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编著的这本《镜子里的父亲》通过一位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对父辈生存状态的审视和认知,以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遭遇和生活遭遇为突破口,从农村农民和农村知识分子的生活变迁和个人命运变迁,察观共和国六十多年风起云涌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一代人对善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展示了新一代作家对大历史的认知深度和独特审美趣味,具有良好的社会、历史和文学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镜子里的父亲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浩 |
出版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浩编著的这本《镜子里的父亲》通过一位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对父辈生存状态的审视和认知,以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遭遇和生活遭遇为突破口,从农村农民和农村知识分子的生活变迁和个人命运变迁,察观共和国六十多年风起云涌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一代人对善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展示了新一代作家对大历史的认知深度和独特审美趣味,具有良好的社会、历史和文学价值。 内容推荐 经历着时间与时代,风霜雨雪,1948年在咒骂中出生的“父亲”要面对的是怎样的生活和命运?他的命运嵌入到时代命运的缝隙中,将会如何云涌风起,将会如何呈现自己?相对于漫长的时间,他的种种经历和时代的喧杂,能给我们沉淀出怎样的反思?没有出现过一次名字的“父亲”,背负着怎样的隐喻和象征…… 请看由李浩编著的长篇小说《镜子里的父亲》。 《镜子里的父亲》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上部 镜子里的父亲 在咒骂中出生…… 表演牵线木偶 潜于冰下的白光 分成两半 学习相信,和……向小高炉输送旧铁 躲藏在柜子里面 飞走的粗布褥单 盗贼和帮凶 众目睽睽的自杀 有手风琴伴奏的合唱 带着悠长回声的死亡 下部 在“目标”下方徘徊 命运和它忧郁的灰烬 或者爱情,或者…… 被烈焰烧灼 猴子一样跳来跳去 错过了历史 两枚交叉使用的镜子与黑皮鞋 盛在玻璃容器里的爆炸 七枚镜子 蜜蜂,蜂蜜与敌敌畏 梦,或称为肺炎 对多顶帽子的选择 死亡四重奏 镜子里的父亲 代后记 我和我想象的读者 试读章节 因此,他开始想念起自己的父亲。 无论他多么想念,想见见这个被我奶奶天天臭骂的男人,也必须等待:其中的时间不能被毫无道理地抹去。 那,在这段“需要的”时间里,在一场雨后,风越来越凉的秋天,我的爷爷到底去了哪儿? 他为什么不在?这是个问题。 还是交给镜子……再调一个角度,45度斜角,向一个远处:无棣,庆云,德州,然后济南,不,不是那个方向,我爷爷没去那个方向,他去的是别处,并且迂回,曲折,如果进行追踪,你得不断调整镜子的角度才能捕捉到他——七百四十里地之外,那时,他在去往唐山和滦县的路上。推着独轮小车、穿着一件灰黑色上衣的是他,没错,是他,虽然从背影看上去他和那些同样在路上行走的人没什么不同,但喷嚏使他从众多的人中凸显出来……那个时刻其实值得记忆:那个时刻,我的父亲刚刚露出半个脑袋,外面的声音已经让他感觉羞愧;那个时刻,奶奶开始对他咒骂,没良心的、作死的、该死的、不得好死的……奶奶的咒骂给他制造了喷嚏,一个、又一个、再来一个……我爷爷李玉槐应当明白他的喷嚏意味着什么(它时常意味着被人牵挂、惦记、诅咒或者痛恨),这么凭空,没有感冒的迹象,且在他离开辛集的时候,我奶奶已经怀孕七个多月。 