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杰福先生;再见,堪培拉
一月份的上海还正是隆冬季节,但来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却是盛夏了。
明媚的阳光洒在丘陵绵延的港湾,清新的空气下,鲜嫩的花草绽放,房舍白墙上红色的瓦顶,满目的鲜艳色彩,洁白的木栏,点缀着如织翠绿的草地。一条原木组成的长长的码头栈桥伸出湾口,工人的各色小车齐整地停在泊车区,面朝着碧波粼粼的蓝色海洋,闪现着光芒。灰白色的海鸥不时展翅翱翔,嘎嘎地叫着,从不远处的大红灯塔飞落到栈桥上,点缀着这眼前如童话般宁静的港湾。堆垛整齐的仓库、宽敞的工人休息室,整洁的办公用房,没有围墙,路口仅一门一岗一海关。这就是我眼前的澳大利亚堪培拉港,这个开放的花园小港,多么的迷人和安详呦!
此时,我在心里比较起我们的城镇,灰色水泥墙的工人住宅楼,人们自己搭建成的砖瓦民房,以及农村斑驳落离的土墙和草房,黄尘飞扬的石子路,没有成行的绿化,路边稀疏的枯树,亿万人在努力地工作着。为什么我们就没能达到他们这样的水平呢?经济建设的工作重心出现了偏差?还是我们的援外太多了?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我到过日本的水岛、神户、横滨等港口城市,那里也一样的色彩斑斓,一样的繁华、现代与夺目。那保留有汉风唐韵的民居独院,那整理精致的松柏树木和常青藤,街市的琳琅满目,乡村农家的干净,人民的安居乐业同样令人羡慕。他们的破旧都去了哪里了,他们为什么就能实现现代化,又却都是资本主义,相信他们也在不断地改革,所以才没有“西风残照”吧。
我们的党号召继续革命,实现四个现代化,该需要多少年才能摆脱贫穷?在发达和落后的对比下,什么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剥削和被剥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又一次在我的头脑中引起思考和碰撞。为什么发达的总是资本主义,难道社会主义就该落后就该灰头土脸吗?按说社会主义更具有优越性,建设的步伐也应该超过资本主义才是。就我所看到的异国环境,就应该成为我们国家近期的奋斗目标,如能实现到这样的水平该多好!
刚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听说农村已经开始了改革,记得我们船离开上海港码头时,广播里重新播放着“社会主义好”的歌曲,有点欣欣向荣的气象,我们的国家有希望,我也从内心盼望着建设能够日新月异起来。
收回思绪,身在异国他乡,气候宜人,我当享受这里的阳光空气和美景。听说这里离首都堪培拉不远,那里才是花园的城市,那里的格里芬湖闻名于世,还有纪念航海家库克船长的喷水柱,阅尽人间春色,趁着这里的国定假日,我约了几个船员一起来一次小小的旅行。 从小港蜿蜒向西,在林木青葱中穿行,处处鸟语花香,行行复行行,徒步三个多小时,终于来到首都堪培拉。国会,博物馆,美术馆,百十米高的喷水柱,尽显异国的雅致和风情。然后我们又选路折回港区码头,又是三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一帮年轻的船员,除了随身带一卷蜂蜜饼干外,就是喝路边公共饮水龙头里的清水,临近舷梯,我笑着做诗一句:“远游脚板硬,逐忘尘俗心”。
因晚饭在即,接下来是我值班。我顺便就在梯口接下了班,将值班的臂章别在腰间,便催下班的船员赶紧去吃饭,饭后还可以到附近的山上去转转。(P3-4)
自己怎么也没想到要出书。有一天上午,原《军事历史研究》主编吴信忠老师到陆家嘴办事,顺道来看我,他看见我办公桌上堆了一大堆打印出来的纸片,便问我在写什么东西。我说:“我空下来的时候就整理那几本旧笔记,以后给孩子们看看我这一辈子做了点什么。”吴老师说,那就让他也看看。于是我就随手打印了几篇出来给他带回去。
过后,我就因为一桩海事案件,出差到南方港口去调查了。待回来已经是一个星期之后了。静下心,想起吴老师还没回音,不知他有什么评价和感想,心中难免有点不安。吴老师是我知青时代在县写作组结识的老师,他一心希望我能走笔杆子的道路,如今这些航海随身的记录,哪能合他的水准呢!
