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以)阿里·沙维特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阿里·沙维特编写的这本《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是一个本土的以色列人对自己国家更广泛意义的探索。这既是一部以色列的建国史,也是犹太民族的复国血泪史。

本书审视着以色列状况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它问出艰难而又重要的三个问题:为什么以色列会走到这一步?以色列是如何到了这般境地?以色列是否能继续生存下去?本书通过追忆历史上一系列决定性的事件,进一步揭示以色列的现今。最终,本书为这个生活在悬崖边又充满活力的弹丸小国,绘就了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彩而深邃的肖像画。

内容推荐

作者阿里·沙维特在《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里以亲身经历和家族故事为基础,通过深度访谈、历史文献、私人日志、信件等,讲述了历史关键点上一个个触动人心的真实故事,并以此展现出以色列进程中的全景大历史。

本书从作者的曾祖父写起,这位犹太复国主义者是一位英国绅士,1987年却果断横跨地中海走向圣地,他已预感到这即将是本民族的未来之路;20世纪20年代一个怀理想主义的年轻农夫,自他的阿拉伯邻居处购入了土地种植雅法蜜桔,用汗水在不毛之地培育出富足繁荣;二战时期德军将至,具有先知使命感的古特曼,率领青年人攀登历史废墟马萨达,激励他们心中强大的犹太复国主义精神;1948年在吕大驱逐的悲剧性的一幕中,全城老小在泪水中背井离乡、渐行渐远;“二战”后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们,在应许之地辛勤地建设这个新兴国家,并努力将孩子们培养成真正的国家栋梁;60年代纵横捭阖的以色列政治家们,在艰难时局中,秘密推动了以色列的核工程;1973年赎罪日战争的惨痛,令举国反思以色列的未来何在;进入21世纪,那些引领世界互联网潮流的以色列新兴企业,以及在特拉维夫新兴俱乐部里纵夜狂欢的青年男女……

今天,以色列人是赢得了最终胜利?还是深陷巨大危机,精神力衰退?他们能否重振活力,救赎自我,挽救深爱的应许之地?在百年来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悲喜剧中,本书为这个生存在流沙之地又充满生机的弹丸之国,写就了一部当之无愧的以色列史诗。

目录

引言 疑问

第一章 初见,1987

第二章 步入深谷,1921

第三章 柑橘园,1936

第四章 马萨达,1942

第五章 吕大城,1948

第六章 供给房,1957

第七章 核工程,1967

第八章 定居点,1975

第九章 加沙海滩,1991

第十章 和平,1993

第十一章 控诉,1999

第十二章 性,毒品及以色列的现状,2000

第十三章 上加利利,2003

第十四章 现实的冲击,2006

第十五章 占领罗斯柴尔德,2011

第十六章 生存挑战,2013

第十七章 在海边

致谢

资料来源

照片来源

试读章节

1897年4月15日的夜晚,一艘小小的火轮悠悠划过湛蓝的地中海,从埃及的塞得港(Portsaid)抵达雅法城(Jaffa)。船上共有30名乘客,其中,有一队来自伦敦,途经巴黎、马赛、亚历山大港等地的21名犹太复国主义朝圣者。这群朝圣者的领头人就是我的曾祖父—可敬的赫伯特·本特威奇(Herbert Bentwich)先生。

本特威奇是一名不同寻常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十九世纪末那个年代,大多数犹太复国主义者都来自东欧,而我的曾祖父却是一位英国公民;大多数复国主义者生活贫苦,而他则是一位家境殷实的绅士;大多数复国主义者投身运动是基于世俗的考量,而他却怀揣一腔虔诚的信仰。对于那个时期的大部分犹太复国主义者来说,复国运动是他们的唯一出路,而我的曾祖父踏上这条道路,却是自觉自愿。早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赫伯特·本特威奇就已立志,要让犹太同胞再次安居于祖先的应许之地——犹地亚(Judea)。

