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亲身经历,看世道人心!小人物是大时代的一滴水,每一颗水滴都有自己的精彩,颗颗水滴聚成淙淙细流,最后汇成波浪翻滚的大海。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可以触摸大时代的脉搏跳动;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可以感受大时代的跌宕起伏。《杭州日报》将继续打造“倾听·人生”品牌,为小人物记史,为小人物立传,以小人物的命运反映大时代的变化。因为“倾听·人生”记录的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其实就是你的故事、我的故事、他的故事、我们所有人的故事。
本辑为第Ⅱ辑,分为潮起潮落、风云际会、生死攸关、长歌当哭、悠悠岁月这五部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小人物史记(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晴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说亲身经历,看世道人心!小人物是大时代的一滴水,每一颗水滴都有自己的精彩,颗颗水滴聚成淙淙细流,最后汇成波浪翻滚的大海。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可以触摸大时代的脉搏跳动;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可以感受大时代的跌宕起伏。《杭州日报》将继续打造“倾听·人生”品牌,为小人物记史,为小人物立传,以小人物的命运反映大时代的变化。因为“倾听·人生”记录的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其实就是你的故事、我的故事、他的故事、我们所有人的故事。 本辑为第Ⅱ辑,分为潮起潮落、风云际会、生死攸关、长歌当哭、悠悠岁月这五部分。 内容推荐 这是一群小人物的口述历史。现在,他们就坐在你的面前,对你讲述各自不同的命运和故事。在一行行看似沉默的文字背后,你其实可以听见他们的话语和呼吸,看见他们的衣着和面容,感觉到他们的泪水与欢笑,触摸到他们的情感和体温。 本书时《杭州日报》西湖副刊创办“倾听·人生”版的集结,它的宗旨是“以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时代的变化”,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经历。十年时间,每周一期,每期六七千字,500多个小人物敞开了心扉,他们的故事打动了更多的小人物。 本辑为第Ⅱ辑,分为潮起潮落、风云际会、生死攸关、长歌当哭、悠悠岁月这五部分。 目录 一、潮起潮落 钟点工 保镖 猎头 私家侦探 涉外导游 人体模特 我是维和警察 横漂 为艾滋孕妇接生 二、风云际会 汶川,打开生命通道的尖刀军长 樊建川,一个人的集结号 大三线 红墙记者 长江第一漂 新安江大移民 我是三峡移民 沙漠之狐 第一居委会记事 三、生死攸关 我是海啸幸存者 冰海沉船 钱江潮祭 一个人的唐山地震 惊魂东帝汶 我为死囚写遗书 四、长歌当哭 儿子留下的遗书 儿子的档案袋 我的无痛症儿子 我家高老太 弃儿小福与美国妈妈 带不大的女儿 五、悠悠岁月 全凭爹爹作主 “雷锋”疗法 我教儿子写作文 天才“出炉”记 治保主任 工人 玩的就是心跳 活着 医生与文人 拳击冠军 后记/活在我们这个时代 附录/《小人物史记Ⅰ》篇目 试读章节 到了客户家里,开始搞卫生了,起先是在客厅、厨房,擦擦抹抹没什么,后来听客户说厕所也要搞,我就心抽紧了。本来,在自己家里,什么地方的卫生不搞?但人就是有这样的心理,要搞别人家的厕所,就是觉得腻心。 呵,那一次的感觉,我现在都不愿去想它——当时我隔夜饭都差一点吐出来! 下午的客户是在半道红,中午我在路边啃了点面包,从城南赶到城北。但到了那里,人家请客人,中饭还没吃完,就让我在外面等。没地方去呀,我就在楼下的自行车棚里候着。取自行车的人进进出出,他们都要看看我、看看我身边的拖把和塑料桶,看怪物一样,让我浑身不自在。 宴请完了,客人走了,我就上去搞卫生,先把一桌子的“狼藉”都清理了,再洗锅碗瓢盆,厨房弄干净了,再到客厅和卧室里拖地板、打蜡。那个女主人很有意思的,她知道我按钟点收费,就手里捏一个闹钟,跟来跟去地跟牢我,不停地指这指那,一刻也不让我闲着。我打蜡的时候,她还一边比划着指导我,说蜡要如何打,打完了还要上看下看左看右看,这样才能看出蜡打得匀不匀。做的时候,我心里在偷偷地笑:你也够费心费力的——有这样的精力,这点家务活你自己也能做了。 话说回来,对头一回碰到的女主人,我还是心生感激的:首先,她让我知道了,做我们这种工作的,手脚一定要麻利,我花的时间,就是客户花的钱。这以后我再也没碰到这种手里捏一个闹钟,跟来跟去盯牢的主人,但有形的闹钟没了,无形的闹钟时时在。另外,打蜡的技巧,我还真是从她这里学来的。后来总有客户夸我打蜡打得好,有同事向我讨教打蜡的技巧,这种时候,我就会想起她来。 这一天,我早上赚了15块,下午是20块,这35块钱啊,揣在怀里都是沉甸甸的。后来我把它们全花了——买了水果、糕点,还有我老公喜欢的“四特酒”,兴冲冲地回家去。 