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在太平洋诸多岛屿上的抢滩登陆作战,从珍珠港到瓜达康纳尔,格洛斯特角到贝里琉岛,硫磺岛到冲绳,《太平洋之声(二战美军太平洋岛屿登陆作战纪实)》作者亚当·马科斯和马库斯·布拉泽顿将一段段曾亲历最前线的士兵那儿听来的故事汇聚,编出了一份太平洋战争口述史。不带任何粉饰,战场场面震撼而真实,战争历程残酷而悲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太平洋之声(二战美军太平洋岛屿登陆作战纪实)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亚当·马科斯//马库斯·布拉泽顿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在太平洋诸多岛屿上的抢滩登陆作战,从珍珠港到瓜达康纳尔,格洛斯特角到贝里琉岛,硫磺岛到冲绳,《太平洋之声(二战美军太平洋岛屿登陆作战纪实)》作者亚当·马科斯和马库斯·布拉泽顿将一段段曾亲历最前线的士兵那儿听来的故事汇聚,编出了一份太平洋战争口述史。不带任何粉饰,战场场面震撼而真实,战争历程残酷而悲壮。 内容推荐 《太平洋之声》向我们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精彩的太平洋岛屿登陆作战纪实。故事由二战老兵锡德·菲利普斯,R.V.伯金和查克·塔特姆亲述,著名历史学家,美国记者亚当·马科斯,马库斯·布拉泽顿记录。 从珍珠港到瓜达康纳尔,格洛斯特角到贝里琉岛,硫磺岛到冲绳,作者将一段段曾亲历最前线的士兵那儿听来的故事汇集,编出了一份太平洋战争口述史。不带任何粉饰,战场场面震撼而真实,战争历程残酷而悲壮。 《太平洋之声》与老兵们零距离接触,通过老照片向读者揭开那段不忍回忆的过去。 目录 声音背后的面孔 前言 第1章 参战 第2章 眼对眼 第3章 意志的考验 第4章 休养与恢复 第5章 绿色炼狱 第6章 苦难 第7章 地狱窟 第8章 另一个岛屿,另一片战场 第9章 再上战场 第10章 黑色硝烟,白色沙滩 第11章 铁血愤怒的日子 第12章 海湾对面的战争 第13章 登上地狱之山 第14章 归来 第15章 迷之岛 第16章 最后的岛屿 第17章 泥泞之地,死亡之地 第18章 荒原 第19章 最后一搏 第20章 回家 第21章 活着 第22章 最后的话 致谢 注释 试读章节 第1章 参战 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海军在这一天向驻扎在珍珠港及瓦胡岛(Oahu)的美国军队发动了空中偷袭。仅仅那一天,日军就不宣而战地夺去了2 400名美国军人及57名平民的生命。 锡德·菲利普斯 1941年12月7日,当时的我还住在阿拉巴马州(alabama)的莫比尔市(Mobile)。我仍然记得那个星期天的下午,我没什么要紧的事,便顺道去了一趟城里的奥尔布赖特(Albright)药店,因为我有个叫W.O.布朗(W.O.Brown)的朋友在那里卖冷饮。我坐在柜台边与他闲聊,药店里概也就二十来人,忽然一位女士从侧门冲进来喊道:“打开收音机!”布朗有一台私人的小收音机,他听到女士的喊声后立即打开了它,随后店里所有人都听到了广播里悲惨的新闻。播音员并没有太详细地介绍当时的情况,仅告诉我们,我们被攻击了,而且伤亡惨重。显然,有人规定他只能透露这么一点内容。为了掌握更多的情况,我们只好不停地调频,从一个电台到另一个电台,没有一个频道在播放音乐,所有人都在谈论同一个话题:珍珠港。药店里的人全都停下了手中的事情,大家都惊呆了。 店里每个人都显得很疑惑,他们甚至不知道珍珠港究竟在哪。在那个年代,珍珠港并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我的乔·塔克(Joe Tucker)叔叔就住在那,他经常和我妈妈通信,所以作为在场唯一听说过珍珠港的人,我告诉他们,那是在夏威夷。 半小时后,我骑车返回位于蒙特雷镇(Monterrey Place)的家中。这时,街坊们早就奔走相告,全镇人都知道了珍珠港遭袭击的事情。 珍珠港事件之后的第二天我就决定报名参军。布朗和我都想加入海军,我俩琢磨着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所以我们一致认为得在报名者开始变多以前就把事情搞定。