了包公一肚子之气,便试包公是否如此刚正。于是第二天,董氏问包公,昨天吃的黄鳝煲稀饭和当归煲乌龟哪样更好吃?包公说:“昨天只有黄鳝煲稀饭,虽说不上好吃,也不错了。”董氏一听,大怒道:“我昨天明明是给你做了两样饭菜的。黄鳝煲稀饭,当归煲乌龟。你怎么能说只吃了黄鳝煲稀饭一味呢?”包公见董氏发火了,连连说道:“请娘子息怒,我记错了!娘子息怒,是我记错了,昨天是吃了两味。”
董氏听了,知道包公事务繁忙,是顺着也是随便应付自己的。于是,董氏生气了,严厉地对包公说:“相公,我昨天真的只给你吃了黄鳝煲稀饭,并没有当归煲乌龟,我说错了,是故意说错的。你为啥不敢坚持呢?”
包公听了,人也怔了,眼看着妻子让她继续说。董氏又说道:“在端州做官,条件很艰苦,如果你只看大官的脸色,而不如实禀报,或者歪曲事实,不敢秉公执法,势必当的是昏官!”
妻子一番话,让包公本想“发威”:国事怎同家事?但一转念,妻子也是一片良苦用心。人啊,稍有松懈就会忘了宗旨。于是,包公诚心地说道:“多谢娘子教诲,我铭记在心!”
P32-34
曾经有人问我:“你怎么会想到写包公呢?”我的回答是,有关包公的书,在全国可能不少,但在端州却为数不多,如果说到写端州的历史那就少之又少了。当然,写《包拯在端州》这本书主要基于两种原因:一是目前肇庆要建“包公文化园”,我与一班伙伴经常研讨包拯在端州的问题,深有感受,心头一热,觉得理应写点东西,这也是作为端州人应尽的本分。二是包拯在端州三年,故事不少,所有发生的故事都有发生的理由,能影响历史的人,也能让我们以史为鉴。但是,有多少人了解,又有多少人关注,我不知道。有一次我到学校讲课,让我感动的是,学生对包公其人及故事很热衷,而知之甚少,让我更加觉得写下包拯在端州的故事的重要性,不写就憋屈死了。
刚好,在去年,端州区政协主席伊建基要求我写一本书,我就以此书为献,第一次作为《端州文史》刊印发行了。毕竟发行有限,只有政协委员和机关部门单位的极少数人能看到,不过这也是我征求意见的好机会,因此我对书稿进行了修补,便于二次撰写。我不会忘记梁耀均、张思辉、陈敬就等同志为我深入研究包公文化创造机会和提供帮助。当然,在此我也要向肇庆市委、端州区委宣传部和支持本书编写、出版的同志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包拯,人称包公,是我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大清官之一,是千百年来清官的化身和代名词。他在北宋康定元年(1040)出任端州(今肇庆),任职三年,一举成名“包青天”,成为肇庆地方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包拯在端州》一书,是在肇庆府志的基础上,用艺术语言和传奇故事编著而成的。书中的包公既是一位历史人物,又是一位传说人物。他的事迹,班班可考,各种史书、史料的记载大致相同,因此,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历史人物。他又是近千年来在民间名气最大的古人之一,家喻户晓,成为替老百姓伸冤的正义之神,因此,他又是一位传说人物。包公“有功于端民者固多”。
一、包公在端州的形象是亲民
历代编撰《肇庆府志》的官宦或人物卷中,必有记载包拯。其中明万历十六年(1588)郑一麟、黄时雨主持编纂的《肇庆府志》十七卷《名宦》中所记载的包公就突出其三个方面的形象:一是审案断狱果断、有魄力,“(包公)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日: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日: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二是清正廉政,“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三是体恤民众,为民请命,“寻拜监察御史疏请选广南知州”,“寻又奏请广南添差职官章再,上从之”,即后来志书上整理的包拯在端州期间的三份上疏:《请选广南知州疏》、《请添差广南职官疏》、《再请添差广南职官疏》。从包公的办案、为官、请命三项记录,突出了包公在端州的亲民性。
二、包公在端州的政绩是廉洁
明崇祯六年(1633)《肇庆府志》的编修者陆鏊在志书撰《包肃公奏议序》谓:“公生平性不苟合,未尝伪辞色以悦人。至于私牍于请,虽故人亲党,一切谢绝。人谓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清康熙十二年(1673)《肇庆府志》收录了明人张诩撰写的《宋包孝肃公新祠记》云:“端之名宦,每以宋包孝肃公为首称,而公之善政每以清正为之本。观其自赋诗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可知矣。按史,公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至比其笑为黄河清,又相目为阎罗包老。虽古之遗直,弗过也。虽贵,自奉如布衣时。遗戒后裔,出仕有犯赃者,生不得归本家,死不得柑祖葬,虽古之真清,弗过也。”可见,包公已经成为肇庆地方官员“善政”的写照!
