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这本由魏建震、樊孝东著的《简明战国史》,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在章节的安排和章节的标题上,下了一番功夫。由此我们看到了一部丰富多彩的战国史:不但主线突出,各个侧面的线条完整,历史发展轨迹清晰,而且鲜活,有意思,引人入胜。书中在夹叙夹议中,谈了作者对战国史中重要问题、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制度演变的认识。例如,关于战国七雄各自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和官僚制度是如何建立的,各官职体系具体的历史渊源是什么等,书中有自己的阐述,很值得肯定。也许是对战国社会性质和性格认识的不同,在我的春秋战国史观中,与西周和春秋的贵族社会相对比,战国属于中国古代官僚社会之始。书中没有从战国官僚制度的建立去进一步揭示战国属于官僚社会这一性格特征,也就是说,没有再向前推进一步,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遗憾。诚然,这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魏建震、樊孝东著的《简明战国史》是一部中国古代史专著。描述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各国变法改革与连绵不断的征战。以文献资料与考古证据为基础,着重论述战国时期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和发展,真实地再现了战国时代风云变幻、剧烈变革、百家争鸣、英才辈出、诸子思想碰撞的历史与社会状况。
绪论
第一章 战火纷飞中走来的战国七雄
第一节 田氏代齐——战国历史序幕的拉开
第二节 勾践卧薪尝胆胜强吴——吴越争霸
第三节 鲸吞诸小国——楚国的领土扩张
第四节 晋分为三——韩赵魏三国的建立
第五节 魏迁大梁与七国并立局面的形成
第二章 以变法为风尚的时期
第一节 敢为天下先的魏国李悝变法
第二节 赵国公仲连改革与武灵王“胡服骑射”
第三节 吴起的传奇经历与悲剧归宿
第四节 韩国申不害变法中的“法”与“术”
第五节 齐威王纳谏改革
第六节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强大
第三章 战国四公子的功过是非
第一节 养士不以出身论的魏国公子
第二节 毁誉参半的楚国权臣春申君
第三节 影响赵国政坛与学术的平原君
第四节 招募任侠奸人以为客的孟尝君
第四章 “五国相王”与合纵连横
第一节 “五国相王”——战国外交史上的典型事件
第二节 张仪与公孙衍的连横与合纵
第三节 名士苏秦的纵横之术
第五章 兴盛一时的中山国
第一节 中山国神秘而坎坷的兴衰史
第二节 考古挖出的中山国
第六章 连绵不断的七国征战
第一节 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
第二节 齐发五都之兵以破燕
第三节 齐滑王灭宋招灾祸
第四节 白起破楚烧楚陵
第五节 两强相争勇者胜——赵、秦阏与之战
第六节 纸上谈兵误赵国——长平之战与邯郸之围
第七章 秦兼六国——战国历史的终结
第一节 吕不韦与秦王政——秦兼六国时的丞相与秦王
第二节 远交近攻——秦灭六国中的外交策略
第三节 秦灭六国,天下一统
第八章 大变革时代的政治与军事制度
第一节 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与官僚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郡县制与封君制
第三节 户籍、赋税与府库制度
第四节 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
第五节 爵秩等级制度‘169
第六节 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 飞速发展的战国经济
第一节 战国时期农业的飞速发展
第二节 子贡与范蠡的商业经营——战国商业的繁荣与发展
第三节 干将莫邪剑的传说与战国时期的冶炼技术
第十章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诸子思想的碰撞
第一节 百家争鸣的缘起
第二节 诸子学说的流派特征
第三节 大一统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的终结
附录一 战国大事年表
附录二 战国七雄国君世系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战火纷飞中走来的战国七雄