回到家里,我老公说,怎么,你们水果铺搞福利了?我说是的,我们水果铺搞福利了。 3000块一只。哪里有这么贵的烟灰缸?你说这是不是存心欺负人——女主人说,阿姨穿塑料鞋冷啊,就去拿了双新的棉拖鞋出来 说老实话,在我开始做家政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心情都不是很好。早先家政工作还很稀罕,大家也不太了解,很少有人能用平常心来看待我们——有的以为他出钱了,就可以把我们当佣人看,脸色啦、说话的腔调啦,都没有尊重的意思。有个老倌,我在他家里做的时候,不小心碰落了一只烟灰缸,掉了一只角,他就要我赔。我说赔就赔,他说你知道这只烟灰缸什么价钱?3000块一只——哪里有这么贵的烟灰缸?你说这是不是成心欺负人? 做了家政,我总算知道了,有个别杭州人素质很差的:请客人了,把我们叫了去,也没有多少事情,就是使唤使唤我们,意思是他家里条件好,请得起佣人。还有的就是在价钱上斤斤计较,两三角钱都要和你算——想不通,这样滴露刮浆,你又请什么家政? 让我对家政工作有信心的是个古荡的客户,这个客户真好——是一对新婚夫妻。我去的那天,落雪的,天很冷。我们的规矩,进别人家里,都是自己带拖鞋去的,但图方便,带的都是塑料鞋。女主人看我穿这个鞋,就说阿姨穿塑料鞋冷啊,我给你换双鞋吧。说完就去拿了双新的棉拖鞋出来。我说会把鞋弄脏的,不肯穿,她一定要我穿。拗不过,穿上了,她又给我泡菊花茶,说干活不急,下雪天赶来,先喝杯茶暖暖身。我干了一半活,男主人把工钱搁桌上,说他们要出去一下。我说你把音响关了吧,他说不用关,一个人干活蛮冷清的,听听音乐会好点——干完了把门给他们带上就行…… 这对小夫妻,我真是感激他们,他们对我好,还那么信任我。说实在的,将心比心,就是我自己,有时候家里修个煤气、换根水管的什么的,有陌生人在,自己要离开,哪里会放心? 打开门一看,叫我做工的是我延安中学的同学——撞见了老公的同事。老公觉得面子上落不来,黑着脸说:我们离婚吧 碰到的好人多了,对自己的这份工作有信心了,心态自然会好起来。三四个月之后,我就完全放松了,上工的路上,很坦然地穿着工装、提着水桶骑车赶路,见到熟人,也敢打招呼了。有一次,我跑到一个客户家里,打开门一看,相互愣了愣,认出来了:原来叫我做工的是我延安中学的同学。我很坦然啊,一边和她叙旧,一边手里也不闲着,帮她抹桌子擦地。她本来是抱了只小狗的,见我趴在地板上干活,就不好意思了,放了狗,要一起和我来干。我挡住她,说千万别,你这样的话,我们工钱怎么算啊?干完了,我看她手袋摸进摸出,一脸的犹豫,大概不好意思付我二三十块的工钱。我就笑着说:不要怜悯我,多给了不要,少给也不肯——二十五块! 出门来,我先是叹气,秤钩是铁,秤跎也是铁,我不比她难看,当初读书的时候,考试成绩还比她好,可现在,她家里的家具都是包金边的,自己不用上班,整天瓜子儿嗑嗑、小狗儿抱抱,我倒刮风下雨四处奔波,帮她这样的人抹地板、擦厕所,命运怎么介不公道!但走出一个站头,我又想,老公常年在厦门做生意,她365天守活寡一样,要我都闲得发慌了,这样的日子有什么好羡慕?我早晚奔波好比看风景,帮人做家务就是活动筋骨,钞票自赚自用,做人四六不靠,有什么气好叹? 这么一想,我背也挺了,头也昂了,走路的脚步也轻快了。 可惜的是,我老公心态没有我好。杭州地方小,纸里包不住火,我做了一年多的家政,终于瞒不过他。我老公知道了之后,骂我说你不怕难听我还怕难听呢!我说怕南(难)听你就朝北听,你守着那半死不活的工作,就赚那么点钱,怎么养活我和儿子?P4-5 序言 序言 以小人物的命运反映时代变化 赵晴 这是一群小人物的口述历史。现在,他们就坐在你的面前,对你讲述各自不同的命运和故事。在一行行看似沉默的文字背后,你其实可以听见他们的话语和呼吸,看见他们的衣着和面容,感觉到他们的泪水与欢笑,触摸到他们的情感和体温。 本书的出版源自一项起始于十年前的工作。2000年,《杭州日报》西湖副刊创办“倾听·人生”版,它的宗旨是“以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时代的变化”,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经历。十年时间,每周一期,每期六七千字,500多个小人物敞开了心扉,他们的故事打动了更多的小人物。 小人物是大时代的一滴水,每一颗水滴都有自己的精彩,颗颗水滴聚成淙淙细流,最后汇成波浪翻滚的大海。 大历史中或许不会记载小人物,但小人物是构成大历史的小细节。他们中有下岗女工当钟点工式的小人物,也有汶川大地震后打开生命通道的尖刀军长许勇的亲身经历。小人物有时候甚至推动了历史的进程,获得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一九八零,四位新华社记者的西行漫记》,讲述的更是大时代中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30年前,四位新华社中青年记者受命调查西北农村现状,探讨治贫致富的良策,为此他们跨越4省(自治区)39县,走村串户,历时半年,行程万里,对党中央全面推行包产到户的重大政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倾听·人生”是《杭州日报》打造的重要品牌,十年时间,“倾听·人生”在一个喜新厌旧的快餐阅读时代,奇迹般地办成了长盛不衰的耐读版面,不仅成为首届浙江新闻名专栏,其作品更多次问鼎中国新闻奖。