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浸在水中的星球
从“天圆地方”到“地圆说”
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一般只是凭着直觉,而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朝,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盖天说。古埃及人认为,天是由高高的山脉支撑着,像一块穹隆形的天花板,地像一个方盒。在古巴比伦和古希腊,人们认为大海包围着又平又圆的大地,而天像碗一样盖在上面。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弟子们,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子午圈弧度测量法”,实际测量纬度差来估测地圆半径,最早证实了“地圆说”。公元8世纪,唐朝派太史监在河南平原进行了弧度的实地测量,得出地球子午线1度的弧长为132.3千米,也确认大地是球形的。但由于那时人类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其真实形状都没有得到实践检验。直到1522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航行,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后又回到了西班牙,才得以事实证明地球确确实实是一个球体。
地球?水球?
一直以来,人类在陆地上居住生活,无法认识到地球的全貌,加之当时交通工具不发达和航海技术落后,所看见的只是广阔的土地,根本就不知道海有多大,所以把我们居住的大地称作“地球"。
直到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环绕地球轨道飞行,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第一人。他在宇宙中看到地球时十分惊奇地说:“人类给地球取错名字了,不该叫它地球,应叫它水球!”
为什么加加林会有这样的感叹呢?因为他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
据计算,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亿千米2,其中陆地面积1.49亿千米2,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9.2%;海洋面积3.6l亿千米2,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0.8%。由此可见,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区域。我们生活的地球其实是一个蔚蓝色的“水球”。
2地球上最大的宝藏——海洋:
原始的地球,既无大气,也无海洋,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在地球形成后的最初几亿年里,由于地壳较薄,加上小天体不断轰击地球表面,地幔里的熔融岩浆易于上涌喷出,因此,那时的地球到处是一片火海。随同岩浆喷出的还有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上升到空中并将地球笼罩起来,天空中水汽与大气共存于一体。
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温度慢慢降低,水汽与尘埃、火山灰结合形成凝结核,变成水滴积聚起来。由于冷却不均匀,空气对流剧烈,水滴便形成雨水落到地上,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大约在35亿年前,形成了原始海洋一泛大洋,泛大洋实际上就是古太平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又重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今天咸咸的海水。
大约5亿年前,茫茫的泛大洋把陆地分成了两大块,北面的劳亚大陆和南面的冈瓦纳大陆,它们就位于今天的大西洋。而到了2.5亿年前,古大陆开始分裂,先是北美与欧亚古陆分离;1·5亿年前,非洲与南美洲分离;1.1亿年前,非洲与印度板块分离。大陆的分离的结果是:形成了大西洋,围出了北冰洋。最后,在6000万年前大洋洲与南极洲同印度板块分离,形成了印度洋,而瓜分后的泛大洋则成为今天的太平洋。
生命的起源地
远古地球的大气中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着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38亿年前,当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时,海洋中就开始孕育了生命一最原始的细胞,大约经过了l亿年的进化,海洋中原始细胞逐渐演变成为原始的单细胞藻类,这大概是最原始的生命。这些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二氧化碳,为生命的进化准备了条件。这种原始的单细胞藻类又经历几亿年的进化,产生了原始水母、海绵、三叶虫、鹦鹉螺、蛤类、珊瑚等,海洋中的鱼类大约是在4亿年前出现的。
由于月亮的吸引力作用,引起海洋潮汐现象。涨潮时,海水拍击海岸;退潮时,把大片浅滩暴露在阳光下。原先栖息在海洋中的某些生物,在海陆交界的潮间带经受了锻炼。同时,臭氧层的形成,可以防止紫外线的伤害,使海洋生物登陆成为可能,有些生物就在陆地生存下来。无数的原始生命在这种剧烈变化中死去,留在陆地上的生命经受了严酷的考验,适应环境并且逐步得到进化发展。大约在2亿年前,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出现了,而哺乳动物是最后诞生的。大约在300万年前,出现了具有高度智慧的人类。P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