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书香世家,却曾嚣张叛逆;入仕触怒权贵,被贬龙场,却能潜心悟道,洞彻世事人心;身为一介书生,却能驰骋沙场,用兵如神;目睹民苦,深感政治黑暗,为了拯救时弊,创立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折服了五百年来无数中外名人……他,就是王阳明。他用它的心学智慧,给现代人注入了最强大的心理能量。
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生活,人们内心疲惫不堪,心灵也越发孤独。其实,要想让我们内心变得充实、强大起来,需要从修心开始。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便是润泽我们心灵的甘泉。白君著的《王阳明心学课》以通俗化的语言帮我们重新找回自我,回归内心的简单、宁静与富足。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其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五百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世代相传,润泽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是万众推崇的心灵导师。白君著的《王阳明心学课》以通俗化的语言,分别从处世、立志、治学等诸多角度,全方位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精髓。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心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失落、不安,对此本书给出了一张神奇的心灵药方。
一天,王阳明的妹夫兼得意门生徐爱问了一个问题:“只在心中探求至善,恐怕不能完全阐明世上万事万物的道理吧?”对此,王阳明回答说:“心就是天理,天理都在心中,世上哪还有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呢?”
心即理,心外无物,这是王阳明所创的心学的核心思想。对“心外无物”这个问题,王阳明和朋友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王阳明和一位朋友游南镇,朋友指着岩中的一棵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可见,在王阳明看来,世界上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上得到答案。正如他在《咏良知》一诗中写的:“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因此,“心”成为一种巨大能量的象征。亦如美国著名作家露易丝·海在书中写的那样:“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友谊、美妙的职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成功。首先我们要相信这种力量的存在,然后释放一些不必要的障碍和生活方式,深入内心去感受这种力量,因为它知道什么对我们是最好的。如果我们愿意把生命交给至高的爱和支持我们的力量,就将拥有成功并充满爱的生命!”
现代的脑科学、心理学及生理学认为,人的潜意识里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但不同程度地被各种消极心态、消极信息所形成的“自我”压抑着,使得这些潜能在平时不能显现。但如果在某种特别的状态,人的心理处于特定的状态下,压抑潜意识的消极因素解除了,内在的无穷潜能便能够被激发出来。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一个运动员的握力经测量仪测出是100磅,他在常态下调动了全身的力量也不能使指针突破100磅。一个高明的催眠师将这个运动员催眠至“丧失自我”的深层意识状态,然后告诉他:“你拥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你的力量之大,连你自己也会吃惊。”当运动员在深层意识里接受这个观念后,再一次测量握力时,他非常轻松地使指针突破了110磅。
在整个过程中,催眠师并没有给他增添什么外界的实际力量,更没有给他服用兴奋剂等违禁药品,只是将他导引进一种“丧失自我”的状态中,让他心灵深处的意识接受一个拥有强大力量的观念,就让他把自身的潜能大幅度地发挥出来了。实际上,那种强大的力量和基本能力,始终存在于他的心性之中。
由此可见,只要人们排除旧的“自我”意识的干扰,就能让真正自我的力量——心的力量显现出来。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个强大的人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现在很多人过于追求外在的人生高度,追求金钱、地位、名利这些身外之物,忘记了自己的心也需要一种高度。许多时候,人们把那些能够帮助自己成功的学问当作让心灵强大的法宝,疯狂地实践它们,却收效甚微。因此,人们时常疑惑:为什么我天天读卡耐基还是将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团糟,为什么我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我日夜学胡雪岩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这些大人物的模仿未得其精髓,只学得其形,未学得其神。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和那些大人物一样的心路历程,光是模仿他们的行为是没有用的,这也进一步论证了“心”的重要性。
P002-004
最后的圣人:王阳明的强大内心与终极能量
他是少年才俊,但仕途受挫,曾经徘徊于佛道之间,最后却终在儒学顿悟。他虽然受到陷害,被贬到偏僻之处,却意志坚定,创办书院,收徒讲学。政治上,他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湖广、江西四省总督。生前封新建伯,身后谥文成公。
军事上,他不费朝廷一兵一饷,平定叛乱,仅用35天就击溃了数万叛军,将兵家权谋上升到了“此心不动即为术”的化境。
思想上,他融合儒、释、道三家之精华,创立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命题为核心的心学,信从者上至宰相,下及走卒,流传之速,蔓延之广,无与伦比。他是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别人博而不精,他却越博越精。少年时代聪明伶俐、青年时代满怀抱负、中年时代坎坷不平、晚年又老当益壮,他的一生凝聚了一个大儒的风范。
他就是王阳明。
世界如此险恶,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强大?现实社会如此浮躁,怎样才能走出心灵的迷茫?命运又如此残酷,将如何获得幸福人的生?王阳明说,幸福其实是一个过程,可很多人却把幸福当成了结果。其实,人人都是带着幸福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它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那么,良知是什么呢?王阳明认为,见到父亲自然知道要孝敬,见到兄长自然知道要敬重,见到孩子落井,自然有恻隐之心,这就是良知。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良知来到这个世界的,哪怕是杀人越货的强盗。
有一次,王阳明平定了一伙强盗,抓来其中的一个头目,没想到这个强盗听说过王阳明的“致良知”的学说,就嘲笑他说:“王大人,你说世人都有良知,我却不这么认为。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像我这样的强盗就根本没有良知!”