“以小人物的命运反映时代的变化”,不仅是《杭州日报》“权威亲民新型城市党报”办报理念的一种探索,更是《杭州日报》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的具体体现。因为唯有贴近实际,才能倾听到来自底层的真实声音;唯有贴近生活,才能触碰到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唯有贴近群众,才能感受并传递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深刻表现普通人的光辉心灵和坚韧力量。 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可以触摸大时代的脉搏跳动;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可以感受大时代的跌宕起伏。《杭州日报》将继续打造“倾听·人生”品牌,为小人物记史,为小人物立传,以小人物的命运反映大时代的变化。因为“倾听·人生”记录的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其实就是你的故事、我的故事、他的故事、我们所有人的故事。 2010年1月5日 后记 后记 活在我们这个时代 《杭州日报》“倾听·人生”版创办于20。0年,本书是其十年来所记载的小人物口述历史的精品结集。记得是1999年9、10月份,我和同事李玲芝去了一趟西安。那时《杭州日报》的专刊和副刊改版需要思路,我们要做日报、下午版两张报纸的专刊和副刊,加起来每周有二三十个版。那次考察结束时,我们在一个小旅馆里等回家的机票,闲着无事,就开始商量版面,想名称、想栏目。我们一口气想了四五个新版的计划,记在一张便签上,其中一个就是“倾听”。 当时,《北京青年报》安顿的口述实录文学正红。我们把安顿的书《绝对隐私》拿来看了一下。这本书里面全部是情感实录,喜欢看它的读者不少,想来原因有三个:第一,社会上对情感的看法正处于开放后的恐慌期,中国人禁锢了多年的男女情感得到了社会承认,许多人都面临着情感方面的困惑、诱惑或恐惧,而且男女情感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大众的阅读热点。第二,这些事即使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真实,也是现实的真实,它满足了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窥视欲。第三,这种口述实录的形式在报纸上不多见,它像新闻,又像文学,是一种真实的故事,当它以第一人称出现时,给人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 这种真实感和这种形式,我们很喜欢。但《杭州日报》是党报,办这样的版面,是否符合我们的报纸定位?北方人一般性格外向,善于口头表达;而南方人大多比较保守,不会轻易倾诉隐私,他们愿意敞开心扉吗? 我们分析了浙江人的特点:浙江人草根性强,遇事爱琢磨,喜欢个人奋斗,肯吃苦,做得多,说得少,但闯世界的本领是中国一流的。他们属于给点阳光就灿烂,有点水滴就发芽的类型。浙江人是有故事的,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业史、奋斗史。他们情感细腻,对生活有很强的感受能力。改革开放后,他们走南闯北,全世界只要有人住的地方,一定就有浙江人在做生意。他们的命运和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只要肯讲,他们的故事一定会很好听。 我们最终决定,要办一个讲个人命运故事的版面。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和别人的一模一样的,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活法。每个人在看到别样的人生时,一定会有所反思和对照。活得不如意的,看到有活得比自己更难的人,会有一种心理安慰;活得平淡的,会更珍惜自己的生活。每个生命都是一滴水,每滴水中都有太阳。 这个版面的名称是我取的。我不喜欢用“讲述”这样的名称,觉得“讲述”是一种和读者平等的姿态,而“倾听”是一种比读者更低的姿态。党报需要这种姿态。 我们给这个版面定了三条原则:第一,不写“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只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可以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件影响人生的事。第二,必须是真实的故事,可以把真实姓名隐去,但事实一定要真。第三,以第一人称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即采用口述实录体。 “倾听·人生”在办了半年之后,出了二十多期,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评上了杭州市新闻系统的优秀栏目。关注它的读者越来越多,来说故事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些第一人称的讲述,真实直观。