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阿拉善文化遗产/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永志//吉平//张文平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永志、吉平、张文平编著的《阿拉善文化遗产》一书,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编纂的丛书之一。全书依照时代序列,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汉代、西夏到元、明清时期、近现代等七个部分,每个部分之下,大致依照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四个不可移动文物分类的顺序,通过简练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介绍不可移动文物点。

内容推荐

陈永志、吉平、张文平编著的《阿拉善文化遗产》综述介绍的内容主要是阿拉善盟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及以往文物考古工作概况等。附录主要是对阿拉善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拉善盟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一个较为全面的分解统计。

目录

前言

内蒙古文化遗产概论

阿拉善盟文化遗产综述

文化遗产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汉代

 西夏和元代

 明清时期

 近现代

附录

 表一 阿拉善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表二 阿拉善盟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表三 阿拉善盟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后记

试读章节

二 阿拉善盟地区历史简述

阿拉善高原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距今1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在雅布赖山脉特格几格、布布井、额勒森呼特勒、陶兰高勒等地的山洞中都发现了原始的手形岩画。岩画均为褐红色颜料渲染而成的阴形手印。其作画环境、颜料、方法等诸多方面与西方旧石器时代的西班牙卡斯提里奥洞窟岩画、法国加加斯洞窟岩画是非常相近的。这说明二者大体上属于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艺术作品。

到了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距今8000~5000年之间的气候环境最适宜期,农耕文明一度向北扩展,其陶器制造技术的影响远波阿拉善高原。在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和腹心地带,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大大小小的海子。距这些海子不远的沙地上,被风吹过的地表往往暴露出丰富的遗物,石核、石叶、石片、磨盘、磨棒、陶片等随处可见,其中不乏新石器时代遗物。据阿拉善右旗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在巴丹吉林沙漠区域,这类遗存发现近50处之多。在贺兰山西麓的头道沙子遗址发现了仰韶时期的尖底瓶、浅腹钵残片和彩陶片。在阿拉善左旗鹿圈山遗址也采集到客省庄文化的绳纹陶鬲。

阿拉善高原南部的河西走廊,水源充足,绿洲农业发达。它所孕育的四坝文化曾经繁盛一时。河西走廊的北界山势断续,中间有许多宽广的缺口。进入青铜时代,原来生活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四坝文化居民有的顺额济纳河北徙,有的穿越河西走廊北界的山口,来到阿拉善高原,在那里留下了他们生活的足迹。额济纳旗北部的巴彦陶来遗址就是一处内涵较为单纯的四坝文化遗址。另外,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达布苏图和哈布塔盖两处湖泊附近均发现了典型的四坝文化遗物,如锯齿状口沿的灰陶罐、双耳红陶罐、双耳灰陶罐、四系彩陶罐等。与之大体同时,齐家文化的居民也来到了阿拉善高原东部的贺兰山西麓,据报道1958年曾在巴彦浩特以南的鹿圈山遗址发现了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双大耳罐。另外,阿拉善右旗文物管理部门曾经先后在巴丹吉林沙漠采征集到近乎完整的2件沙井文化陶鬲,这说明,属于青铜时代晚期的沙井文化,其影响也到了阿拉善高原地区。