这次朝圣之行同样不同寻常。它是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犹太人首次踏上以色列土地的开荒之旅。锡安政治运动(Zionism)的发起者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 Herzl)非常重视这21名朝圣者。赫茨尔希望他们可以在夏末的巴塞尔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大会举行之前提交一份关于以色列的综合报告,他对于巴勒斯坦土地上的定居者以及对其殖民的前景非常感兴趣。但我的曾祖父某种程度上并没有这样的勃勃雄心。他心目中的锡安主义比赫茨尔更为远大,甚至,是罗曼蒂克式的。没错,他痴迷于赫茨尔《犹太国》(der Judenstaat)英文版预言性的美妙描述,亲自邀请赫茨尔光临他名声显赫的伦敦俱乐部,并为赫茨尔富有远见的领袖魅力所折服。就像赫茨尔一样,他坚信,犹太人应当重返巴勒斯坦。但是,当那艘名为““奥克苏斯””(oxus)的平底小火轮如刀一般割开漆黑的地中海时,本特威奇仍然是无可指责的。因为,我的曾祖父从来不曾有通过侵略一个国家来建立犹太国的意愿,他的愿望只是去敬拜上帝耶和华。

恕我要在甲板上多停留一会儿。我需要弄明白”奥克苏斯”号为何越洋而来,我的祖辈到底是谁,他为什么来到这里。

在即将跨入20世纪时,全世界大约有1100万犹太人。其中,约有700万在东欧,200万在中欧及西欧诸地,150万定居北美,亚洲、北非和中东的犹太人加起来还不到100万。

只有身居北美和西欧的犹太人才获得了解放,享有自由。在俄国,他们受到迫害,在波兰,他们遭到歧视和排挤,在穆斯林国家,他们作为“被保护者”过着二等公民的生活。即使是在美国、法国和英国,所谓的“自由解放”也仅限于法理上的名义,反犹主义正甚嚣尘上。1897年的基督教国家,内部也并不平静,很多国家无法平等、尊重地对待犹太人,保障他们自由的人权。

而在欧洲东部地区,犹太人的处境已然恶化。一种新的、基于种族歧视的反犹主义正在取代古老的、以宗教为基础的反犹主义。大屠杀降临了,俄国、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和波兰的犹太城镇遭到血腥清洗。大多数生活在“犹太村”里的犹太人意识到“犹太村”前路断绝。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举家迁往埃利斯岛(Ellis Island)。犹太民族的离散再次演变成洪水般的大规模迁徙。

然而,未来很快就告诉他们,灾难会来得更加惨烈。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三分之一的犹太人死于屠杀,三分之二的东欧犹太人惨遭屠戮。犹太民族史上最惨痛的浩劫即将来临。因此,当“奥克苏斯”号抵达圣地的港湾,犹太人对巴勒斯坦的需求几乎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他们不在这里泊岸,他们将无路可走。那条逐渐显露的海岸线,也许是他们唯一的救赎。

当然,还有第二个需求。在1897年之前的千年里,正是得益于伟大的上帝和伟大的犹太人聚居区,犹太民族才得以绵延生息。与上帝的亲密接触以及与周围非犹太世界的隔绝,维护了犹太人的身份与文化。犹太人没有领地,没有国家,他们也没有所谓的自由原则和国家主权原则;是宗教信仰、宗教仪式、强大的宗教故事以及周遭外邦人砌筑的隔离高墙,使他们相偎成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然而,在1897年之前的100年里,上帝渐行渐远,犹太区的高墙也轰然坍塌。世俗化与解放运动——它们本身的作用倒是有限——日益侵蚀着犹太人的旧有准则。犹太人的民族特性无法维持。即使没有俄国哥萨克人的屠杀和法国反犹分子的迫害,犹太人也面临着民族同化的危机。他们曾在历史大离散中一直维系着非正统犹太教文化的能力,此时正面临严峻考验。

第三,还有革命的需求。要想继续生存下去,犹太人必须将大离散的民族迁徙状态转变为主权国家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说,1897年的犹太复国主义堪称天才之举。其奠基人赫茨尔博士,的确兼备英雄主义和先见之明。总之,19世纪是西欧犹太人的黄金时代,而赫茨尔预见到了未来。事实上,他们并不知道下一个世纪会出现像奥斯威辛和特雷布林卡集中营这样的地方,但是他们在19世纪90年代,以自己的方式和行动预防着20世纪40年代的悲剧。他们意识到,了一个根本问题,犹太民族正濒临灭绝。他们也意识到解决根本问题仰赖于根本的解决方式:犹太民族的自我变革。而这种变革只能发生在巴勒斯坦—犹太人古老的家乡。

P3-5

序言

疑问

从我记事之始,我就知晓了恐惧,那种真切的恐惧。我生长于以色列。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以色列,是一块富有活力的希望之地。然而,我总觉得,在那时的家乡,在富人们豪华的宅邸和漂亮的草坪之上,似有暗波汹涌。我恐惧着,总有一天,这汹涌的暗涛会吞噬掉我们所有人,就像神话中的大海啸一样,摧毁海岸,将以色列一扫而空。也许,以色列会成为另一个亚特兰蒂斯,迷失在海洋的最深处。