一个吸毒者的口述实录,比专家和医务工作者讲一百遍道理来得有用;一个慰安妇的口述实录,比教科书更触目惊心。那种亲身体验的细节,跨生命时间的长度,具有很强的历史感。更重要的是,每个讲述者的体验,都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小人物也可以反映大时代,因为这是一个小人物可以有大作为的时代 在当今中国,个人的作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鼓励和认可,当一个农民或者许多个平民可以创造奇迹的时候,中国人的命运已有了极大的改观。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奋斗故事,就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细节。他们的创业史,就是改革开放这面大旗下的地基。 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经历,有歌有忧、有喜有泪、有血有肉,关注他们,就是关注当代中国的最底层,他们的故事无不折射着时代的光点。“倾听·人生”的宗旨就是把目光放在小人物身上,希望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和故事来反映时代的变化。比方说有一篇叫《大三线》的文章,什么叫“大三线”,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是一段特殊的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因战备需要,将容易受到攻击的沿海沿边的重要工厂陆续内迁,按照“靠山、分散、隐蔽、进洞”的原则在西南、西北等战略纵深地区另建新厂。一个1949年参加工作的老技术工人在45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妻别夫,子别母,大批建设者响应政府号召,从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对优裕的大城市,远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施工困难、生活艰苦、物资匮乏之地,他们都是成分好、出身红、技术棒的专业人才。可是10年、20年、30年后,这些建设者及其家人的人生际遇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没有一份历史记录可以详细到个人的生活。一个从“大三线”回到杭州工作的普通技术工人的命运故事,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某一段历史。记得《大三线》刊登出来之后,有许多人打来电话,满怀感慨地讲述他们的家庭、亲戚朋友的有关“大三线”的故事,久久不能放下话筒。 “倾听·人生”中曾经获得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的《二次插队》,讲的是一个当年的知青在回城三十多年后又下乡创业的故事。这名老三届初中生,当年响应号召到农村做知青,到大返城的时候,知青成了工人,十几年后,他又变成下岗工人,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走投无路后,他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当再也不用为生计奔波,钱多得这辈子用不完的时候,他又回到当年插队的地方,萌发了报答乡亲的念头——他开展了第二次乡村创业。在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中,很多人都像他一样——回到城里,顶父母的职,千难万难进了工厂,没想到在农村贡献了青春,回到厂里贡献了中年,临到最终白发上头时却下了岗。而一个敢于再次创业、懂得感恩的知青,他的故事引起了多少人的感慨! 要的是典型、真实、历史性强和可读的故事 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小人物,并不是什么都能拿来做文章,在选择人物和题材时,我们注重了四性。 第一,选取人物的典型性。要么是事情典型,要么是经历典型,总之选取的人物一定得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很有代表性的。比方说我们曾经选择了一个下岗的政工干部,写他下岗后怎么就业。政工人员,是颇具时代特色的。这样的同志从部队复员,转业到地方,在工厂里当政工干部,组织、人事、宣传、办公室,成了“万金油”干部,最先是动员别人下岗,做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以为自己是不会下岗的,待轮到自己下岗,到人才招聘市场拿出自己的政工师证书,一把就被扔了出来。那个打击大啊!想想革命了一辈子,最终落到这样的下场,觉得特别受不了。但下岗的政工师最终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拿出自己的特长——能说会写,当了企业报的主编,当了老总的助手,最终还是得益于自己的政工经历。