秦末汉初,匈奴势力日渐强大,占据了阿拉善高原。从此,这里由右贤王等右方王将统领。由于匈奴人不断南下侵扰,汉初北地、云中、雁门、代郡、上郡等北部边郡累受其害。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起,西汉政府调整了对匈奴的斗争策略,连续主动出兵攻打匈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将军去病、公孙敖出北地二千余里,过居延,斩首虏三万余级”(见《汉书·武帝本纪》)。在西汉王朝强大军事进攻的压力下,匈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西汉政府置五属国以处之。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阿拉善高原广大地区始纳入西汉王朝管辖。根据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今阿拉善盟广大地区在汉代均隶属于凉州刺史部,其中阿拉善左旗大部分地区和阿拉善右旗东南部部分地区属武威郡管辖,额济纳旗大部分地区和阿拉善右旗西南部部分地区属张掖郡管辖。事实上,根据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的初步调查成果来看,西汉时期在阿拉善高原地区所辖领土范围应当更大,因为在阿拉善左旗中部的哈鲁乃山沿线、阿拉善右旗北部的笋布日乌拉山沿线以及中部的雅布赖山沿线都发现有排列整齐的汉代烽燧、城障、天田、当路塞等军事防御设施。王莽统治时期和东汉年间,由于西北防线的不断南移,除局部地区仍归北地郡管辖外,实际上中原王朝已经放弃了对阿拉善高原大部分地区的统治,使这里一度成为鲜卑、羌等北方民族的游牧地。但是,额济纳河流域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一直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居延为居成,属辅成郡(即酒泉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窦融为张掖属国都尉,管辖居延等地。汉献帝建安年问,在此设置西海郡,统领居延一县。

北周武帝保定年间(561~565年),在居延设置同城戌,治所在今额济纳旗大同城(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编号为“K789障”)。静帝大定元年(581年),隋国公杨坚篡权,建立隋朝。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同城镇直接由西凉州统领。唐代,转属于甘州管辖。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安北都护府迁至同城,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从同城迁出。大约此后,成立同城守捉。玄宗天宝二载(743年),升级为宁寇军。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沙陀突厥(原为西突厥属部)被吐蕃降服,不久摆脱吐蕃,自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投奔唐王朝,进入贺兰山区和鄂尔多斯高原。

北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吴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建立了西夏政权。西夏在全国设十二监军司,其中额济纳旗黑城东北隅小城为西夏黑水镇燕军司驻地。白马强镇军司的驻地,根据前人考证当在阿拉善左旗吉兰泰盐池附近。

西夏宝义元年(1226年),黑水镇燕军司陷落。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在额济纳河流域设置亦集乃路总管府,隶属于甘肃行省。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元朝先后两次征发新附军士共600A,在亦集乃路垦植屯田。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将军冯胜攻至亦集乃路(额济纳河流域),元军守将F颜帖木尔投降,亦集乃归附明朝,划为张掖、酒泉边外地。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明王朝始置宁夏卫,控制今阿拉善左旗部分地区。而这一时期阿拉善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为蒙古瓦剌等部的游牧地。

清初,蒙古鄂尔多斯部额琳沁、固鲁岱青等游牧于阿拉善。顺治六年(1649年),因大札木苏发动叛乱,额琳沁与同族六人率部从额济纳河流域和阿拉善地区移牧于今河套地区。康熙初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沙皇俄国的扶持下不断进攻漠南蒙古各部。康熙十五年(1676年),蒙古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为噶尔丹所败,所遗部众归属顾实汗之孙和罗理。为躲避噶尔丹的进攻,和罗理率部众迁徙到额济纳河流域游牧。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和罗理奏请归顺,康熙皇帝赐牧阿拉善地区。自此,和罗理属部始定牧阿拉善,成为阿拉善和硕特蒙古。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王朝将和罗理部按四十九旗之例,编置佐领,册封和罗理为多罗贝勒,授札萨克印,正式设置阿拉善和硕特旗(辖境包括今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全部、磴口县和乌海市乌达区,简称阿拉善旗),上不设盟。自此至1949年9月23日阿拉善旗和平解放,阿拉善旗共传九代十王。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游牧于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汗之侄阿喇布珠尔率500余部众赴西藏礼佛。因归路被准噶尔部阻挡,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阿喇布珠尔率众内附,被清政府册封为固山贝子,赐牧于今甘肃省敦煌市一带。为躲避准噶尔部的不断袭扰,在清政府允许的情况下,阿喇布珠尔之子丹忠率部迁徙到额济纳河流域定牧。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在此设置额济纳土尔扈特特别旗,直隶清廷理藩院管辖。自1704年始封阿喇布珠尔为固山贝子,至1949年9月27日额济纳土尔扈特特别旗和平解放,额济纳旗旧土尔扈特部共传十代十二王。