我们早上8点到达政府大楼,到了那我俩都傻眼了,海军招募办公室门口的队伍至少得有300码(约270米)长。 我还得赶着去上班,布朗也得赶回学校,所以我们直接走到队伍的最前面探个究竟。当时的我年仅17岁,刚高中毕业,在莫比尔市中心的美国工程办公室找到一份好差事。我的工作是把一些地图搬到两个街区以外的政府大楼,这些地图在那儿会被复制并做成蓝图。这个简单的工作让我每月有90美元的收入,这可比我在海军陆战队里得到的工资高多了(当我刚入伍时,我一个月只能拿到21美元的军饷)。 一个海军陆战队招募官朝我和布朗走了过来,他问:“你们两个小伙子想去干掉那些日本鬼子吗?” “哦,是的,这就是我们来的目的。”我们如实回答道,“但我们想加入海军。” “别啊!”他说,“加入海军可远没你们想的那么舒服,如果你们是私生子,海军长官是不会收你的。再说了,当海军你最多就只能做打扫甲板这样无聊的工作。来海军陆战队吧,只要你们肯加入,我保证你们能和鬼子们面对面较量!” 我们最终答应加入海军陆战队的原因其实是海军陆战队招募办公室门口没人排队,而海军招募办公室门口的队伍实在是太长了!现在回想,我们当时太傻了,我们对海军陆战队几乎一无所知。多年后当我和布朗聊到这个话题,我们都认为海军陆战队招聘员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骗人的,除了那句我们将和鬼子面对面较量。 如果问我们想要参军的最根本原因,我认为是愤怒,我不得不承认,愤怒的因素甚至超过了职责。我们得到的唯一消息是我们的珍珠港被偷袭了,而且还是在事前一丁点警告也没有的情况下。整个国家都处于难以言喻的愤怒中。 吉姆·扬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遇袭后的那天是一个周一的早晨,当时的我20岁,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欢乐峰(Mount Joy,Pennsylvania)的一家鞋厂上班。就在那个早上,我关掉了自己的机器,老板跑过来吼道:“你在干什么?”我回应说:“很抱歉,我要走了,我要去参军!”之后我就听到了他赞美的声音,另外几处的机器也相继被关掉了,我的同事们都在喊着:“我们也要去!” 我搭了一个便车,在当天下午大概一点钟的时候到达了费城的征兵办公室。人行道上已有一条长达几个街区的队伍,大家都是来应征入伍的。我的计划是加入海军。等待了几个小时后,我终于走进了海军招募办公室,但最终我被他们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是我的牙齿上有太多牙洞需要修补。当战争爆发时,入伍是有一定条件的,你必须符合他们所有的条件才能通过。此时的情形迫在眉睫,官方在征兵的环节上当然更不能有半点闪失。 海军招募办公室的对面就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办公室,当我正准备离开时,海军陆战队那边的一个人朝我喊道:“嘿,伙计,情况怎么样啊?”我告诉他我被海军拒绝了。“那为什么不来试试海军陆战队呢?”他说道。我告诉他照这个速度,等排到我的时候办公室的人早下班了。他让我继续和他聊天,顺便和他一起跟着队伍移动,这样就不会有人注意到我,等移到办公室门边的时候我只要突然插队进去就好了。这个小伎俩很奏效,我最终成为了一名海军陆战队队员!海军陆战队的招募官们甚至没有抱怨我的牙齿,他们告诉我可以选择明天出征,或圣诞节后再去部队报到。我选择在家享受节目,这样我就有充足的时间跟妈妈和朋友们说再见了。 妈妈听说我要去当兵的消息,非常难过。她是我生活中的榜样,我曾帮她打理过她和继父共同经营的小店,主要售卖杂货、水果或农产品的小店。我会帮她把水果拿到周边的镇上去卖。我的继父是一名警察,在家里,他对我和我的哥哥菲利普(Phillip)非常暴躁,我们都不喜欢他。想到这里,我为自己能离开这里感到高兴。 P1-3 序言 会见幸存者: 为本书内容提供帮助的英雄们,二战后直到今日都过着十分平静的生活,追忆67年前的那段战争,他们的经历却骇人听闻。这些士兵——曾奋战在太平洋群岛上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是我们国家的财富。 如果在战后十年,或者五年,或者两年之内创作这本书,很可能无法将它编撰得这般完美,因为为这本书做出贡献的老兵们都已步入耄耋之年,就如理查德·格里尔(Richard Greer),我们年纪最大的贡献者,已经95岁高龄。