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睿的《活不明白(精)》以四个性格迥异的青年人的工作和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大学毕业生初涉社会的艰辛、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独立思考的精神面对世俗社会时的愤怒、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却无法把握。他们无所事事,喝酒、泡妞、浪迹社会、渴望工作,却不愿屈服于工作的刻板、教条;他们对未来不断抱以幻想,却在残酷的现实社会面前被撞得头破血流;他们热爱生活,拷问明天在哪里,然而却找不到答案所在;他们是迷茫的一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活不明白(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孙睿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睿的《活不明白(精)》以四个性格迥异的青年人的工作和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大学毕业生初涉社会的艰辛、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独立思考的精神面对世俗社会时的愤怒、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却无法把握。他们无所事事,喝酒、泡妞、浪迹社会、渴望工作,却不愿屈服于工作的刻板、教条;他们对未来不断抱以幻想,却在残酷的现实社会面前被撞得头破血流;他们热爱生活,拷问明天在哪里,然而却找不到答案所在;他们是迷茫的一代。 内容推荐 孙睿的《草样年华》之后《活不明白》直刺“迷茫一代”叛逆而柔软软、坚硬而脆弱的内心。 《活不明白》以四个性格迥异的青年人的工作和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大学毕业生初涉社会的艰辛、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独立思考的精神面对世俗社会时的愤怒、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却无法把握。他们无所事事,喝酒、泡妞、浪迹社会、渴望工作,却不愿屈服于工作的刻板、教条;他们对未来不断抱以幻想,却在残酷的现实社会面前被撞得头破血流;他们热爱生活,拷问明天在哪里,然而却找不到答案所在;他们是迷茫的一代。主人公倪蒙在频繁更换工作中对未来和生活愈发不明白,同时,面对初恋女友和正在交往的女孩,他对爱情也愈发不明白。倪蒙在迷茫中跌跌撞撞,不知所措…… 目录 第一章 毕业了 第二章 恋爱了(上) 第三章 恋爱了(下) 第四章 出事了 第五章 闲着了 第六章 工作了 第七章 辞职了 第八章 出国了 第九章 过年了 第十章 离婚了 第十一章 上岗了 第十二章 邂逅了 第十三章 再见了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恋爱了(上) 1 四年苦闷的大学终于结束,我一直以为毕业后会大彻大悟,没想到仍感觉一片茫然,像个第一天上幼儿园的孩子,没有父母帮忙脱裤子、擦屁股,连屎都不知道该怎么拉了。 四年前,经过黑色的七月、苦苦期盼的八月,我考入北京某大学的工科专业,怀着成为天之骄子的骄傲心情步入校园,无聊、厌学、迷茫接踵而来,随后并不一帆风顺地混到毕业,然后又垂头丧气地走向社会。 毕业前夕,学校假惺惺地给我和老歪等几个未落实工作的同学发了份就业意向书,说是学校将协助我们就业,我痛心疾首地在上面写下“自谋生路,饿死活该”,然后让老歪带给老师。老歪说老师看了我的期望后,恨铁不成钢地说,是死是活,随他去吧。 最让我难以接受的现实是,一下子从自命清高的大学生变成了北京市民,巨大的落差使我产生了贵族(仅仅是精神上的)破落到平民的悲哀。 真希望这一切是场梦,睁开眼看到的是一个与此不同的世界。哪怕回到四年前,我都会中规中矩专心读书,别那么各色,中庸没什么不好,可现实却是我自以为是到现在什么都不是。 我们这拨毕业的学生里,除了我等一小撮眼高手低分子外,似乎所有人的结果都不错,最不济的也落个朝九晚五,工资、奖金不高,三险一金不少,一辈子有了着落。而我唯一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就是晒太阳,人说晒一个小时太阳相当于吃一个鸡蛋,我要是晒一上午太阳,到了中午准保打嗝儿。 2 人离开学校,档案也要跟着走,没有单位接收,只能转到人才中心。我打电话给学生办公室,问需要哪些手续,一个男老师接的,问我叫什么,我说我叫倪蒙,他说认识我,我问他贵姓,他说姓王,我问他是新来的吧,因为我对办公室那几个傻×老9币耳熟能详,他说对,你来学校找我办手续就行,我还挺高兴,没想到自己这么有名,居然连刚到学校的老师都知道我。后来回了学校,到学生办公室打听王老师,当别人指给我看的时候,我脱口而出:“你丫呀!” 