包拯在任端州知府期间的政绩,散见于历代编撰府志中,人们甚至把后来肇庆官场的各种政绩都追溯到包公身上,“(端州)比年以来号为易治。政平讼理、囹圄空虚,公无负租,民安其业。虽有水旱疾疫,不为灾眚。牧长行宽平之政,幕宾尽佐理之方。是皆蒙公之泽囿”。当然,包公在肇庆期间为政造福的主要是地方百姓,他的功绩自然赢得了广大民众的缅怀,“(包公)官满归之日,不持一砚,其有功于端民者固多。至今非独端民称颂,普天之下虽妇人孺子无不知包待制之名”。包公以直言敢谏、公正严明、廉洁自律、关心民瘼为平民百姓所爱戴。
三、民间对包公的纪念是信仰
据清康熙十二年(1673)《肇庆府志》记载:“端旧有祠以祀公,在郡署仪门之左。宋熙宁中,郡守蒋续新建,其后修废不一。皇明成化乙酉,知郡事黄瑜始疏入祀典,岁春秋,飨以少牢之礼。宏治甲子,总督都宪潘公以祠限郡署内,凡东西往来瞻谒者弗之便也,乃委郡守黄侯于郡署外之西百步许,相地而改祠焉。”可见,从宋代开始,肇庆官民就已经修建了祭祀包公的祠庙,元代也继续维护包公祠,时人王揆撰写了《包孝肃公祠记》。明代官员不仅重建包公祠,还上书请求将包公祭祀纳人国家正祀范围。明代为了方便民众的祭祀瞻仰,又将在署衙内的包公祠移到署衙外,重新建立新的包公祠。黄瑜在上“请祀宋守包孝肃疏”中强调包公“有功于民,则祀之”,“考之碑石,前代有祭。今历年久,祠宇虽在,祀典不闻”。恩请“乞勒该部计议,合无每岁于春秋仲月支给官钱买办牲醴,择日致祭”。并恳请“降与仪注祭文,刻石永为令典”,树立起来的是代代相传的贤臣标榜,“不惟前代贤臣有功于民者,得庙祀于无穷,将使今日与后之任郡邑者有所感发而兴起矣”。包公祠在清朝亦有多次重修,康熙九年(1670)知府史树骏重修,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府宋志益重修,嘉庆六年(1801)知府杨有源重修,道光十一年(1831)知府珠尔杭阿重修。
志书所载的多次修建包公祠,除了表达对包公的怀念之情外,更多的是在民众心目中建立起包公的形象以勉世人。这在明弘治十八年(1505)修建包公祠时体现得尤为明显,“夫今昔生民之不幸也,莫甚于官吏之贪,亦莫甚于政刑之弗平。盖贪则腹民膏血而凋瘁其本矣,政刑勿平则赋敛繁而下疲于供应,法网密而民无所措手足矣,生意沮而廉耻丧,礼让衰而盗贼起。……则以之而正心,治人孰谓其不可哉”。可见,修建包公祠,赋予包公祠更多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明清时期肇庆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
明清时期,肇庆官民为了纪念包公对地方的贡献,还对包公在端州期间使用的许多物件加以命名,并进行保护,如包公井、包同堂、菊圃、洗砚池,其中包公井在府厅之东,宋康定年间为包拯所凿,其水清冽;包公堂在中和堂后,包拯守端州有廉声,后人因筑堂改名孝肃;菊圃在府厅西,包拯建行十数;洗砚池在府治西北,亦为包拯所凿。
四、包公文化的传承在府志
历代仕宦在肇庆任职期间,有感于包公事迹,多去参拜包公祠等地,也留下了许多祭拜包公后的感受和诗词歌赋,如:“关节无由到,阎罗一老夫。昨宵风雨过,霹雳是龙图。先生事宋主,车马未尝喧。报国无他技,酬恩只片言。古庙多阴雨,端人奚恋兹。不持一砚去,能弗令人思。一砚不持去,端人前祀之。岂知千载后,犹听哭声悲。”