春秋末年,随着各国之间战争频度的增加与战争惨烈度的升级,亲自指挥军队作战的各诸侯国内部卿大夫们的势力逐步强盛起来,齐有田氏,鲁有三桓,晋有六卿,他们逐步取代自己的国君,成为实际的统治者。公元前481年,齐国左相陈恒(即田常)杀死与自己势力相当的齐国右相监止,并在舒州杀死自己的国君齐简公,田氏从此取代姜姓,执掌齐国国政。齐国国名依旧,然物是人非,此齐国已非彼齐国,田姓齐国最早完成了战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运更替,登上一个崭新的历史舞台。公元前458年,晋国六卿中的知氏、赵氏、韩氏、魏氏联合灭掉范氏与中行氏。不久,韩、赵、魏又联合灭掉不可一世的知氏,三家分晋的局面正式形成,战国七雄中的三个强国也由此诞生。偏居南方的楚国、偏居西方的秦国,在鲸吞兼并诸多小国后,逐渐发展成为雄踞一方的强国。秦、齐、燕、韩、赵、魏、楚,共同演绎了中国历史上战争连年不断、改革此伏彼起、思想空前活跃的战国时期。
第一节 田氏代齐——战国历史序幕的拉开
位于今山东省东部、西向内陆、东向大海、都城坐落在今山东省临淄古城的西周齐国,其开国之君是商末周初的传奇式人物姜尚姜子牙。姜姓齐国发展到春秋末年,姜子牙的灵光已经不再能福佑其后世子孙,齐国开始出现颓败之势。与此同时,齐国大臣田氏势力迅速崛起。在姜姓齐国母体内孕育成长的田氏最终将姜姓齐侯赶下君侯宝座。田氏代齐,拉开了战国历史的序幕。
一、田氏在姜姓齐国母体内的发展与壮大
齐国田氏的始祖名叫田完,他原本是陈国厉公之子。这位陈国公子刚一出生,便被时人以颇具传奇色彩的传说形式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蕴意。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这位陈公子刚刚出生不久,周太史经过陈国,陈厉公让这位太史为这位新生公子占卜,占卜得到的卦象为“观之否”,太史解释说“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思是这位公子将代替陈国拥有国家,不过不在陈国而在别的国家,而且拥有国家的也不是这位公子,而是他的后世子孙。这位太史还说,如果在其他国家,一定是在姜姓之国。太史近乎玄说的解释,,也许是出于后世神话历史,然而这一记载确实为田完后人的日后发达埋下了伏笔。
春秋初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逃奔齐国。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想任命其为齐国之卿,陈完极力推辞,说自己是亡命之人,不足以堪此重任。齐桓公便任命其为工正,因陈、田古音相同,在齐国的陈氏又称田氏。
齐景公执政年问(前547—前490年),齐国政治腐败,公室聚敛财富,百姓三分其力,二入于公,剩下三分之一自己维持艰难的生活。公室的财物腐朽生虫,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繁刻的刑法使百姓无所措其手足,很多人因受刖刑而成残废,市场之上假肢卖得很贵,人们日常穿的鞋子却卖得很便宜。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陈完的后世子孙陈桓子,反齐君之道而行之,他以大斗贷出粮食,以小斗回收,百姓爱戴陈桓子就像爱戴自己的父母,归之如流水。得民心者得天下,齐国大臣晏婴评价陈氏说“陈氏虽无大德,而有施于民”。对百姓的施恩,可以说是田氏最终代齐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鲁昭公十年,也就是齐景公十六年(前532年)夏天,陈桓子联合齐国颇有势力的贵族鲍氏,趁齐国其他两个势力强大的贵族栾氏、高氏聚会饮酒之时,出其不意,率军发起攻击。齐国国人纷纷加入陈桓子一方。栾氏、高氏很快战败,逃出齐国。陈桓子听从晏婴的劝告,将所得栾氏、高氏财产全部献给齐国公室。陈桓子为了笼络人心,将流亡在外地的齐国旧贵族召回齐国,恢复他们的财产与地位。公子、公孙没有俸禄的,陈桓子将自己的城邑分给他们。对那些贫困孤寡的国人,陈桓子将自己的粮食分给他们。齐景公的母亲为陈桓子请求高唐,齐景公便将高唐分封给他作封邑。陈氏在齐国的势力迅速发展壮大。
为了应对晋、燕等国的入侵,齐国名相晏婴推荐田氏后裔司马穰苴为将军。司马穰苴治军有方,深得将士拥戴,很快收复失去的土地,田氏趁机掌握了齐国兵权。
鲁哀公五年(前490年),齐景公临终之时,让齐国贵族国惠子、高昭子拥立自己的小儿子荼为太子。齐国其他公子被安置在莱地(今山东烟台黄县东南莱山)。景公去世,荼以少子身份继承侯位。鲁哀公六年,陈桓子之子陈乞利用齐国政局动荡之时,用计挑起齐国贵族高、国二氏与齐众大夫之问的矛盾。这一年夏天六月二十三,陈乞联合齐国贵族鲍牧和众大夫,率领甲兵进入公宫,与高昭子、国惠子展开激战,齐国民众纷纷参战,支持陈乞,高、国二氏战败,国夏逃到莒国,高张、晏婴之子晏圉等逃到鲁国。陈乞与鲍牧立齐公子阳生为悼公。陈乞因拥立之功,升任齐相,控制了齐国政权。齐国臣下教导齐悼公,大事要与陈乞商议,自己图谋一些小事就可以了。几乎相当于傀儡的悼公当了四年齐君,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攻打齐国,陈乞杀掉悼公向吴人谢罪(《史记》记载杀悼公者为鲍牧,此事可存疑)。