原来,王老师是和我一届的学生,上学的时候经常身穿西服,脚蹬片儿鞋,外号“西服片儿懒”,一入学就进了学生会,给团委老师和学生会主席鞍前马后,整个一催呗儿,却乐此不疲,津津有味。那时候因为我在学校弹琴唱歌,一有晚会他就跑来请我参加演出。大二那年,他成功混入和团委老师公款吃喝的队伍,眼看着肚子一天天大起来,西服的扣都系不上了。 没想到毕业后,他居然留了校,也开始吆五喝六,成了王老师。好在当初我接受过王老师的演出邀请,他没过于刁难,只折腾了我几趟,就手到擒来地给我盖章画押,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 王老师有在仕途上飞黄腾达的潜质,一次全年级在礼堂开会,王老师(当时还是学生)在主席台就座,这时他已经是学生会的一个部长了,团委书记讲话途中放了一个屁,台下和台上的同学都笑了,唯独王老师岿然不动,脸都憋红了,但还像什么都没听见一样。此事过后不久,王老师就当上了学生会主席。他在这方面的天赋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 序言 这本书是十年前写的,大学刚毕业,那时候是真活不明白,现在多少明白点儿了,有时候还犯晕。 本来不是特想出版这本书,现在想的跟十年前想的,完全不一样了。文学的一个作用,就是有助于写作者排毒,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的那点儿苦闷宣泄干净了——没干净之前这本书于我还有意义,该排的都排了,这本书的作用也就没了。尤其是书里的那种情绪和思想,尽管是当时的真实感受,现在却陌生而遥远,像看别人的事儿。 所以出版,两个原因。首先是出版商的热情,其次是我发现,虽然我的苦闷随着年龄增长消失殆尽,但总有一代代人在不停地成长,长到我当时的年纪,碰到我当时的那些坎儿,有我当时的烦闷和一个青年初入社会的茫然,或者说,青春不是我一个人有,我结束了,别人才刚开始甚至还没。我谢了,日后年年会有一拨拨人含苞待放。 那个时候还没有“草根”这个词,更没有“屌丝”。我那时候就是一草根、一屌丝,每天骑着自行车满大街找未来——招聘会、面试、投稿、取退稿。别看没工作、没作品,内心膨胀。谁也不服,觉得就是自己没出手呢,谁要给我一机会,就能还他一惊喜。不仅那时候,现在也是,向来如此,二十岁出头刚出校园的人,都觉得自己牛逼,早晚有一天要把社会改造得如自己所愿,事实却是自己在现实面前被一天天磨砺,自己一点点改变得浑然不知,以为不过是磨去一点儿棱角而已,其实早就变了质、串了味儿。 甭管初出校门的人多心比天高,但社会多牛逼啊,先不说在学校里学的那些专业知识面对它的时候管不管用,它管你他妈的什么理想不理想,上来就给你一个大嘴巴:衣食住行自己想办法——当然腆着脸跟家里要也是办法之一。即便一切家里给安排好了,怎么让自己和社会融合,这个爹妈帮不上忙,完全得靠自己,且得调节呢,吐故纳新,新陈代谢,自废武功毁三观,直到每天看着社会不难受了为止。 改变自己,是一个挺让人伤心和看不上的事儿——迷失、妥协、投降、同流合污……各种绑架人性的词儿就来了。问题是,如果以前的那个“自我”本来就不对,难道还不能改了吗? 人容易自以为是,尤其少不更事时。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回头,不断对身后的那个自己汗颜的过程。认为就自己对,游戏规则得按自己想的来,岁数小,可以认为是不懂事儿,岁数大了再这样,就是不要脸了。 忘了我在哪本书里写过类似的话,“一旦这个世界不合我意,便怒火中烧”。现在想想,太可笑了,世界凭什么就得合我意啊,就像我凭什么就得顺从世界一样。谁也主宰不了谁,谁也甭想驾驭谁。 十年里,我想明白一个问题,就是甭着急表达自己,别还没怎么着呢就担心自己被世界和生活欺负,先给世界一个说话的机会,给生活一个介绍它自己的机会,然后再去面对它们。说不定原本眼里的这俩仇人,能变成爱人。 即便世界和生活真的很混蛋,也不必一副跟、r死磕的劲儿。除了摆姿态,还有更多事情可以去做。尤其是磕给别人看的,说不好听是装逼,说好听了是自己犯傻,你跟那儿费劲巴拉磕着,不一定有人看。当然,我这么说,不是说就没准则和底线了,不是说就可以狼狈为奸了。明白我在说什么的,自然能懂;不明白的,我怎么找补也没用,就此打住。 看着自己离过去的荒唐可笑越来越远,只当给年华老去一个安慰吧。 从成长的角度说,这本书是一个开始,找寻未来可能性的开始。那时候盲目、跌跌撞撞,想找一条正确的、符合自己的路,正因为有这本书的思考,才有后来另一本书《跟谁较劲》时的走出黑暗。当然,仅仅走出黑暗还不够,还得见到光。所以,还差一本发光的书。 这本书的文字,对我而言,是应该被涂改液盖住的文字,盖住后,需要写上新的文字。但书中的这个阶段,是很多比我岁数小的人会遇到的,所以这些文字我就留着吧,让读者去盖,写上自己的文字。而我盖这本书的文字,早晚也会有,要不我在自己那儿也交代不过去。 偶然看到小说中的一段文字,感慨万千: “真想有个机器猫朋友,乘坐他的时空飞毯穿越十年的光阴,看看自己三十岁以后的模样。那时,我如果混好了,兴许已经结婚,更牛逼一点儿的话,孩子都该会骂街了,但如果还是现在这副德行,我肯定还是光棍一条。 无论那时结果好坏,看一眼起码落个心里塌实——再怎么折腾也就这德行了,省得我非摆出一副不服输的劲头,干啥事都玩命(人人都在玩命,我没办法不玩),唯恐落后于人。 