1967年6月的一个早晨,我那时9岁,跑到父亲跟前——他当时正在盥洗室剃胡子——询问他那些阿拉伯人会不会赢?阿拉伯人会占领以色列吗?他们真的会把我们一个个全都扔进海里?而就在几天后,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1973年10月,灾难哭号着揭开序幕。在静谧的赎罪日下午,我感冒卧床;与此同时,F-4战斗机轰鸣着撕裂天空。他们从我家屋顶500英尺高的上空飞过,前往苏伊士运河拦截突袭以色列的埃及军队。很多飞机再也没有回来。当西奈沙漠及戈兰高地防线崩溃的消息传来,16岁的我目瞪口呆。在那十天里,我陷入极大的惶恐之中。看起来,我最初的忧虑变成现实——以色列的危亡就在旦夕之间,第三圣殿的石墙摇摇欲坠。

1991年1月,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伊拉克向特拉维夫市发射了“飞毛腿”导弹,又有传言,我们可能会遭到化学武器袭击。于是,一连几周,以色列人无论去哪儿都随身携带自己的防毒面具包;偶尔有防空警报拉响,我们便立马戴上面具躲进防空洞里。虽然传闻中的化学袭击并没有发生,但是,每天重复着这种荒诞的、离奇的仪式,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惧如疽附骨。我曾那样细致地聆听空袭警报,数算它的每一个音阶,也曾那样惶然地望向我深爱的人们,望向从德制面具中透出的、一双双惊恐万状的眼眸。

2002年3月,一系列的恐怖袭击震撼着以色列。来自巴勒斯坦的自杀式爆炸袭击者攻击着公共巴士、夜总会、大商场,数以百计的以色列平民因此丧生。一天晚上,我正在撰写有关耶路撒冷的文章,突然,传来一声近在咫尺的、巨大的爆炸声,就在附近的酒吧!我一把抓过速记簿跑上街道。然后,我看到三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坐在酒吧里——他们已经死去,面前的啤酒杯还是半满;我看到一个娇小的女子躺在拐角,年轻的脸庞泛着死灰,失去了生命迹象;我看到更多受伤的人在尖叫,耳边是他们无助的哭号。就在这灯光灿烂的夜晚,在被炸得粉碎的街边酒吧,我环顾四周,看到自己身处人间炼狱。作为一个专栏撰稿人,我经常被问到这些问题——以色列的未来在哪里?这令人发疯的现状,我们还要忍受多久?会不会有那么一天,以色列人享有盛誉的生命力,会屈服于企图灭亡我们的暴力?

1967年的“六日战争”,我们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胜利驱散了我们的战前恐惧。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复苏,医治着1973年赎罪日战争的深深伤痕;90年代的和平进程修复着1991年的海湾创伤;新世纪的繁荣掩盖了2002年的恐怖。恰恰因为一直以来的前途未卜,以色列人无比坚信着自己,坚信以色列的民族与国家,坚信着未来。然而,这些年来,笼罩在我心头的那层淡淡的恐惧始终未曾远离。谈论,或者显示这种惧怕成了一种禁忌,但是,它确实在那里,无论我身往何处,它如影随形。我们的城市就像建在流沙之上,我们的住宅从来不曾坚固。尽管,我们的国家逐渐变得强大、富庶,我依然忧虑地感到——它脆弱无比。我意识到,我们显露多少力量,就会面临多大威胁。是的,我们的生活仍然是充实而富足的,我们奋发图强并享受快乐。以色列建立的安全感来自它在物理、经济、军事方面取得的成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及活力。然而,我总是恐惧着,有一天这样的生活会倏然冻结——就如火山灰下的庞贝城一样。以色列,我挚爱的家乡,一旦数量庞大、装备精良的阿拉伯或伊斯兰军团突破它的防御,我的以色列将不复存在,湮没于史海。