未料,又隔了两天的一个大清早,吴老师给我来了电话,话音中激动和赞赏之情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他说,认识我这么多年,看完我写的文章后感觉我就像一下子冒出来的另一个人,那些记录使他几次流泪,真正感觉到海上的不容易。
得到吴老师的鼓动,我认真了起来,我开始抓紧整理那些当年的记录。但我忐忑的心还是难以平静。我想,这或许是外行看热闹,得让同行看看是否能通过。于是,我鼓起勇气,把稿子发给了我们远洋的老领导——雷海船长。他是专家,著述不断,也是当今航海技术的掌门人。如能得到他的认可,我才能更加放心。
老领导雷海船长对我的一篇篇小文倾注了极大热忱,他夜以继日,从国家航海事业层面的高度来看待这些文章,对所有的文字和篇幅都仔仔细细地阅读。他的夫人见他很晚不睡觉,就问他:“你看什么稿子这么投入?”他说:“是一个船长写的海上经历,特别有海员味道,看了就放不下手。”雷船长看后,给我提出了许多很有帮助的修改意见,并鼓励我好好写,摆脱个人的小圈子,要拿出来呈现给社会。
我还把书稿寄给远在新加坡的龙琼珍大姐,她在出版上有经验。于是,在龙大姐的推荐下,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张立红主任的肯定,在她精心组织和策划下,本书得以问世。
回首远洋的几十年,我在风浪里锻炼成长并逐步走向成熟,今天又能把记录下来的文字呈献给社会,似乎个人的梦想已经实现。恰在出书前夕,我去家乡崇明岛参观了近代航海家陈干青博物馆,使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憾!这是一位学养深厚、深明大义,又充满着民族气节的航海家,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为争取国家的海权、航权所表现出的凛然豪气和坚毅的意志,都深深地涤荡着我的心灵。在这样一位几乎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伟大航海家面前,我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和卑微。而航海家的儿子八十一岁高龄的陈晓钟,也是一位远洋船长,他在当年运输援越抗美物资中立下了大功,而今到了年迈之际,为了继承父亲的遗愿,将航海的精神发扬光大,决然放弃优渥的生活,只身从国外回到家乡,倾心倾力,不顾伤痛,历时整整三年,在旧宅的瓦砾上重新建起了航海家博物馆。这两代人的精神,无不打动着我这位后辈的心,他们才是可敬可爱的航海先驱。今天,我们国家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要想不断走向深蓝,就要继续发扬大无畏的航海精神!
任重道远,只争朝夕。我将努力加鞭,继续不断耕耘,宣传老一代航海家的航海精神,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
念慈在慈,我把本书呈现给社会,献给祖国千千万万个海员兄弟,也献给为祖国海上事业默默奉献的每一个人。假如能得到读者的喜欢,亦将是对我的莫大鼓舞。
在本书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得到了我现在工作的敬海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的上洪宁律师的大力支持,在我整理文稿时,陈怡、沈晓璇、谢依寒三位律师抽时间阅稿并及时提出修改意见,使我受益匪浅;陈忠船长、张煜船长还有傅亦利船长,也给我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上海珺宝竹馨文化传播公司的赵序强先生热情推荐,这里一并鸣谢。
在此,特别要感谢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老师为本书欣然题签。
作者:王以京
2017年6月30日 于上海
世界那么大
再见,杰福先生;再见,堪培拉
三个水手长
如生如此
年轻的水手
感受期望学航海
热那亚印象
薛二副的一碗面条
鹰趣
陈船长的眼泪
海上有梦
大副,船上的管家婆
这里的港湾静悄悄
舵机失灵的危机
大阪湾撞船
初次当外派船长
选好船员再外派
我和武政委
对马海峡历险
七零届的两个轮机长
我和引航员
台风,你来晚了
杜端书船长
七过好望角
一次艰难的起锚
环球航线
遭遇异常海浪时
也说细心
海上训练
心中的李主任
冰区航行
唉,老屋
微澜之间
我为准班甘冒险
远去的牛倌
老肖的背影
两位降职船长
南太平洋上救病员
未必见平
我在海上的每一天
一个老水手的转变
八月的腾挪
海上垂钓
厚道小平
何处识我是知己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访近代航海家陈干青故居“思蓼山庄”
硬汉柔情
命运转了弯
榉榆树下
祖母的水桥
这个队长我来当
初恋一梦
再别了,我的故乡
海员,不是我的梦想
小弟的来信
妈妈送我去远航
珊瑚海上
大学梦
俊观,你魂归何处
亲历航海知识
在哥伦布圆柱前
我站在子午线上
过赤道
船上拨钟
巴拿马运河断想
后记
我和本书作者王以京船长是风雨同舟历经风浪的老同事,版前阅卷,感慨良多!