1911年,清朝灭亡。次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1913年阿拉善亲王塔旺布鲁克札勒、额济纳札萨克旗郡王达西先后承认中华民国政府的领导。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宁夏行省,阿拉善和硕特旗、额济纳土尔扈特特别旗划归宁夏省管辖。1949年9月,阿拉善和硕特旗、额济纳土尔扈特特别旗和平解放。阿拉善旗由宁夏省管辖,额济纳旗初由甘肃省酒泉专署代管,1951年2月,复归宁夏省直辖。1950年10月,定远营更名“巴彦浩特”。1954年4月,宁夏省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驻地巴彦浩特,由阿拉善旗和磴口县两个行政区组成。同年9月,宁夏省建制撤销,合并于甘肃省,刚成立不久的宁夏省蒙古自治区转隶于甘肃省,改称甘肃省蒙古自治区,后又改称甘肃省巴彦浩特蒙族自治州。额济纳旗也划归甘肃省管辖。1956年4月,国务院决定,甘肃省巴彦浩特蒙族自治州改为巴彦淖尔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驻地巴彦浩特。同年6月,额济纳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1961年,撤销阿拉善旗,成立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1969年,中共中央决定,将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管辖。1979年5月,中共中央恢复内蒙古自治区原行政区划,上述三旗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善盟,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P21-23

序言

美丽富饶的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的北部边疆,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特定的地理位置、区域特点与生态环境,形成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造就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纂的这套《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将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的物质文化遗产以盟市为单位编列成书,系统地向社会展示,显示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遗产的突出优势,这在当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草原地区人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这是草原文化的滥觞时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发现的大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石器制造场与其他的人类遗迹,将内蒙古地区人类的历史提升到了50万年。另外,在内蒙古其他地区还发现了距今5万年至1万年的“河套人”以及“扎赉诺尔人”,由此证明了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也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是草原文化形成的重要阶段,以赤峰红山命名的红山文化,是这一时期草原文化的核心。在内蒙古地区相继发现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庙子沟文化、小河沿文化、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一系列草原考古学文化,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呈现出“多源辐辏”、“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秦汉、魏晋之际是草原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位于阿拉善盟的居延遗址群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汉代边疆城市遗址,以出土“居延汉简”著称于世。呼和浩特地区和林格尔的盛乐古城遗址是内蒙古中南部最大的都城遗址。呼伦贝尔市鄂伦舂自治旗的嘎仙洞遗址,发现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的石刻祝文,证明了此处是鲜卑贵族的“先祖石室”、拓跋鲜卑的发祥地。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合、升华的实物见证。辽金元时期草原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与昌盛。内蒙古东部的赤峰、通辽历史上是辽王朝的京畿地区,契丹人的政治中心所在。在这一地区分布有辽上京、辽中京两大都城,还分布有辽祖陵、辽怀陵、辽庆陵三大皇族陵寝,以及轰动世界、闻名遐迩的辽陈国公主墓、吐尔基山辽墓。元代的内蒙古地区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主阵地,“草原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起点。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最大的元代都城遗址,御天门、大安阁、穆清阁等重要建筑遗迹,真实地再现了元代皇城的宏伟规模,极大地彰显了元上都遗址的突出价值,是内蒙古自治区极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乌兰察布市的集宁路古城遗址,考古发现了一处完整的市肆遗迹及多处器物窖藏,出土了釉里红玉壶舂瓶、青花梨形壶、卵白釉“枢府”铭盘、青釉龟形砚滴、青釉荷叶盖罐等大量完整瓷器,以及其他珍贵瓷器标本上万件,堪称中国的“庞贝城”。另外,内蒙古自治区也是我国古代岩画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以阴山岩画、曼德拉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最为典型,岩画总量多达十万余幅,时代纵跨上万年,这是内蒙古草原地区现存最为壮观的古代艺术画廊。此外,内蒙古自治区还拥有当今世界上保存最长、辐射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特殊文化线路——长城。全区共查明有战国燕、战国赵、战国秦、秦代、西汉、东汉、北魏、隋代、北宋、金代、西夏、明代修筑的长城墙体7570公里,有与长城相关的马面、敌台、烽燧、障城、关堡等各类遗存近万处,其附属遗址的数量、跨越的时代及墙体长度,都位居全国第一。这些林林总总的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内蒙古自治区珍贵的文化资源,是草原文明的重要实物载体,也是草原文化薪火相传的实物例证。