从我记事之始,我就知晓了占领。就在9岁的我问父亲阿拉伯人会不会打败以色列的一周之后,以色列就攻占了阿拉伯人口稠密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一个月后,我与哥哥跟随父母踏上第一次家庭迁徙之旅——我们将前往新占领区的拉马拉、伯利恒和希伯伦。我们所到之处,尽是燃烧着的约旦吉普、卡车、军用战车,投降的白旗在房屋上空飘荡,街道上以色列的坦克碾过豪华的奔驰车以及车里烧焦的尸体。那些与我同龄。或比我还小的巴勒斯坦孩童,清澈的眼睛里笼罩着无尽的恐惧,他们的父母则是一脸悲痛屈辱的表情。不过短短几周,强大的阿拉伯人变成了受害者,而险遭灭国的以色列人成了征服者。以色列,这个犹太国家胜利了,它骄傲而又得意地陷入狂欢,深深陶醉于自己强大的力量之中。

当我还年少时,我觉得一切并不坏。大家普遍认为,所谓的军事占领还算仁慈。现代化的以色列为巴勒斯坦占领区带来了进步和繁荣,我们落后的邻居开始享有电力、自来水及医疗服务——这是他们之前从未有过的。他们必须承认,自己的生活从未这样好过,并且感恩我们赐予他们的一切。当迎来真正的和平时,我们会归还大部分占领的土地。就目前而言,在以色列的国土上,一切都很好——全国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和平共处,享受平静和富足。

直到我成为一名士兵,我才意识到,我错了。加入以色列国防军精锐伞兵部队6个月之后,我被派往占领区的市镇。10年前,我曾在那些地方度过了童年时光,而现在,我被分配做一些不怎么光彩的苦活儿:驻守检查站,以及软禁、暴力驱散游行示威的人群。最打击我的,就是闯入民宅,把年轻男人从温暖的被窝里拽出来,进行毫无人道的午夜审讯。我不禁自问:这算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保卫祖国的方式是欺凌平民、剥夺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为什么我的祖国以色列要占领和压迫另一个民族?

所以,我成了反战运动的一分子。从一名年轻的激进分子到一个专栏作家,我用激情对抗着暴力征服。20世纪80年代,我反对在巴勒斯坦占领区建立犹太人定居点,90年代。我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的巴勒斯坦建国运动,21世纪初,我支持以色列单方面从加沙地带撤军。但是,几乎我参与的所有反战运动最后都失败了。现在,距我们第一次家庭迁徙已有将近半个世纪,西岸地区依旧被占领着。更糟糕的是,“占领”已经成为这个犹太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个以色列人,它同样也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我反对军事占领,却仍然要为此负责,因为,我不能否认或者逃避这个事实:我的国家以色列,已经成为一个侵略他国的国家。

直到几年前,我才突然领悟,我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恐惧与我对国家占领政策的道德义愤密切相关。一方面,以色列是唯一一个实施占领政策的西方国家;另一方面,以色列又是唯一一个切实受到威胁的西方国家。占领和威胁的双重作用使以色列那样独特,以至于成为这个国家的两大支柱。

很多观察员和评论家否认这种二元性,左派关注占领而忽略威胁,而右派恰恰相反。但是,事实真相是,如果不把这两个要素纳入同一个世界观体系下考察,就不能真正理解以色列,或者理解巴以冲突。任何不注重紧密联系二要素的思潮及观点,势必流于缺陷和无用。只有第三种途径——将占领和威胁内在化,才是切合实际并符合道德规范的,才能帮助以色列步入正轨。

