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并未远去的历史……
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浩繁历史事件中的一页……
本书中收集的每一段回忆短文,每一篇散文小诗,每一帧青春照片,都是那个年代的真人、真情、真事的写照,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尽管文图作品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修饰,仍希望能够使读者体会到作者厚重的情怀和作品充满激情与坚毅的内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他们曾经是知青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 王永刚 |
出版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段并未远去的历史…… 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浩繁历史事件中的一页…… 本书中收集的每一段回忆短文,每一篇散文小诗,每一帧青春照片,都是那个年代的真人、真情、真事的写照,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尽管文图作品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修饰,仍希望能够使读者体会到作者厚重的情怀和作品充满激情与坚毅的内涵。 内容推荐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浩繁历史事件中,仅仅是一抹狼烟;桥湾的500多名兵团战士的经历,在1700万上山下乡知青的经历中更是沧海一粟。他们承担起了“屯垦戍边,亦兵亦农,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历史使命,在这里生活劳作了十年。在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曾战天斗地,野营军训,春播夏锄,秋收冬储,乐观顽强地迎朝送晚;他们曾探索人生,追求理想,崇尚学习,发奋向上;他们曾为理想破灭痛心疾首,为前途渺茫悲观失望。他们在这里流过泪,流过汗,流过血,奉献了人生最灿烂的青春。 目录 思念篇 一张老照片 过命的交情 雪迹无踪 探亲 生活篇 美丽的“乌梁素海” 逮耗子 背肉 大姑娘骑大种牛 豹子、小狼与赖皮 偷豆饼 缓解饥饿 拆炕 一场别开生面的足球赛 如何解馋 圣诞老人 我演半个“小常宝” 到手的野鸡飞了 蚂蚁的故事 女猪倌 学习篇 桥湾读书的回忆和启蒙 菜排的秘密学习小组 我们连里的美术组 我和班长一对红 怀抱女儿去赶考 劳动篇 摘枸杞的苦与乐 我与“火”的故事 卖韭菜 扔化肥 打苇子 剪羊毛的姑娘 惊险的运肥任务 浇地拣鲤鱼 看瓜地 我曾经也是驾驶员——一辆双套驴车 树棚上看瓜 田头故事会 历练篇 乌力口河之战(一) 乌力口河之战(二) 女子看场不如男 玉米地保卫战 打起来了 情怀篇 一段尘封的往事 闪光的记忆——记十连女排 羊倌儿的歌 这一生也无法说再见的日子 丰收之新 不会扔掉的搪瓷碗 雨中飘来桂花香 试读章节 过命的交情【文-张德荣】 1976年的数九寒天,萨柏齐村的马倌老关,骑着一匹被选军马,急匆匆地跑到连部向我告知,场院有五六辆外边的大马车,正在往车匕装糜子秸。当时我一听就急了,那可是我们连牲口过冬的粮食呀!“哪里的人,怎么抢到我们头上来了!”说着牵过老关的马就要骑,老关拉住缰绳不撒手,嘴里叨唠着:“使不得、使不得,这马三九天脾气暴躁,你弄不住它。”我当时正在气头儿上哪管这些,夺过缰绳踩镫就上。这马直调屁股,我拉紧嚼子,它歪着头就是不服,原地打了几个旋儿后,我才撇腿骑在它背上,顷刻间它像离了弦的箭,眨眼工夫就飞到了场院。 这匹马口真硬,我勒死嚼子它前蹄腾空,昂着头嘶鸣,鼻孔喷着粗气,前蹄落地后又不停的在原地打转,右前蹄发狠地刨着地。骑在马背上的我勒令装糜子秸的人立即住手,把车赶到连部大院去……随后调转马头朝着连部的方向驰去。 此刻我的心情比来时轻松了许多。可马儿回去见主人的心情却更加急迫了。我放松缰绳任它飞驰在大道上,呼啸的风声从耳边擦过,扑面而来的雪花打得我睁不开眼。突然,马儿向右一转窜入了杨树林,在树林的间隙中左右穿梭。不好!要是脚挂了马镫,非拖死我不可!求生的欲望本能地让我将双腿死死夹住马骣,两脚使劲儿地往后甩,一次、两次,双脚终于脱离了马镫。马儿在树林中左突右闪、继续奔跑,这时我的身体失去了平衡,眼睁睁地撞在迎面一棵大树上,摔在地上昏死过去了(后来发生的事是听别人讲述的)。 不知过了多久,王桂章和哥儿几个将不省人事的我抬回连部,指导员张禄立即将此事报告了团部。团部答复是马上把人送到团卫生队。看着昏迷的我,指导员犯了难,去团卫生队要走三十多里路,途中出了事怎么办?正在束手无策时,正巧赶上东二小大队的医生王兆国来连部,见此情景,王大夫马上号脉,诊断为脑震荡,取出一根大长银针,从头顶直穿入颅内。行针半小时后我才长长呼出一口气,一小时后呼吸均匀、平稳入睡了。指导员、王大夫还有哥儿几个_直守在我身边。 我能活过来靠的是王桂章和哥儿几个的鼎力相助,靠的是指导员张禄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靠的是王兆国大夫的精湛医术……真挚的友谊、过命的交情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雪迹无踪【文-陈瑞生】 豹子、小狼和赖皮在桥湾是出了名的三条狗。在十连,它们曾日夜不停地巡视菜地,守护瓜园,每年冬季又要守护麦子成垛的场院,在驱赶进入菜地的骡马时,豹子曾负过伤、流过血,在帮助马号围圈跑出来的壮马时又被踢碎了一颗门牙。 如果因为豹子的一时“糊涂”而曾经咬伤了二排的一位战友,那么在此我代表豹子向二排的战友们致歉,向那位早逝的战友致歉,请你们原谅它,因为它曾经为我们做了那么多…… 我们排在乌梁素海割芦苇时,我认识在此借宿的房东,人非常朴实,40多岁,我们都叫他大哥,豹子出事后我步行20多里找到这位大哥,求他收养豹子,大哥很痛快地答应了。 那位大哥骑着一辆很旧的自行车到桥湾接豹子,我送到营区东北角的十字路口,把豹子拴在了大哥的自行车后架上,此时豹子可能意识到了什么,我分明看见了豹子仅剩的一只眼睛中的湿润,我不忍再看,转身向营区急步走去,但是我的身后又传来豹子既像叫又像哼的哀鸣声,我再转身,渐渐远去的豹子一步一回头,仍向我、向桥湾凝望…… 去吧,豹子,别伤心,那位大哥会善待你,那里有乌梁素海,那里你会更安全……也许,豹子有灵感,在最后一批战友返城前,它又跑回了桥湾,与小狼和赖皮共同送菜排的战友们到了前旗火车站。 