在青春和财富面前,我还真有些犹豫,如果能看到自己十年或十五年后的样子,我定会在两者之间迅速做出决断,但现在只能犹豫着,实在是不甘心。 其实答案已经很清楚了,我的犹豫证明了我更偏爱青春,并对未来充满理想,而我的犹豫正是因为我对理想能否实现没有十足把握。” 写这段话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有三十岁的那一天,而这一天.早已经是过去时了。再看这段话,像预言,也像是当年对十年后一切的嘲讽。 孙睿 2013年夏 后记 2003年3月开始写《活不明白》,2004年3月份写完,过去十年了。 为什么写,就因为活不明白。 小说到底会不会有自己的影子?不会没有——特别是作品中人物对世界的看法,跟生活的较劲,这点儿在我身上比较严重。这些成长中对世界的态度,也算是我当时的吧。可能是当年太较劲了,所以才会写出《活不明白》和《跟谁较劲》这样的书,也许十年后不那么执着、那么较劲了,会写本《不用较劲》。 我的写作开始,很简单,有想法了,就付诸笔端,也没把自己往专业作家行业里划——关键是不敢,也不好意思。大学我学的是工科专业,跟写作一点不沾边儿,小时候作文也不好,童年乃至少年时期诸多可笑可爱的理想里,唯独没有作家。结果大学快毕业的时候,鬼使神差地写了《草样年华》,现在回想,这是因为不想找工作和对自己就业没信心的体现,同时也是在离开校园前发泄一下多年积郁的苦闷。 情绪对于写作,是个好东西,因为它真实、有力量。比如《草样年华》里传递的是对所学专业不喜欢而产生的那种无聊情绪,这种情绪也是我在大学时候的真实写照,我就是书中那种状态混过来的。《活不明白》写的是大学毕业后的迷茫和无奈,毕业前,还可以靠对抗大学的那股劲儿撑着自己,一离开学校,没得可对抗了,只好无奈了。这些情绪,都是挺负面的东西,但是对于成长是有帮助的。物极必反,现在我的迷茫和无奈都没了,当年比一般人多,现在没得也比一般人快。 我的写作是现实主义的,以生活中的感受为基础,杜绝抒情,在该抒情的地方甚至调侃。人物都是我们熟悉的人物,我比较重视生活气息,反感形式的东西,所以这些小说具备改编成影视剧的可能——因为文字一旦影视化了,对真实的要求会更高。 一开始是写着玩儿,没想成为日后的职业。后来写着写着,写作成为一种自觉,认为它是挺严肃的一件事儿,只抱着写写玩的态度就不行了。年纪小的时候玩一玩可以,年纪一大,就觉得自己得干点儿靠谱的事儿,落在写作上,就是写出经得住推敲的作品,在这样一种心态下,写作的视点和写出来的东西就跟以前不一样了。写作伴随着我20岁以后的成长,能让我多去想想身边每天司空见惯的这些事儿背后的意义,引导我成长。以后写作只会按照自己的感觉,让我按别人的路子或别人的要求去写,我一是不愿意,二是也不会,打小写命题作文的能力就差。 年轻的时候,急于表达,爱显摆,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聪明、有想法,写作时加入很多主观的东西,动不动就要自己跳出来愤世嫉俗或杞人忧天一下,现在想想特没必要,这样反而破坏了文学的美,显得浮躁。后来不知道究竟是年纪增长,成熟了,还是对写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否定了以前的那种写法,觉得应该去客观表达,一切留给读者评判。比如侯孝贤的电影,就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全局视点,不主动,也不被动,不袒露,也不隐藏,一切都在里面,有心人能看到,会被打动;没心的,错过去就错过去了,即便给他指出来,也不一定被打动。 30岁之后,我发觉自己的文学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开始“正视”生活了。原来轻视和调侃的生活态度有所转变。从第一本书到现在,一路读下来就很容易发现这种变化。成熟跟你知道东西多少有关系,不仅是知识,生活当中的一切都是,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成熟。知道得越多,才能考虑得更全面,才能把事情处理得像那么回事儿。小时候,我去北京动物园,以为自己看到了全世界的动物,这就是不成熟;后来又去了很多地方的动物园,发觉自己永远不可能看到全世界的动物。写作和去动物园一个道理,只是一个是看动物,一个是看世界。 较劲的人认为“文学是一条不归路”,得生活在情绪的折磨中才能写出有力量的作品,哪怕已经从负面情绪中逃离出来,也得制造机会让自己重陷其中,我以前也这么想。现在我认同越这样越写不好。想得开的作家,随时都可以封笔。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情是‘‘不归路”,包括事业、爱情、人生,最终都得殊途同归——结束。佛教说的,无常。 有一度我特别着急拍点儿东西,想赶紧当上导演,我在电影学院的导师田壮壮就跟我说:“电影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还是不能丢了生活。”这话是他在快六十岁的时候说的,我的理解虽然还没完成到这个份上,但也觉得就是他说的这么回事儿。 其实,生活没什么活不明白的,也没什么可较劲的。都是庸人自扰之。 (口述整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