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奠礼作为儒家文明的代表性仪式流传至今。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作为“先圣孔子之祀”的释奠礼,是建置于国子监的文庙中的主祭孔子、附祭其他儒家圣贤的祭祀仪式。柳银珠所著的《国尚师位(历史中的儒家释奠礼)》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即释奠礼在中国汉唐时代的形成与特征;释奠礼在韩国新罗、高丽时代的演变与特征;释奠礼在韩国朝鲜时代的演变与特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书名 | 国尚师位(历史中的儒家释奠礼)/北京大学宗教学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韩)柳银珠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介绍 |
编辑推荐 释奠礼作为儒家文明的代表性仪式流传至今。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作为“先圣孔子之祀”的释奠礼,是建置于国子监的文庙中的主祭孔子、附祭其他儒家圣贤的祭祀仪式。柳银珠所著的《国尚师位(历史中的儒家释奠礼)》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即释奠礼在中国汉唐时代的形成与特征;释奠礼在韩国新罗、高丽时代的演变与特征;释奠礼在韩国朝鲜时代的演变与特征。 目录 由释奠看学礼(代序)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研究概况与研究思路 三、研究视角 四、章节安排 第一章 释奠礼在中国汉唐时代的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释奠礼——“先圣孔子之祀”的形成 一、先秦释奠礼的含义 (一)宗庙祭祀 (二)学校祭祀 二、孔子之祀的释奠礼 (一)孔子之祀的肇始:春秋时代 (二)孔子之祀的国家祀典化:汉朝 (三)孔子之祀的释奠化:魏晋南北朝 三、释奠礼——“先圣孔子之祀”的定型:唐朝 (一)孔子主享之位的确立 (二)皇帝主祭之位的确立 第二节 释奠礼的特征 一、天下通祀 (一)庙学制的形成 (二)庙学制的推广与释奠礼的“遍天下” 二、完善的儒家圣贤附祭制度 (一)附祭制度的渊源与附祭孔门弟子的肇始 (二)附祭对象的构成及制度的完善 三、由宗教底蕴衍生的教育功能 (一)释奠礼的宗教性底蕴 (二)教育理想的具象化功能 第二章 释奠礼在韩国新罗、高丽时代的演变与特征 第一节 释奠礼在新罗、高丽时代的演变 一、释奠礼的初传 (一)高句丽、百济:受容释奠礼的可能性 (二)新罗:释奠礼的受容与举行 二、释奠礼制度的确立:高丽太祖一毅宗时期 (一)庙学制的建立与释奠礼制度的初步建设 (二)从祀制本土化的开端与中国文庙制的进一步接受 (三)释奠礼的完善与国家祀典化 三、释奠礼制度的衰败 (一)“政”、“学”危机与释奠礼的衰败:武臣政权与抗蒙时期 (二)释奠礼复兴的努力及其有限的结果:元干涉期与高丽末期 第二节 释奠礼在新罗、高丽时代的特征 一、在多元宗教文化背景下的局限性 (一)以天神信仰与佛教为主的宗教环境下的局限性:新罗时代 (二)宗教多元化政策之下的局限性:高丽时代 二、唐朝、北宋道统意识的反映 (一)释奠礼与道统意识的关系 (二)反映唐与北宋道统意识的理由 第三章 释奠礼在韩国朝鲜时代的演变与特征 第一节 释奠礼在朝鲜时代的演变 一、释奠礼制度的重整 (一)释奠礼制度的初定 (二)释奠礼制度的完善 (三)释奠礼制度的确立 二、释奠礼从祀制的本土化 (一)道学发展与从祀 (二)朋党政治与从祀 (三)尊朱斥王与从祀 三、释奠礼制度的扩展 (一)启圣祠的国家祀典化 (二)本国儒贤的增祀 第二节 释奠礼在朝鲜时代的特征 一、释奠礼与科举的结合:谒圣试的形成与实施 (一)释奠礼与科举制度的关系 (二)谒圣试的形成与实施 二、书院祭享的实行 (一)书院及书院祭享的形成 (二)书院祭享的意义 结语 附录 一、《高丽史》“酌献文宣王视学仪” 二、《高丽史》“仲春中秋上丁释奠仪” 三、《世宗实录五礼》“王世子释奠文宣王仪” 四、《世宗实录五礼》“有司释奠文宣王仪” 五、《国朝五礼仪》“文宣王朔望奠仪” 六、《国朝五礼仪》“文宣王先告事由及移还安祭仪” 七、《国朝五礼仪》“州县释奠文宣王仪” 八、《太学志》“启圣祠” 九、《太学志》“四贤祠”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