列车启动了,三条狗先是慢跑,后是狂奔……但是它们又怎能追得上人类创造的现代“文明”。终于看不见了,我相信豹子、小狼和赖皮绝对没再回桥湾,那里虽然留下了它们的辛劳和鲜血,但是那里永远没有了它们赖以寄托的主人和兵团……它们会去哪儿……也许它在大哥——豹子的带领下,为了生存,它们将奔跑寻觅、战斗厮杀,虽然没有天敌,但会遭遇野狗,也许会为了一块没有肉的骨头而伤痕累累,但最后胜利的总会是它们,因为它们是一个集体。更因为大哥——豹子的无私和勇猛。胜利了,它们再互相舔抚伙伴身上流血的伤痕。 也许它们就这样艰难地游荡着……日月轮回,直至有一天,它们真的感到了疲倦,再也跑不动了,在白雪皑皑的荒原上,三条相依为命的身影一步一个脚印,紧紧地相随着……也许它们望见了一片伸出雪层的红柳树,找到一个人类永远找不到的地方,互相紧紧地依偎,静静地躺下,虽然它们的头再也无力抬起,但闪着泪花的眼睛,一定会向着东方,向着他们曾记忆的,列车飞去的方向…… P5-8 序言 这是一段并未远去的真实历史……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全国曾经先后有1700万城市初、高中毕业生作为知识青年,满怀理想,一腔热忱,踏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其中,数百万的知青奔赴到全国各地的广大农村,也有少部分知青去了各地农场,还有数百万的知青怀着对军队生活的向往投奔到各地生产建设兵团。 当时,为了接纳安置大批的知识青年,一批生产建设兵团应运而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粤海农垦(兵团)等,都是在这一段时间里组建的。其中,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内蒙兵团)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由北京军区组建,于1969年5月7日正式成立的。内蒙兵团按解放军建制准军事化管理,共设有6个师,41个团,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广袤的土地上。兵团里连以上干部全部是现役军人,最初的排长和部分班长由部队复转军人担任。兵团实行供给制,待遇略低于现役部队。当时,中苏边境形势紧张,组建兵团包含有“屯垦戍边”之意,除了完成生产任务以外,还要进行军事训练。兵团每个团设有一个武装连,每个连设有一个武装排。这些武装连、排都配备初级的实战武器。到1972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总人数达17万余人。1976年初,由于各种原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编制从北京军区正式撤销,原兵团转制为农场。现役军人全部撤走,由复转军人和知青组成的兵团战士,身份转变为农场职工。后来随着知青返城的大潮,90%以上的知青从各种渠道陆续回到了各自的家乡城市。 书中的故事、照片多选自四十年前内蒙古北疆河套平原的一个叫做“桥湾”的地方,以此作为兵团知青生活的缩影,展现全国知青的沧桑历史。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浩繁历史事件中,仅仅是一抹狼烟;桥湾的500多名兵团战士的经历,在1700万上山下乡知青的经历中更是沧海一粟。他们承担起了“屯垦戍边,亦兵亦农,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历史使命,在这里生活劳作了十年。在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曾战天斗地,野营军训,春播夏锄,秋收冬储,乐观顽强地迎朝送晚;他们曾探索人生,追求理想,崇尚学习,发奋向上;他们曾为理想破灭痛心疾首,为前途渺茫悲观失望。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锤炼了坚强意志,造就了乐观品格,培养了合作能力,升华了品格情操。他们在这里流过泪,流过汗,流过血,奉献了人生最灿烂的青春。正因如此,这段年轮磨砺,也为他们返城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中收集的每一段回忆短文,每一篇散文小诗,每一帧青春照片都是那个年代的真人、真情、真事的写照,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尽管文图作品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修饰,仍希望能够使读者体会到作者厚重的情怀和作品充满激情与坚毅的内涵。需要指出的是,书中的文图仅仅反映了当年部分兵团战士的一些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对知青岁月的点滴回顾和感悟,并不代表他们对那段生活的深刻理解,更无意涉及对那段历史的评价。 当本书面世之时,我们要感谢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知青关爱基金的同志们,他们热情的支持让我们对知青问题有了更高层面的理解;感谢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年轻编辑们对知青文化的关注,她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我们完成了本书的策划和编排;感谢当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桥湾十连”的战友们,他们的理解和参与坚定了我们完成书稿的信心。 光阴荏苒,付水流年。匆匆人生,四十年已飞逝而过,当年的兵团战士都已接近花甲之年。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他们也不会忘记历史。希望此书能够给兵团战友及知青们带来些许欣慰,也希望此书能够给后人留下一点思素和考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