他为什么出现在那里,必须进行说明:我的爷爷参加了农会。他是赤贫,可以信赖,应当发展。组织上还赠送给他一个不小的画饼——村南,小河沿,一块大约一亩的耕地,它原属于村上的地主杨虎臣。“组织”没有给他地契,没有给他刚刚收完的麦子,也没有让他去播种自己的玉米,只是递给他一个承诺,从嘴巴传到耳朵:现在,你有了土地。尽管这块土地还不能马上……因为画饼的性质,爷爷把它当成是一个秘密,紧要秘密,没和任何人谈起:这个秘密就像一个装有炸药的瓶子,需要小心轻放,并且请勿倒置。他为什么出现在那里?因为支前。我爷爷被农会派到前线,编人民兵,运送前边需要的棉布、纱布、黑豆面、玉米面、麦子、高粱米;运送拆掉的铁轨、枕木、电线和电线杆;运送新做的鞋子、有洞的带血的服装、三八式步枪、日式掷弹筒、卡宾枪、六○追击炮、伯楚克火箭筒、汤姆森手提机枪、有线电话和无线报话机、子弹、炮弹……据他后来说,他的小推车还推过满满一车的铁锨,推过四大缸酒,两头猪,它们一路不停地叫…… 如果我没有记错,也不应当记错,那一年,我爷爷三十九岁。他是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程,而且与这么多人。虽然已三十九岁,但我爷爷却像周围的少年那样兴奋不已,同时对所有的新鲜都充满了好奇,包括铁路、电线、炮弹、炮弹炸出的大坑;包括爆破、拆除铁轨,用推车推走,然后在路基上埋下炸药,点燃,路基发出巨响,升起烟尘和细石,出现带有年夜气息的大坑——当然不是年夜,因为没有那样的喜庆,没有人相互作揖,说恭喜恭喜;还包括死亡,爷爷曾担任这样一个任务,在一块野地里和十几个人一起挖坑,那里用来埋人,另外的小队会收回战死的尸体并将他们埋下;还包括天上的飞鸟……我的爷爷,背着自家的双管猎枪,第一次出那么远的门,对一切都充满着兴致和好奇。 “那应当是天鹅还是大雁?”我爷爷问他身侧的李玉更,他是我爷爷的近门,三服哥哥,两人一前一后,走得很近。玉更爷爷,只大我爷爷一岁,他是一个皮肤黝黑、满脸络腮胡子的男人,从不抬头看人:“大雁。你看它们排的‘人’字。” 的确是个“人”字,我爷爷认得,他还认得自己的名字,国家的“国”字,清朝的“清”字,“元”“角”“分”,以及“一万”“二万”“三万”“四万”,“中”和“发”。 “那,它们为什么飞得时高时低?” P22-23 后记 我和我想象的读者 为何要谈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总是遭受这样的追问:你如此写作,想过你的读者没有? 想过。当然想过。甚至可以说,我每一个句子的完成,都在为我想象中的读者完成。我想象,他在读到这个句子,这个段落,这个埋伏时的表情。每一篇小说,我都在感觉,我在和我的读者共同完成,这里面,一直有个“他”的参与。 当然,我明白,说“追”问其实并不确切,更多的应当是诘,是责,其背后的潜台词是:它们,缺乏读者。另一个潜台词是:你李浩,太不顾及读者了,太由着自己了,太没有服务意识了。这种指责不无道理,所以多数时候我也只得诚恳接受,频频点头——其实心里有着巨大的委屈:我一直是想着读者的。我发誓,我没有说谎。真没有说谎。 我想象的读者是谁?首先是,另一个我。他和我有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思考,同样的认知,同样的知识结构,同样的趣味和审美——我的写作,是写给另一个我看。通过写作,我得和他商榷,探讨:我们是谁,我们何以成为如此的我,在这个“我”中,有没有一直隐秘没有被发现的成分;这是我们的存在吗,我们的存在必须如此?非如此不可?有没有更好的结果?或者,我,你,他,这一个个人,个人的存在如何呈现?有突出的鼻子算不算是个性鲜明?……再或者,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成为我们,个性的消失是不是一种共通的命运,命运是什么?……在这里我得承认,我所有放置在文学中的商榷、探讨,于我都是难题,我无法获得一个极其明确的答案,我想象另一个我也不能。