当这些老兵在分享自己的故事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却恍如昨日。 接下来的内容中,这些老兵们会带你回到那段峥嵘岁月。你将能真切地感受到珍珠港(Pearl Harbor)当年遭受袭击时带给他们的冲击。你会和他们一起走进新兵训练营,摒弃自己的修养和礼节,从邻家男孩蜕变为真正的铁血汉子。你会和他们一起作为“海军陆战队”迎接每一场战役,乘风破浪驶向瓜达康纳尔岛,摆好阵势,共同抗击那些久经沙场、邪恶残酷的敌人。但是这次征程并没有就此打住。他们会带你去澳大利亚稍作休整,然后重返战场,去格洛斯特角(Cape Gloucester)的热带雨林,去贝里琉岛的礁脉,去硫磺岛的黑沙滩,去冲绳岛(Okinawa)的泥地。最后,他们会带你回家,就像当年他们回家一样,带着胜利,喜悦,以及失去战友们的悲痛。 现在,他们可能就住在你我居住的小区里,他们可能是某人的爸爸,爷爷或者曾祖父;也许他们是你的邻居,杂货店老板,或者某个在教堂里祈祷的人。尽管如今的身份平凡而卑微,但他们所经历的战争却是如此真实,如此可怕,不敢相信经历过那样种种的人就安静地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行色与普通人无异,他们的人格是那么的谦逊。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太平洋战争的书。让《太平洋之声》脱颖而出的正是它口述历史的风格。在这类书中,作者不会出面,只是向读者呈现老兵们的“声音”。这是一场读者和士兵们之间的对话。想象一下,在一个深夜,你慢步走向厨房,想要喝点什么,此时你忽然发现你的父亲或者爷爷和他的老战友们围坐在餐桌旁,谈论着当年的战争经历。就这样,你听到了一些永生难忘的精彩故事。这就是本书将会带给你的体验。 ★★★ 继汤姆·汉克斯(Tom Hanks)、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和加里·格茨曼(Gary Goetzman)在美国HBO电视台推出了大型连续剧《兄弟连》后,观众们对发生在世界另一端的战争故事产生了极大兴趣。这促使他们在2010年推出了另一部电视连续剧——《血战太平洋》(The Pacific)。 《血战太平洋》让那些尘封已久的名字,那些不为人知的战场,和名扬四海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从冰冷的太平洋中苏醒过来。这支海军陆战队在美国对抗日本的第一场战役中英勇奋战,之后也毅然坚守在整个太平洋战区。美国HBO电视台以三个老兵为原型拍摄了这部连续剧,神机妙算的罗伯特.莱基(Robert Leckie),敏锐细心的尤金·斯莱奇(Eugene Sledge),以及英勇无畏的约翰·巴西洛内(John Basilone)。这三个战斗英雄配得上人们这般的关注。战后,巴西洛内理所应当地被授予了荣誉勋章。莱基和斯莱奇的经历被载入史册,供世人学习瞻仰。他们也出现在了《太平洋之声》中,因为他们三人都已经长辞于世,所以他们不能亲自与我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我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太平洋之声》的强劲之处来自于它的鲜活。我们将注意力转向那些曾与上述三位战争偶像并肩作战且仍然在世的战斗英雄身上。正是这些早已退伍的老兵以及他们各自怀揣的英雄事迹为本书注入了“新的声音”。他们中,一些人默默回到自己的家乡,成为当地人民的英雄;一些人,诸如锡德.菲利普斯(Sid Phillips)、R.V.伯金(R.V.Burgin)和查克·塔特姆(Chuck Tatum)的故事被谱写在书里,放映在大荧幕上,他们早已成为世人熟知的英雄。他们中的许多人是第一次毫无保留地说起当年的往事。读者不须观看《血战太平洋》就能毫无障碍地欣赏到《太平洋之声》的精髓。书中的英雄事迹是独一无二的。 ★★★ 多年以来,我一直和这些有故事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密切合作。我十年前拜访过查克·塔特姆,随后我编辑了他的作品——《红血黑沙》(Red Blood,Black Sand)。