二、田氏代齐
齐悼公被杀后,齐悼公之子壬立,为齐简公。齐大臣监止(阚止)曾侍奉悼公与简公,深得简公宠信。陈乞的儿子陈恒(史书又称田常,或田成子)与监l匕分别担任左右相。监止得到齐简公的宠信,陈恒非常害怕,他又重新祭出自己老祖宗曾经使用过的法宝,用自己家的大斗出贷,用公量小斗收回。这一法宝果然有效,陈恒很快赢得了齐人之心。对于陈氏与阚止水火不容之势,齐国大夫鞅提醒齐简公:“陈、阚不能并存,您应该尽早做出选择。”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臣属于阚止的陈氏族人陈豹将阚止准备进攻陈氏的消息告诉了陈氏,陈恒决定率先发难。这一年的五月十三,陈恒兄弟四人共乘一车(一说兄弟八人乘四辆车)来到简公住地,关闭宫门,将阚止挡在门外。简公的侍从准备抵抗,陈子行率军杀死了他们。简公准备亲自动手镇压陈恒,被亲近陈恒的左右臣属劝I匕。陈恒迫于简公的压力,想逃出齐国,被陈子行以剑谏阻。阚止无法进入公宫,便迅速回到家中,纠集自己的属徒从宫墙小门发起攻击,企图攻入公宫。但宫门久攻不破,阚止见大势已去,慌忙出逃,陈氏派兵追击。慌不择路的阚止在逃跑途中迷了路,自投罗网逃到陈氏所属的丰丘。丰丘人抓获阚止,陈氏在齐之郭门处死了他。二十一日,陈恒在舒州抓住了齐简公。六月五日,陈恒在舒州杀死齐简公。
陈恒弑杀齐简公,这在靠礼治维系的春秋时期是人神共愤、人人得而诛之的弥天大罪。历来倡导礼治的春秋末年大思想家孔子为此斋戒三日,多次请求鲁哀公出兵攻打齐国。可当时齐强鲁弱的局面久已形成,鲁国政权也已经归属于孟孙氏、叔孙氏与季孙氏,没有多少实权的鲁公让孑L子将出兵之事告诉季孙氏。孔子知道出兵无望,只好作罢。
杀死简公后,陈恒又立简公之弟骜为平公,自任齐相。至此,陈氏完全独揽了齐之国政。为了获得他国对自己的支持,陈恒将齐国侵夺的鲁、卫土地归还二国,与晋、赵、魏、韩订立友好盟约,向南派使者通好吴、越。为了获得齐国百姓的支持,陈恒论功行赏,百姓亲附。在姜姓齐国母体内孵化成熟的田氏,开始冲破姜氏齐国的臼壳,独步走上历史舞台,以一己之力拉开了战国历史的序幕。
公元前476年,掌握了齐国生杀大权的陈恒消灭了齐国贵族中的鲍、晏等族,齐国之政全归陈恒。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实力,陈恒将安平(今山东临淄东)以东至琅琊(今山东诸城南)的广大地区,划为自己的封邑。陈氏的封邑远远超过了齐国名义上的国君齐平公的食邑。
P7-9
让史学走进大众
(代序)
王震中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魏建震和樊孝东两人合著的《简明战国史》,即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书稿,两年前我就认真拜读过,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其性质和特色的话,它是一部学术性与可读性有机结合的简明战国史。在这里,我想借写序之机,首先谈谈史学走进大众这个话题。
学术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使得我们对纯学术的历史著作和通俗的历史读物都有新的时代要求。对于学术著作而言,最根本的是要求其著书立说,特别是当我们面对那些大量的学术浮躁、拼盘式、低水平重复的书籍时,著书立说更显其珍贵。而对于通俗普及的历史读物,则有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和写作特色。例如,有的是通过史话的方式,有的是采用读本的方式,等等。近年来,被称为“戏说历史”的做法在影视界较为风行。“戏说历史”,它传播的并不是真实的历史,因而是被历史学者深恶痛绝的,然而它却在民众中有市场。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历史的专家学者们不能只待在象牙塔里,只是潜心研究,而需要阳春白雪与民众受用和普及相辅相成。因此,近年,我在一些不同的场合,包括2013年9月在延安干部学院的学习班上,都谈过“史学走进大众”的话题。我们之所以提出史学走进大众,是因为人民大众有这样的需求。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简明战国史》就是能够走进大众的史学著作。