《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以草原地区古代民族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为具体研究对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进行“时”、“空”、“人”三维的全方位考察研究,以期对草原民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制度体系进行客观定位,进而揭示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人类起源问题是当今世界十大科学课题之一,草原人类从何而来?草原文明从哪发端?这也是困扰当今学术界的重大问题。内蒙古草原地带大窑遗址、萨拉乌苏遗址、金斯太洞穴遗址、扎赉诺尔遗址等一系列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同样也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学术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也是世界学术界倍加关注的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广泛分布在蒙古草原地带的一些古代遗址与墓葬逐渐地被揭露与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精品大量破土面世。特别是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草原深处,内蒙古同样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三位一体,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三大主流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建构,草原文化功不可没。

草原文化之所以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还在于她的开放性、包容性与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端,蒙古高原的南部,作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草原丝绸之路”,这里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长廊,也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和碰撞的特殊地带。特殊的区域位置与人文环境,创造了种类繁多、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城市文化遗产。在内蒙古自治区分布有北魏的盛乐都,辽代的上京城,元代的上都、黑城古城等中外闻名的城市遗址,围绕着这些大遗址,群星点点地分布着各类古代文化遗存,构成了草原丝绸之路商品交换的大通道,东西文化传播的主干线。所以,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这些林林总总的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草原文化的庞大内涵,是草原文明最为直接而又形象的体现。文化是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和、升华的结果,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构筑的一个重要板块,深化草原文化研究,考察草原文化的发展演进轨迹,探索草原文化与华夏文化碰撞、融合的历史进程,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永不褪色的名片、永不贬值的“硬通货”。同时要求我们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对我们文化工作者的一个总体要求,也是我们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一个总方针。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蓬勃发展,草原文化研究欣欣向荣,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学术研究成果斐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国民凝聚力与向心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展示草原文化遗产的点睛之作,《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以研究内蒙古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旨在进一步弘扬草原文化,传承草原文明,这是这套丛书付梓的重要意义。

是为序。

后记

《阿拉善文化遗产》一书,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编纂的《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之一。全书依照时代序列,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汉代、西夏和元代、明清时期、近现代等七个部分,每个部分之下,大致依照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四个不可移动文物分类的顺序,依次介绍每个不可移动文物点。本书介绍阿拉善盟境内不可移动文物点共有95处,主要包括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部分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定级的重要文物点。对这些文物点的介绍,包括了文物的基本状况、前人工作与研究概况等内容,并配有文物平面图、文物本体照片以及出土文物照片等。

本书综述介绍的内容主要是阿拉善盟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及以往文物考古工作概况等。附录主要是对阿拉善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拉善盟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一个较为全面的分解统计。

本书收录的古遗址、古墓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三类文物点的撰稿和配图工作以及综述和附录两部分由胡春柏完成,古建筑和石窟寺及石刻等两类文物点的撰稿和配图工作主要由孙斯琴格日勒完成。此外,参与编纂的人员还有张文平、张文惠、张新香、巴戈那、张震洲、范荣南、傅兴业、范永龙、李小伟、杨建林。其中张震洲、范荣南、傅兴业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在此谨致谢忱。本书的统稿由胡春柏负责,陈永志对全稿进行了审定。本书的资料来源,包括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历年来的调查与发掘成果、其他文物单位的调查与发掘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的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资料、全国长城资源调查资料、相关专家学者的考古研究成果等。

本书承蒙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乌兰部长撰写了序言,在此表示由衷的敬意与诚挚的感谢!

本书成书较为仓促,错讹与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