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39年。夜。
大沐河从沂蒙南下,穿越鲁南,跨过陇海路东段,推波逐浪,奔流于苏北平原。至潼湾蓦地急转九十度,飞流东去。一路上,它不息地呜咽着,仿佛在怨叹山河的破碎!
沭阳城西四十里,有一村庄叫吴前圩,原称虞溪,是楚霸王项羽的姬妾虞姬的出生地,明崇祯十七年(1644),当地吴姓大族捐银在这里建了虞姬庙,以纪念这位随项王出征,以身殉国的烈女。庙北二三里有“项宅”,也因项羽来过而得名,恰恰与虞姬庙遥望相对!阅尽人间沧桑的大沭河派生出一条八十里长的细流——虞溪沟,一直延伸到吴前圩,仿佛难以忘怀那一幕古代史剧,聆听不厌昔日项羽与虞姬的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苍白的月色下,夜阑人静。炮楼虎踞一隅,高耸沉雄。吴前圩村头一座深宅大院轮廓依稀,就在这大院深处,一盏美孚灯的光亮把一间不大的书斋填满,书桌畔坐着两人,西向而坐的是中共沭阳县第二区区委书记周秉衡,面对而坐的是二区青年抗日救国团武装委员,也即是这深院大宅的少主人吴石坚。
周秉衡,沭阳时集西北小周家人。四十出头,身材中等偏矮,瘦长脸,黑里透红,今天穿了一身新的大成蓝中装小褂裤。沭阳二区的党组织经过新河暴动,已被破坏殆尽。他奉命潜入二区来发展党员,以便尽快恢复基层组织。他选择在吴石坚家落脚,不仅因为吴石坚是中共前山东省委书记吴苓生烈士的堂弟,本人热烈追随共产党,而且,自从去冬胡杞元、赵秉鉴两位同志来二区发动失学青年组织“青年抗日救国团”,他被选为军事委员后,已初露才气、胆略:前后八次,他组织和参加了“青救团”向沭河东岸龙埝的日军、伪军放枪示威,有效地阻止了日寇伪化河西的阴谋,在沭阳二区已小有声名。
此时,他们的谈话即将切入正题。
“吴先生!我们党感谢你!”周秉衡真诚地望着面前这个显得十分练达的小伙子,“你主动把你的家变成了中共苏鲁交通联络站,无偿地向地下‘交通员’提供食宿……”
吴石坚慨然一笑:“炎黄子孙,守土有责嘛!再说,我的举动全赖我母亲的支持,倘若老太太反对,我勉为其难,也开不成这家‘抗日饭店’了!” “当然,当然!二区党也高度评价吴老太太的贡献!’,周秉衡顿了顿,神色显得很为庄重,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从他嘴里吐出来,“吴先生,你愿意加入共产党么?”
“怎么不愿意?”
“老太太能同意你么?”
“共产党一心抗日,凡有利抗日的事,我想,她老人家会支持的!……”P3-4
上世纪70年代中叶,我结识了吴公石坚,我们算得上是忘年交了。当时吴老在苏州文化局担任顾问,并兼任省属苏昆剧团主持业务的支部书记。
当初,我在吴公创办的学馆里担任一些文学、声韵课,结合教学业务,我开始系统地研究昆剧格律。昆剧的许多曲牌句字,其实相对自由,是可以增损的,闲着无事的时候我就写了一篇六千余字的读曲笔记:《字句增损在昆曲填曲中的运用》。作毕,我把文章交给吴石坚,没有说请他“批评指正”一类的客气话。我知道,由于题目过冷过专,让人家耐着性子从头至尾读一遍,已经强人所难。我的目的只是在于,让“领导”知道我近来做了这样一件事,如此而已。
两周过去了,我们一直见面,他一句不提文章的事,我觉得也很正常。
这一个周末,吴石坚说要回趟家,又说让我出差去上海办点事,于是我们同行。到了上海,他就让我在他家住。晚饭后闲聊,吴石坚这才告诉我,我那篇文章他反复读了多遍,并推荐给复旦大学赵景深教授了。明天上午,赵教授在家等着和我见面。
这时,我真有点儿晕,一种“受宠若惊”的体验蓦地弥散于全身。同时,又感到了丝丝羞愧:我把文章交给吴石坚之前,没有认真校改一次,字迹甚至有点潦草。
赵景深家同在淮海中路,离吴家不远。翌日,我们步行而去,远远的吴老就指着洞开的赵家大门,说:“赵先生真是正人君子。知道我们拜访,为不劳我们敲门,就早早开着门迎客。”
更使我感动的是,赵先生为了评点我的文章,还准备了一个书面提纲。最后,他邀请我就文章的内容为他们上海曲社作一次讲座,赵先生是曲社社长。他告诉我,为了听讲座,他已通知曲友,活动时间就在今天下午。
讲座就在赵家,借此我也结识了上海曲社的著名清曲家如樊伯炎、贝涣智、陈宏亮等辈,上海昆剧团岳美缇等成名艺术家也来了。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而我却慌得紧,所谓讲座,也无非就是一字字地念稿子,不敢插半句题外话。念完稿,赵先生居然还带头发言,接下来就是一个颇为热烈的“讨论会”。不久,上海曲社油印的《社讯》还印了拙作,也正是借了这个契机,稍后出版的《江苏戏曲论文集》刊载了全文。