与“戏说历史”相对立,《简明战国史》的学术性,首先表现为其可信性和真实性;其次是它包含相当量的学术前沿研究的成果,在学术性上做到了与时俱进。而《简明战国史》的可读性,则要求其写作要活泼、生动、流畅,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只有把学术性与可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史学走进大众,才能为大众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
对于一个学者而言,要求其作品学术性与可读性相结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这里面,第一个要处理的是深入浅出的问题。就像一个人做演讲,既要讲得很有专业水准,讲得深入透彻,讲得有思想性,又要讲得普通听众能听懂,听得明白,听得不枯燥,越听越有兴趣。由于常年写的多是学术论文和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的缘故,学者们下功夫较多的是史实考证、问题辨析、逻辑条理、理论阐述等,而在史学作品中讲究文采、讲究可读性,往往是不太注意的。殊不知,史学著作的精彩与其文采是合二为一的,这也是传之久远的史学作品的根本所在。司马迁的史学巨著《史记》,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宗旨和对历史的记述,就是通过其文采展现给读者的;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古今中外史学著作中成就最高的。科学性与文学性完美的结合,使得《史记》成为不朽名著。在粗制滥造的“短(短视)、平(平庸)、快(快死)”作品泛滥成灾的今天,我们深深感到,司马迁的伟大,不但是历史的,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翻开《简明战国史》,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在章节的安排和章节的标题上,下了一番功夫。由此我们看到了一部丰富多彩的战国史:不但主线突出,各个侧面的线条完整,历史发展轨迹清晰,而且鲜活,有意思,引人入胜。书中在夹叙夹议中,谈了作者对战国史中重要问题、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制度演变的认识。例如,关于战国七雄各自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和官僚制度是如何建立的,各官职体系具体的历史渊源是什么等,书中有自己的阐述,很值得肯定。也许是对战国社会性质和性格认识的不同,在我的春秋战国史观中,与西周和春秋的贵族社会相对比,战国属于中国古代官僚社会之始。书中没有从战国官僚制度的建立去进一步揭示战国属于官僚社会这一性格特征,也就是说,没有再向前推进一步,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遗憾。诚然,这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简明战国史》的另一特点是对考古学成果的吸收。例如,书中第五章第二节的标题是“考古挖出的中山国”,就很能说明问题。战国时的中山国号称“千乘强国”,很可能是由华夏化的鲜虞族建立的国家。由于文献记载是那样的支零破碎,使得中山国的早期建国史,颇为扑朔迷离。1974年,在河北灵寿中山王陵的发掘中,出土大批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精美青铜器,其中有三件青铜器上带有长篇铭文。战国时期兴盛一时的中山国,被考古工作者从尘封的地下挖了出来,再现于世人面前。书中用两条线索展开对中山国历史的叙述:一条线索是从文献上勾勒出中山国神秘而坎坷的兴衰史;一条线索是通过考古发掘获得的材料,复原了中山国的世系、都城、灿烂的青铜文明,以及它的思想文化特点。书中采用历史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方法,是当年王国维倡导的“两重证据法”的灵活运用。在先秦史的研究中,特别提倡使用“两重证据法”,是因为先秦文献史料时时感到不足的缘故。当年,王国维提出的“两重证据法”,是指地上传世的文献资料与地下出土的文字资料相互印证的两重证据。现在,许多学者已将其转换为“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两重证据法,甚至还提出“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三者相结合”的三重证据法。《简明战国史》反映了我国考古学前沿研究成果,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只是从文字表述的角度讲,在提炼考古发掘获得的材料时,对于文字的流畅明快还有进一步推敲打磨的余地。
