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现代物理学巨擘、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论述相对论的惟一著作,作者以其特有的论述才能,精辟介绍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内容,对相对论的成就及其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中译本忠实原文,使用现行规范的名词,对于所有对相对论以及物理学思想史有兴趣的读者,本书均有极大的启发价值,也是十分值得收藏的历史文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相对论的意义/大师小讲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物理 |
作者 | (美)爱因斯坦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现代物理学巨擘、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论述相对论的惟一著作,作者以其特有的论述才能,精辟介绍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内容,对相对论的成就及其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中译本忠实原文,使用现行规范的名词,对于所有对相对论以及物理学思想史有兴趣的读者,本书均有极大的启发价值,也是十分值得收藏的历史文献。 内容推荐 爱因斯坦——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其代表作还有《空间、时间和引力》、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宇宙学摆脱了纯粹猜想的思辨,进入现代科学领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创举。他在20世纪初将那个时代的科学带入了人类所能及的最高水平,由他参与开创的科学新时代仍在延续。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相对论前物理学的空间与时间 第二章 狭义相对论 第三章 广义相对论 第四章 广义相对论(续) 附录一 关于“宇宙学的问题” 附录二 非对称场的相对论性原理 试读章节 相对论和空间与时间理论是密切相连的。因此,我首先要对空间与时间理论的起源作一番简短的研究,虽然这样做可能引起一个有争议的论题。所有的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心理学,其目标都是将我们的经验整合,并将它们带入一个逻辑体系中。那么,在这里我要提出一个问题:传统的空间与时间概念是怎样和我们经验的特征联系起来的? 我们面前的个体经验是以事件系列的方式出现的。在这一系列中,我们记得的单个事件出现的顺序是根据“早”和“迟”的标准来排列。但这样的标准不能作进一步的分析。因为,对于个体来说,存在一个我的时间或者说主观时间。这个时间本身是不可测的。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事件和数字联系起来,按照这种方式,后边的事件较前边事件相对应更大的数字,但这种联系的本质是模棱两可的。通过比较由钟表指出事件完成的顺序与既定系列事件的顺序,我就能凭借时钟定义这种联系。我们把时钟理解为提供了可以计数的事件系列的东一西。时钟还有其他的一些性质,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以后作进一步的讨论。 P1-2 序言 今天大家读书时间越来越少,书怎么反而越出越厚?以往老一代学者写的“小而可贵”的书,今天为什么再也见不到了? 这个题目,也可转换成“图书该如何减肥”。现在的图书,越印越漂亮,完全“与国际接轨”了。可每当有国外或港台学者慨叹中国出版业进步神速,书出得比他们的还精美、还好看时,我都心里有点打鼓。 不否认最近十年,中国图书在书籍装帧方面有长足的进步,我担心的是,这种华丽背后,有着对高码洋的刻意追求。各出版社都在努力做大,拼的是码洋而非利润。整个是粗放式经营,跟我们的工业一样,拼原材料,看GDP,这样做隐患无穷。图书品种增加了,总印数却反而减少了。在我看来,若总阅读量不能提高——即全国人民的有效读书时间不变,那么,减少2/3的图书品种,一点都没有问题。当然,这只是比喻,不是鼓励新闻出版署管制书号。因为,那样卡下来的,说不定正是民众最需要的读物。你怎么能保证不是劣币驱逐良币呢?所以,减少出书品种,这话我不能说。 我能说的,是跟这密切相关的另一种“减肥”。在我看来,图书的过分臃肿,已成为中国出版业一大通病。现在如果评奖,评委一般倾向于“厚重”的——既然你我都没时间细读,那就只能看“分量”了。十万字的,肯定不如百万字的,人家书写那么厚,肯定下了大工夫。以致养成这么一种风气,似乎没有四五十万字,作为学术著作,根本拿不出手。 记得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年出版,也就五万字左右,钱钟书对周书有所批评,但还是承认:“这是一本小而可贵的书,正如一切好书一样,它不仅给读者以有系统的事实,而且能引起读者许多反想。”称周书“有系统”,有点勉强;但要说引起“许多反想”。那是真的——时至今日,此书还在被人阅读、批评、引证。现在的皇皇巨著,却很少有人愿意阅读,这不能都怨读者懒,也有作者的缘故,谁让你把书写得那么没趣——我没要求学者都到电视上“学术说书”,只是希望著述时稍微讲究一下剪裁,抵抗那种以“体积”取胜的风气。 记得1980年代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刚出版,被人挑了好多常识性错误,据说冯友兰先生说了一句:这是一部大书。我当时听了,如醍醐灌顶,除了理解冯先生的主张,读书识大体,不过分纠缠于细节外,更重要的是,明白原来书不以“厚薄”定“大小”,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也能被称为“大书”。 现在这种“小而可贵”的书籍,到哪里去找?记得前些年三联书店出版“三联精选”、北京出版社刊行“大家小书”,还有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袖珍经典”,销售情况据说都很好。可你仔细看,那都是过去老一代学者写的。我们这一代,似乎不习惯写这样的“小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