同样,我十分荣幸地和锡德·菲利普斯一起完成了他那本轻松愉快的回忆录——《你会后悔的!》(You'll Be Sor-ree!)。事实上,锡德在心里保留了更多故事——黑暗的,暴力的故事,但在他自己的书里,我们从未见过它们的踪影。我问过他,为什么不将这些故事公布于众,他说,他不想自己的孙儿们看到二战阴冷的、腐烂的、野蛮的一面。所以,他把写作的重心放到与战争并存的幽默事迹和战友之爱里去了。 世界上任何事都有终点,而这本书容纳了存活下来的他们的最后的话语。这些老兵会逐渐老去,我们所有人也会慢慢变老。所以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动了真格——对包括锡德·菲利普斯在内的所有讲述者。他们同意参与到本书的编写中,是因为我们对他们作下承诺:在本书中,你们可以讲述战争真实的原貌。 接下来你将看到的不是被美化过的战争,而是幸存者向你倾诉的最真实的战争。他们挖掘到自己内心最深处,翻出那些极度痛楚的回忆,令人捧腹的幽默,唤醒那些催人泪下的勇敢、牺牲和仁爱精神。在这里,他们是最后一次给我们讲述那段精彩的故事。 ★★★ 那么,我们是在哪里找到这些给我们倾吐故事的老兵?在哪里找到这些“声音”的呢?招募老兵的过程就像是滚雪球,一个老兵同意参与我们的计划后会告诉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他的战友,之后,他的战友会告诉我们怎么找到另一个战友。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召集了十五位战地英雄,你们将会从书中听到他们的“声音”。 时间过于宝贵,所以我向记者马库斯·布拉泽顿先生寻求帮助。布拉泽顿先生曾剖析过《兄弟连》中E连的老兵们的故事,并亲自编写了口述史类畅销书《我们这些幸存者们》(We Who Are Alive & Remain)。我和布拉泽顿先生一起花了无数的时间去采访,编辑文字,还把我们收集到的故事一点一点地拼凑到一起,就像是玩拼图。 事实上,我们做得有点过头了。我们甚至采访了二战中海军陆战队里“野猫”和“海盗”的飞行员,他们曾驾驶着战斗机盘旋在稳坐于地面的重磅炮上方。我们还与凯瑟琳·菲利普斯·桑热(Katharine Phillips Singer)交谈,她的另一个名字南方女士(Southern Lady)或许更加响亮,她曾在肯·伯恩斯(Ken Burns)的纪录片《战争》(The War)中大放异彩。凯瑟琳跟我们分享了她二战后的回忆。但最终,我们没有将这段故事载入书中。并不是因为材料丢了,事实上,这段故事被收录在我们的网页中(www.valorstudios.com),如果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去那儿看看。 ★★★ 在刚开始着手编写此书时,一个问题时常困扰我。这些老兵们,在经历这场炼狱般的痛苦后,是如何回到这个世界的?一个人长时间浸泡在积水的散兵坑中以至于脚指甲全部烂掉,是如何保持理智的?一个人在战舰上向外射击970次,每次射击所产生的巨响足可令其窒息,又如何能继续保持风趣?一个人看到他的战友被炮弹击中,躺在担架中痛苦地呻吟,又如何能继续坚持奋战? 问题的答案,希望你们自己寻找,它就在这本书里。我已从中得出结论:书中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是非凡而杰出的部队。 亚当·马科斯 2012年11月于丹佛 书评(媒体评论) “这些都是完全真实并且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它讲述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广阔的太平洋群岛上奋死反抗敌人的战役。是一部强劲有力的经典好书。” ——戴尔·戴伊(Dale Dye),《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及《太平洋战争》(The Pacific)图书的军事顾问 “一部精彩纷呈且感人肺腑的故事集,它来自亲历战场的那些老兵们的自述。这部伟大的杰作,已无法用语言来赞美。” ——亚历克斯·克肖(Alex Kershaw),《纽约时报》畅销书《野战团》(The Liberator)的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