在这里我得承认,没有问题就没有我的文学,我不想写任何一种“已知”的小说。同时,因为我的读者是另一个我,那我所思考的一切于他并无新意,也可能同样在困囿着他——所以,我的这个读者就逼迫我需要艺术地表达,需要和他绕些圈子,多做些埋伏,不让他马上抓到:在这里,那个读者和我之间自然是老虎和狐狸的关系:他肯定试图将我一口咬定,而我,一定要使尽伎俩,让他难以抓到。 我还想象,我的读者是:刘建东,徐则臣,李亚,宁肯,赵月斌,我知道他们对文字的种种苛刻,我知道他们对技、对思、对世界文学的熟知,我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想,如果他们在我对面,看着我写下这个字、这句话、这段故事,会有怎样的表情?会不会是不屑?能不能对他们构成吸引?能不能让他们叫好,说,这个,我没有想到?如果不能,那,我该如何修改,或者直接放弃它?我想象,我的读者是雷平阳,是李锐,是余华,是海子,是莫言,他已经写出了《生死疲劳》……我想象,我的读者是铁凝,她说过,你李浩还有个严重的问题没解决,但我不说——在写作每一篇小说的时候,我总会重新想一想,我的问题在哪儿,解决了没有?至少这篇还存不存在那种问题?她还说过,李浩的想法很多,但赖以表达的手段还太少——我希望在我写下的“这一篇”,她不再有那种感觉。我想象,我的读者是李敬泽,他曾这样宣告:你李浩一直以为自己是野兽,其实已经是家畜了——每写一篇小说,我都会问一下自己,这是野兽的活儿还是家畜的活儿,我李浩,一定要证明自己还能是“野兽”!我想象,我的读者是,翻译过《喧哗与骚动》的李文俊,翻译过《铁皮鼓》的胡其鼎,翻译过《我们的祖先》的蔡国忠、吴正仪,翻译过《鲜花圣母》的余中先,翻译过《博尔赫斯》的陈众议,翻译过大江健三郎的许金龙……我也不讳言“我的师承”,我的师承,一方面是中国的古典文学,另一方面,甚至更重的一面,是来自于他们的译笔。我想象,他们在我对面,一页一页,看我写下的那些……进而,我想象,我的读者是:福克纳,君特·格拉斯,尤瑟纳尔,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罗素,狄德罗,哈维尔,纳博科夫,博尔赫斯,哈耶克——我一直在他们那里获取技艺、知识、智慧和想象,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我一直获取,而此刻,如果他们,或另一些他们就坐在我的对面,充当我的读者…… 我当然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不敢有片刻的怠慢。如果我的读者是他们,我就需要用尽所有解数,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审慎对待每一个词,努力让这个词的出现在他们看来也显得新颖、别致,富有歧意和内涵;努力用从他们那里学到的知识、智慧和方法在他们面前操练,让他们感觉,嗯,还是那么回事儿;努力想一些花招、加一些埋伏骗过他们,让他们在追踪的过程也需要动动脑子,让他们也能感觉博弈的快乐;努力提一些真问题,努力让他们不嘲笑我过于幼稚,努力让他们也感觉到问题的难度,他们,愿意和我一起探索……是的,它不是我已经达到的,但它一直是我致力的方向。 我想象的读者远高于我,无论在哪一方面。 这是我真实的想法,我没有说谎。 李浩 2013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李浩这次喧哗、阔大、幽默、复调,意图建立一种可从多角度观察的文本,审视在我们人性中的丰富蕴藏,剖析时代环境、政治文化与家庭等因素,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镜子里的“父亲”,被审视、观察、追问和隐喻,经历着风霜雨雪,生活波澜叠生。他的命运被嵌入时代和集体命运的缝隙中,从中撬开一角,审视着个人成长和一段跌宕起伏的社会生活。 ——《十月》杂志推荐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