王阳明听了并不解释,只是让手下给这个强盗脱了上衣,然后裤子,并要脱掉最后一条裤子。强盗慌了,哀求道:“大人,留条裤子吧!赤身裸体怎么能够
见人啊?”
王阳明笑了:“这不就是你的良知吗?”
正是因为强盗所具有的羞耻心,才使得他特别介意是否赤身裸体地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而这种羞耻心正是他内心的良知。一个有良知的人,必然是个有良心和有足够解决人生难题的智慧的人。
如果你能明辨是非,有足够的勇气,并且懂得心灵的安宁才是幸福的源泉,你就能获得幸福。
乘坐飞机的人能够体验到:飞机上升到一定高度,超越了雷雨交加的云层时,将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往下看去,尽管云层下面电闪雷鸣,下着倾盆大雨,云层之上却无一丝阴云,充满着朗朗阳光。这时的飞机,丝毫不受恶劣的外界环境影响,平稳地飞行着。
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样,在一定的层面下,会有种种乌云遮蔽心性的光明,使我们生活在黑暗的阴霾里。然而,当我们的心灵超越了一定的层面时,同样会发现,其上晴空万里,心灵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自由。当我们带着这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回到现实中来时,智慧和聪明仿佛被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能用独特的眼光来看事物,能发现一些以往不会注意到的细节规律,能承受更大的压力和磨难,从而使自己的决策和行动似乎具有“神来之笔”。
王阳明认为,人之所以会迷失自己的本性,就是因为外界的利益诱惑太多。因为每个人的心中虽然都有一个深藏的宝库,潜力无穷,但由于我们的心灵早已为物欲、私欲、人欲所蒙蔽,致使人们无法挖掘出自身的潜能,并将其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为自我和物欲蒙蔽,不仅不能获得那种本能的智慧,就连基本的观察判断能力也会丧失。而为了获得这种高层次的智慧和能力,需要进行自我思想锻炼,即正心修身。
王阳明劝诫:放松你的心,使你充盈的“天理”立刻就会出现在眼前。因为,真正的生活在于内心,一切斗争皆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所以,王阳明的心学,也可以看作是一堂恢复我们丧失已久的良知修行课。
那么,从现在开始,按王阳明的指点,来好好修行,和你与生俱来的幸福就在眼前,而且会与你永远相伴,不离不弃。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奉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及许多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于海英、张保文、齐艳杰、张艳芬、赵广娜、王艳明、梁素娟、曹博、王杰、王鹏、何瑞欣、周珊、慈艳丽、李文静、刘健、程仕才、李彦岐、李静、宋洁心、黄亚男、李猛、黄克琼、魏清素、李良婷、武敬敏、黄梦溪、张晓静、李娜、李佳、李倩、杨英、徐娜、赵一、王艳、聂小晴、蔡亚兰、淡佳庆、黄薇、黄晓林、李伟军、齐红霞、李惠、欧俊、姜波、史慧莉、闫晗、焦亮、秦凤超、常娟、闫瑞娟、曹徐学、廖春红、杨云鹏等。
阅读是一种享受,写作这样一本书的过程更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之余,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感恩。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同行的帮助,还借鉴了其他人智慧的精华。相信你们劳动的价值不会磨灭,因为它给读者朋友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黄宗羲
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士祯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曾国藩
阳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代伟人,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几及。
——左宗棠
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
——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