明人胡经撰写的七言律诗《包公祠》:“清风祠下客三宿,碧草庭中月二更。太守功名此溪石,两间正气一江城。潮声夜静蛟龙吼,树影秋空斗柄横。苹藻可招魂不返,鹤猿吟处露萃明。”崇祯年间的《肇庆府志》编撰人陆鏊、区怀瑞特为《包公井》赋予了诗词。如陆鏊《包公井》:“喻清于水洌于泉,无意垂名名自传。民德式歌初凿日,吏情无染再疏年。春浮大地轮温玉,月映澄渊微二天。多少亭台时鼎革,独占用汲古堂偏。”区怀瑞《包井水清》:“一脉源流几穴成,使君深泽遍端城。霜凝碧甏银床净,日照寒泓玉鉴清。光映水壶侵座彻,气凌梧叶藉阶平。县来一砚清操励,遂使甘泉有令名。”
包公作为历史上的公众人物,历代以来都受到官民的推崇。《肇庆府志》记载的包拯基本上是素描式的记载,并没有说包公在端州期间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实实在在地为民服务,因而赢得了民众世世代代的怀念。
五、包公故事的依据是生活
在肇庆民间流传的包公故事较多,他铁面无私、执法公正,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如因地制宜,挖井汲水防治病;开创桑基鱼塘式农业雏形;创建端州交通和邮政总站,创办端州公立学校;设立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这几件大事,是包公为端州成为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而做的筹划与贡献。包公主政端州期间,还促进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共同繁荣,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在端州流传最广的一件事是包公对献给皇帝的贡品,实行限额开采。包公在端州不仅政绩突出,还留下了一些不可多得的文化遗迹。其中,七星岩的题字是现在仅存的包拯手迹,弥足珍贵。所有这一切形成了独特的包公故事。
本书分“亲民”、“勤政”、“廉洁”三部曲,写就包公在端州所展现出来的“包青天”形象,这正是百姓期待、社会需要的清廉形象。包公已升华为公理与正义的象征、文化交流的纽带,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与廉政建设不乏学习、借鉴意义。
伊建基
2014年4月
(伊建基,肇庆市端州区政协主席)
谢健江编著的这本《包拯在端州》是“端州历史文化丛书”之一,是在肇庆府志的基础上编著而成。本书在端州民间传说、话本、戏剧的基础上,采取以当时生活为背景,以史料、实物为依托作故事题材,经过典型化编写而成,有较强的地方趣味色彩。书中几十个故事有机连贯,一气呵成,表现了包拯勤政爱民、廉洁秉公的主题,折射出清官和庸官的碰撞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包拯,人称包公,是我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大清官之一,是千百年来清官的化身和代名词。他在北宋康定元年出任端州,任职三年,一举成名“包青天”,成为肇庆地方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由谢健江编著的这本《包拯在端州》在肇庆府志的基础上,用艺术语言和传奇故事,写就了包公在端州所展现出来的“包青天”形象。全书分“亲民”、“勤政”、“廉洁”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