《简明战国史》在最后附有战国大事年表,这是很需要的。因为全书篇幅所限,而且也不能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因而有一个大事年表,简练而一目了然,既便于查阅,也使该书的全面性、完整性得到补强。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时代是中国诸原创思想大爆发的时代,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为这一时代的辉煌做出了值得华夏子孙永远骄傲的贡献。《简明战国史》的第十章“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诸子思想的碰撞”,对此做了叙述。由于前九章对战国史的各个方面都已展开,这一章写百家争鸣的缘起和诸子学说的流派特征,也就水到渠成。我们阅读和研究先秦诸子的著述,有这样一个体会:思想是历史的精华,对思想家的认识需要关注他所处的社会,我们对社会历史研究有多深,思想史的研究就能走多远。当年,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广泛的深远影响,就在于他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几十年过去了,也许我们对《中国思想通史》中某些思想问题的论述已不记得了,但侯外庐先生关于社会史的著名观点,至今记忆犹新。例如他提出了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的“城市国家”论和“维新变革”论,即他以“城市国家”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的路径,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社会并非像古希腊罗马那样脱离了血缘关系,而走的是“保留氏族制度的维新之路”。侯外庐这种力图探讨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独特途径的科学精神,至今有它的现实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因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和把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而创建了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侯外庐学派”,至今闻名中外。作为晚辈后学,我们在撰写简明中国史时,在注意到学术性与可读性相结合的同时,若也能注意到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相互照应,当别有一番天地。
以上是我阅读《简明战国史》后产生的一些想法,愿与朋友们共勉,也以此为序。
王震中
2015年6月9日
在中华民族日益走向复兴的21世纪,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近代以来未曾有的热情,一部部以历史体裁故事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觉与感觉,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与艺术享受;与此同时,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然而,中国历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与魅力,正在于真实的历史本身。战国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战国历史上的故事(严格说来似乎应该叫旧事)也常常被人们品味咀嚼。为了给人们展现战国历史真实的概貌,我们写作了这部以人物与事件为核心,以追求历史本真为旨趣的小书。该书提纲由魏建震拟定,绪论,第一、五、八、九、十章与附录部分由魏建震撰写,第二、三、四、六、七章由樊孝东撰写,魏建震负责全书通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先生通读该书稿,并对许多章节进行了仔细的修改。在该书即将出版之际,王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我们对此表示衷心感谢!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我们基本没有采用传统史学著作的注释方式,而是将研究参考主要书目一并列于书后,特此说明。
作者
2014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