凭借了论文的发表,我获得了勇气,向市文化局主动请缨调进苏州市戏曲艺术研究所,从此开始了我昆曲职业研究的生涯。到本世纪初,我和南大吴新雷、俞为民两位教授共同编著《中国昆剧大辞典》时,盘点一下文字,发表昆剧文论已超过三百万字。这是一条漫长的路,自己无意中走了第一步。吴石坚作为一个独具慧眼的爱才长者,循循善诱地为我指定了方向,并护苗助长,成全了一个后学的事业。
吴石坚扶持和奖掖后人的一大特点就是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去独当一面成名成家,吴石坚曾让已沦为乞丐的艺人方樵成名,这且不说,马科又如何从落魄中起飞而成为大导演?陈西汀如何在潦倒中振奋而成为大剧作家?张美娟如何摆脱草台班一跃而为著名表演艺术家?而李玉茹又如何在不景气中崛起,随即一鸣惊人?那周特生走出军法论处的危机,胡芝风进入名流,石小梅又以昆剧女小生一举摘取了梅花奖桂冠,王正来的脱颖而出……无不折射着吴石坚的人才思想。吴石坚也是大才,他的最大的才就是识人之才,爱人之才,又乐于助人成才。我为吴石坚写传,在介绍他生平业绩的同时,最重要的,正就是希望我的读者能从这一点去认识吴石坚。
顾聆森
2011年于苏州
吴石坚,沭阳人,是宿(迁)沭(阳)海(东海)地区第一块红色根据地——沭阳县第二区的创建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八路军连长、营教导员。1947年开始担任战时戏剧领导工作,和李一氓一起创办了淮海实验京剧团,后又相继担任苏皖边区实验京剧团、苏北兵团文工团、苏南军区文工团团长和苏南文联秘书长兼大众京剧团(后为江苏省京剧院)团长。建国以后,先后出任苏南话剧团(后为江苏省活剧团)团长、苏南锡剧团(后为江苏省锡剧院)团长、上海京剧院总支书记兼副院长(院长周信芳)、江苏省苏昆剧团(后为苏州市昆剧院)主持业务的支部书记、江苏省戏剧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
在将近半个世纪中,吴石坚为中国戏剧事业,特别是为京剧事业呕心沥血,竭尽奉献。但是当代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上海市京剧主体演出团体的创立和建设,江苏省省一级戏曲演出团体的缔造和发展,这位号称江苏“演艺之父”的吴石坚都曾经付出过巨大的心血和汗水。
时代造就了吴石坚这样的戏剧家。他在戏剧界团结了一大批党内外著名戏剧家,又培养和扶持了一大批青年作者成名成家。在他的领导下,成功地整理和改革了一大批京剧传统剧目,使它们获得了新的艺术审美内涵而在新的时代中大放异彩,继续流传;在他的主持下,一批戏曲现代戏(其中部分成了京剧“样板戏”)破土而出并成长壮大,终于能够立足于戏剧舞台而与传统剧目并驾齐驱、吐芳争艳!吴石坚是站在中国戏剧潮流最前列的少数戏剧家之一:他以其深刻而丰富的京剧艺术管理思想和戏曲艺术管理经验,高瞻远瞩地把握和引导着苏沪地区戏剧的方向达半个世纪之久,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戏剧运动。
吴石坚年轻时以在主力部队带兵为抱负,但随着战地形势的干变万化,他的那身军装,穿了又脱,脱了又穿,凡三次,最终又受党委派领导战时戏曲剧团。如果他真能长期留在部队带兵打仗,他一定是一位富于战略思维的儒将;但革命潮流把他推向文艺战线,他依旧运筹帷幄,事事躬亲_线,又何尝不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功勋卓著的剧坛大将!
顾聆森
2012年春节
顾聆森编著的《剧坛大将》内容介绍:时代造就了吴石坚这样的戏剧家。他在戏剧界团结了一大批党内外著名戏剧家,又培养和扶持了一大批青年作者成名成家。在他的领导下,成功地整理和改革了一大批京剧传统剧目,使它们获得了新的艺术审美内涵而在新的时代中大放异彩,继续流传;在他的主持下,一批戏曲现代戏(其中部分成了京剧“样板戏”)破土而出并成长壮大,终于能够立足于戏剧舞台而与传统剧目并驾齐驱、吐芳争艳!吴石坚是站在中国戏剧潮流最前列的少数戏剧家之一:他以其深刻而丰富的京剧艺术管理思想和戏曲艺术管理经验,高瞻远瞩地把握和引导着苏沪地区戏剧的方向达半个世纪之久,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戏剧运动。一起来翻阅《剧坛大将》吧!
顾聆森编著的《剧坛大将》内容介绍:坚年轻时以在主力部队带兵为抱负,但随着战地形势的干变万化,他的那身军装,穿了又脱,脱了又穿,凡三次,最终又受党委派领导战时戏曲剧团。如果他真能长期留在部队带兵打仗,他一定是一位富于战略思维的儒将;但革命潮流把他推向文艺战线,他依旧运筹帷幄,事事躬亲_线,又何尝不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功勋卓著的剧坛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