记得我们曾经两次在“洛河”轮同船。那年“非典”刚起不久,我们从澳大利亚航返中国天津,有海事人员在船长室说起要防范疫情,我们即组织“爱船爱生命”的卫生活动,积极控制“非典”,我们在甲板上办公,严格检查,提前做好有效措施。船员们自己动手美化环境,还把船长、政委的书法绘画作品装点在主楼通道,受到国内外登临者的好评。那年的除夕,船上张灯结彩,船员们在《迎宾曲》中欢宴,大家辞旧迎新意兴阑珊。春节期间,我们在冰封雪冻的辽东湾并肩站在驾驶台指挥,夜以继日,战胜了寒潮冰灾,保证了运输生产的顺利……通过这些,可知我们是怎样的一个整体,王以京又是怎样的一位船长。
一个几十年以航海为职业的人,又长期当船长的人,对于船舶管理,安全运输、港航协作、船舶外事、航海技术,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一样,力求知己知彼、精益求精。我还了解到他喜爱写作,这在迄今相识的船长中是唯一的。我曾亲眼看到他在电脑前沉思构想,至今仍留有他当年给我看的两篇散文。后来,虽各自到别的船工作,但他常写信给我,我们也多次见面。这次他给我先睹厚厚的一堆书稿,我是很喜悦的!多少往事如今依然记忆犹新,多少尘埃如过眼烟云在眼前渐渐飘散。然而,王以京船长用文字详细记录下来的故事,成了海上岁月之歌,成了浪涛绝唱。
在这本书中,王以京船长记述了大海洋上的风云激荡,描述了一位远洋海员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深情眷念。在他笔下,同袍同事,海外友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在字里行间。其实,许多笔墨浓缩了我们新中国几十年里成千上万航海人的心声,读来亲切感人,又感同身受。我作为与他风雨同舟历经风浪的老同事,展卷在手,感慨良多!书中言畅意顺,篇章集成颇具匠心,品之兴味横生,几欲动笔。满纸真情实感。一次又一次令人动容。
历经艰难曲折,几回沧桑悟然。航海人,正是航海人,胸怀国家使命,抛妻别子,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繁荣,为远洋运输,在怒涛汹涌的大海上经受万苦千辛,卓绝奋斗,航迹遍及全世界,是我们国家工人阶级队伍中响当当的群体,是人民的使者,是民族的骄傲!
海平船静,浪兴船动,乃至船不动海动,我自岿然不动。王以京船长笔下的真人真事,展现了我们新中国一代远洋船长的大义凛然、勇于担当的豪情风采,和在惊涛骇浪面前万死不辞、沉着淡定的不屈形象,也集中体现了航海人的气魄和精神风貌。
人们说,“远洋船是浮动的国土”;又说,“行船走马三分险”。在大海的疆场上,有多少航海人经历过风险,有多少航海人正在风浪中奋斗着。作为前辈们和老同行,我衷心盼望我们的船队安全运输无事故,水平达到全球一流,这也是王以京船长多次对我讲过的他写这本书的初衷。正在奋斗着的航海人任重道远,也会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你们有机会看看王以京船长记录下的这些亲力亲为的故事和别处难觅的航海经验成果,相信在你们的人生和事业中必受启发;也足以留给后人思考。
真实不虚,先睹为快,请读者诸君开卷吧!
上海远洋运输公司 原洛河轮政委
秦国栋
2016年11月
王以京著的《大海成就梦想--一个远洋船长的四十年风雨人生》书中,作者记述了大海洋上的风云激荡,描述了一位远洋海员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深情眷念。在作者笔下,同袍同事,海外友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在字里行间。
王以京著的《大海成就梦想--一个远洋船长的四十年风雨人生》讲述了一个几十年以航海为职业的人,又长期当船长的人,对于船舶管理,安全运输、港航协作、船舶外事、航海技术,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一样,力求知己知彼、精益求精。
海平船静,浪兴船动,乃至船不动海动,我自岿然不动。作者笔下的真人真事,展现了新中国一代远洋船长的大义凛然、勇于担当的豪情风采,和在惊涛骇浪面前万死不辞、沉着淡定的不屈形象,也集中体现了航海人的气魄和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