1957年,我出生于雷霍沃特市的大学城。我的父亲是一位科学家,母亲是一名艺术家,我的祖先们不乏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发起者。像大多数以色列人一样,我在18岁应征入伍,成为一名伞兵。服役期满后,我进入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修习哲学,就是在那儿,我投身和平运动,以及后来的人权运动。自1995年开始,我为以色列自由派的主要媒体之一《国土报》撰写文章。尽管我总是站在支持和平、支持“二国方案”的立场,但是,我逐渐意识到和平运动的缺陷和偏见。我对“占领”和“威胁”的理解使我的声音不同于那些主流媒体的观点。在我的专栏里,我同时挑战着左翼势力与右翼势力。我已经认识到,在中东问题上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正如没有解决巴以冲突的捷径一样,以色列的情况是极其错综复杂的,甚至可以说是悲哀的。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以色列的表现可圈可点——她有效遏制了恐怖主义活动。高速发展尖端科技,令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欣欣向荣。她的经济强势如猛虎,向全世界展示着一个生机勃勃、富于创新的强国形象,并享受着这一切。然而,在这非凡成功的光环之下,一种焦虑正在默默地酝酿、发酵。以色列人开始大声地提出质疑——这些问题也是我这一生中不停扪心自问的问题。这不再是简单的左翼与右翼的区分,或者世俗与宗教的对抗。我们正在触及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很多以色列人为新以色列的复兴感到不安,他们怀疑自己是否还属于一个犹太国家,甚至怀疑以色列的前途。于是,有人申办了外国护照,有人送子女出国留学,社会精英们也开始留意除以色列之外的其他选择。尽管,大多数以色列人仍然热爱他们的国家、赞美她的福祉,但是,很多人已经失去了对以色列未来的坚定信念。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到来之际,贪婪的以色列已被五大隐忧的重重阴影所笼罩:巴以冲突在可预见的未来并不能止息;以色列的区域霸权战略正在经受挑战;犹太国家的合法性遭到削弱;深度变革的以色列社会越发两极分化,自由民族的根基摇摇欲坠;调控不力的以色列政府不足以妥善应对诸如军事占领、社会分化之类的严峻挑战。五大隐忧之中,每一个都意味着重大威胁,而它们的合力更引人注目。以色列的战略优势濒临消失,以色列的合法性日渐凋零,以色列的民主旗帜逐渐破裂,以色列的社会矛盾使民众渐行渐远。如果现在不能实现和平,以色列该如何承受又一个长达整整一代的世纪之战?尽管,以色列仍然保持着创新、魅力与活力,她却已经成了一个深陷质疑的国家。焦虑徘徊在这片土地之上,宛如处在一座不祥火山的巨大阴影的笼罩之下。

这就是我展开这段历史旅程的原因。这就是以色列建国65年之后,所面对的核心问题,也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发起116年之后,所面临的核心矛盾。如今的挑战。远远超出当时的军事占领,也比单一的和平议题要深入得多。我们每一个人都将直面以色列问题的三重性:为什么是以色列、以色列意味着什么、以色列将何去何从。

辩论回答不了以色列问题,以色列是如此复杂,它不会屈从于某一种论证或者抗辩;而回答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追述以色列的历史。于是,我开始撰写本书。以我自己的视角,用我的独特方式,将我们所有人的存在阐释为一个共同体。这本书讲述一个以色列人的个人旅程,他因经历席卷家乡的、戏剧性的历史进程而陷入深深迷惘。跨越时间和空间,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以色列人对国家更广泛意义的探索。通过家族历史、个人历史,以及深度访谈,我试图描述以色列的大历史,解决更深层次的以色列问题。一个世纪以来,我的国家发生了什么,让我们处于现在的境地?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我们做错了什么?我们将走向何方?我深深的焦虑是否有根据?我们的犹太国家是否真正处于险境?以色列人是否陷入了绝望的悲剧?我们是否能复兴和救赎自我,挽救我们深爱的土地?

书评(媒体评论)

必读之书……沙维特为庆祝犹太复国主义者创造的奇迹而欢呼,同时他也饱含深情,笔触批判而现实,不忘道德责任。

——托马斯·L.弗里德曼《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沙维特挖掘了四代人的历史,对他争议家园上的纷争和矛盾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梳理。《我的应许之地》堪称一曲充满感情的挽歌。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最细致入微、最具挑战性的作品之一!针对这个极其争议的主题,沙维特的看法客观公正,这是本书时代真正力量所在。

——《华尔街日报》(The WallStreet Journal)

这是一部当之无愧的以色列史诗——优美的文笔,强有力的渲染,满载对道德复杂性的思考。曾经,阿里·沙维特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职业生涯向以色列人阐释了何为以色列;如今,他又与我辈分享其直击人心、值得信赖的洞察力。这是这么多年来关于该主题的超棒图书。

——富兰克林·罗格斯,《新共和杂志》(The New Republic)

一部文辞优美、富有魅力、道德纯正同时又引人思考的书。在我成人后的大部分时光里,我都在等待有一位以色列人能够探索他国家生存的最深层次奥秘,并分享他的发现。阿里·沙维特完成得如此出色,他的文字既像一个诗人,又如一名哲学家。《我的应许之地》真是一个非凡的成就。

—— 杰弗里·戈德堡,《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毫无疑问,阿里·沙维特的《我的应许之地》是我所读过的有关以色列和犹太复国主义议题的最重要图书之一。《我的应许之地》讲述了这个犹太国以往未被述及的故事,同时捕捉到以色列历史进程和灵魂中胜利的一面及痛苦的一面,令人感动又振奋人心,间或又让人感到心碎和痛苦。

——丹尼尔·戈迪斯,著有《拯救以色列》(Saving Israel)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