他的求职经历和下岗心态比一般人更复杂和可看。当我们以《政工师》为题写下这篇口述实录的文章时,一个老干部写了很长的信来,讲述他的儿子——一个有类似经历的政工干部下岗后,他这个抗战干部差一点就怀疑自己的革命信念的事。现在他看了这篇文章后,再也不在家骂娘了,他把这篇文章给他的儿子看,鼓励他不要怨天尤人,要大胆地闯。 第二,选取人物事件的真实性。这类栏目的生命力在于呈现原汁原味的人生故事。不仅讲述的事情要真实,而且语言表述也要符合讲述者的身份。在采写中要尽量隐去记录者的个人观点,绝对不用描述性的语言。如果编辑有话要说,可以加编者按。记录者对讲述者的人生故事的选择,就是我们的编辑立场,你选取什么样的材料,把故事的哪一面展示给读者看,就是你的编辑意图,不需要编辑更多的评论。一个人的人生之路,走对的、走错的,要真实地告诉读者,相信读者会有分辨能力的,他们会从中看出各种不同的经验教训,用不着我们在旁边喋喋不休当导师。读者远比我们聪明,任何时候都要相信这一点。 第三,把握好历史性。要关注大事件中的小人物命运,着眼于大历史、大事件背景,在其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要尽可能地把口述实录这样的栏目办得有历史感。比如我们选择的一个典型是钟点工。家政服务行业走过了将近十年的路,很艰难,但越走越好了,在提供社会服务、再就业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许多下岗女工成了家政业的主力军。杭州最大的家政公司——三替公司的老总本人就是下岗女工。然而在选择典型时,我们没有选取这位老总,因为老总不具有代表性,几万个下岗女工中能有几个老总?!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这样的才能和机遇,再说她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了。我们整整花了半年时间寻找,最终选择的这位讲述者也是从下岗工人变成钟点工的,从开始的偷偷摸摸怕见人,到后来为了做钟点工和要面子的老公离了婚,最后又因为当钟点工找到相爱的人。她做钟点工,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拿着闹钟跟在后面,走一步都掐时间的;也有拎了保暖拖鞋让她一定要换上的。一个钟点工也许没有多大的新闻性,但她的命运是这个天翻地覆的改革时代中的小人物的命运,她反映了最真切的百姓生活,所以,《钟点工》这篇作品最终得到了中国新闻奖的肯定。 第四,挖掘文章的故事性。“倾听·人生”毕竟不是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版面,讲一个人的故事,目的在于对更多的人有所启发。人的一生,会有很多传奇,这是我们当记者、编辑的人坐在办公室里想不到的。我们的任务是找到这些故事,把它们细细地挖掘出来,尽最大可能展现他们的真实面貌。这些真实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千万不能把它们剥皮抽筋变成抽象的道理。也用不着为那些事情加上很多大道理,要相信读者会从中读出他们所需要的人生意义的。 一个时代一定有耀眼的金星,当然应该记载;但支撑这个时代的一定是无数的小人物,关注他们,倾听他们,把他们刻进时代的华表,是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作为媒体人的责任。 这些故事背后的支撑者 一个能够理解百姓苦楚、能够倾听他人故事的编辑,对于这个栏目很重要。 中国人的命运,无不和时代、和许多的运动连在一起,一个没有阅历的编辑可能在理解这些运动、理解一个经历过多次社会变革的人生方面有所欠缺。讲述者把一段伤痛、一段悲情或者最难忘的经历托付与编辑,编辑要承受得起,理解得了,分辨得清。 一个栏目最终的质量是和编辑连在一起的。从副刊的角度来说,编辑的水准决定了版面的水准,有什么样的编辑就会有什么样的版面。即使有好的创意,没有好的编辑也不行,但如果有好的编辑,就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版面,而且好的编辑会令创意更出色。 十年来,“倾听·人生”的编辑,前四年是戎国彭,后六年是莫小米。戎国彭是一个阅读面很广的资深记者,莫小米是全国知名的作家,他们两人都非常出色。 他们为这个版面竭尽全力,费尽心血:手机24小时开着,聆听每一次长久的讲述、倾诉甚至是哭诉。 十年如一日。 他们是热爱生命且富责任感的人。他们在一次次的聆听中成为心理治疗师,挽救过许多濒于崩溃的心灵,为民工、代课老师、下岗工人等等找生活、讨援助。 他们有敏锐而丰富的生活阅读能力,能在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故事中寻找真实,在无数个漫长的生命历程中发掘精彩。 他们推心置腹地与每一位讲述者交流,讲述者得以袒露心怀,把一些从来没有告诉过父母、伴侣的故事说给我们听。 正因为有了他们尊重历史、珍惜信任的认真态度,才有了这个栏目长久的质量,才有了今天你所看到的从五百多个故事中精选出来的篇章。 这些文章,基本以报纸原作为主,我们在成书时对个别文章的篇名和内容做了必要的修改,以使其更加完整。 徐晓杭 2010年1月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