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长(登山篇)
分类
作者 (韩)金善美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现在的孩子处在被智能手机、电脑和繁重的学习包裹着的世界中,父母需要给孩子开辟一个亲近自然的世界。登山可以使孩子打开眼界,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得到良好的锻炼,父母也可以在这一过程当中开阔视野。金善美、韩晓、毕延香编写的《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长(登山篇)》为希望和孩子一起登上的父母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包括装备整理、心理准备、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让父母和孩子在登上中共同成长。

内容推荐

在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与数字设备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看电视和玩游戏上面,而不是和大自然、家人一起玩,远离大自然的孩子,到底失去了什么?

父母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为憋在家里或教室里的孩子们打开门窗,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自由呼吸。在这种意义上,登山是最有效、最便宜的旅行。登山是一所学校,能够改变孩子和家人!和孩子一起登山,不仅能使全家人身心健康,还可以提高免疫力,治疗过敏性疾病。

金善美、韩晓、毕延香编写的《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长(登山篇)》为有“登山教育”这种想法的父母们提供了在大自然中好好养育孩子的方法。作者通过体验过登山教育的教育者和其他家长的故事,讲述了教育的意义与登山给孩子带来的希望与改变。书中的实用小提示与具体内容能为家长提供亲切的引导。

目录

推荐序 登山是一所学校

作者自序 现在这里,有一个名为“山”的安全出口

第1章 为什么对于孩子来说,登山是必需的

 儿时拥有过后山时光的孩子的力量

 在失去冒险精神的时代更需要登山

 登山是人的一种本能

 登山是孩子的安全出口

 智能化时代正把孩子一步步变成“傻瓜”

 登山是一个天然运动,是一所没有门槛的学校

 人生也需要登山这本教材

 事例1 登山使教育工作者打破了偏见

 ——在学校将登山教育付诸实践的全宛勤先生

第2章 登山使孩子成长

 从大自然中学习,在大自然中成长

 身心得到发展

 唤醒人类冒险的潜力

 用富有创意的方式解决难题时的喜悦

 克服困难的力量

 治愈不安和矛盾的力量

 见微知著的眼睛

 登山是面临极端生活时需要的一门技术

 事例2 按照自然的方式学习照顾自己的方法

 艾莉森·哈格里夫和J.G.巴拉德的登山育儿教育

第3章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登山吗

 从胎教开始

 孩子几岁开始可以带着去登山

 在山上,大人和孩子的身体反应有什么不同

 身心疼痛的孩子也可以登山

 不要送孩子去参加极限训练营,还是和孩子

 一起登山吧

 父母是菜鸟级登山者,可以成为和孩子一起

 登山的好理由

 和孩子可以一起爬到哪里

 事例3“多亏了孩子,父母可以在登山中重新学习”

 从孩子还没断奶的时候就和孩子一起登山的郑秀廷

第4章 如何和孩子开始登山

 从在森林中行走开始吧

 在生活中发现山

 最好的准备是做好登山的心理准备

 登山是从家里开始的

 出发之前吃好、喝好,做好热身运动

 登山也需要复习

 熟悉地图和指南针

 事例4 和孩子一起登山,邂逅更雄伟的山

 两次和孩子一起去喜马拉雅山旅行的李致尚先生

第5章 在登山中需要谨记的事情,不应该做的事情

 每座山的标准不同

 要懂得放弃

 登山也有要遵守的礼仪

 准备水瓶,时常补足水分

 以防万一,应对最坏的状况

 配合孩子,调整速度

 下山时多加小心,调整速度

 和智能手机保持一定距离

 事例5 平生无法忘却的山行留下的记忆

 在下雨的五台山,同时经历天堂和地狱的孩子们

第6章 有助于安全、愉快地登山的装备和方法

 制作登山用品的功能性材料的特征

 选择、使用登山用品的方法

 专业学习登山的方法

 不同阶段的家庭登山

 在山里发生意外事件的时候

跋 真的是我们一起攀登上的这座山吗

试读章节

婴儿都喜欢别人一下子把自己举起来或喜欢骑木马,让我们设身处地为那些一整天只能躺着的孩子想一想,当我们从水平到垂直将孩子立起来的瞬间,他们眼前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妙啊!孩子只要被抱起来过一次就会总缠着让你抱一抱,这也是理所当然可以理解的。

现在婴儿拼命想要挣脱枯燥无味的大地,一来二去,某一天,孩子终于可以四脚朝天翻过身来,这就是新的开始。能够成功地自己翻身的孩子就能够依靠两只胳膊和膝盖爬到想去的地方,孩子渐渐熟悉了爬行,自然而然就会挑战攀爬。从水平到垂直的世界,所有的孩子都想要向上攀爬,他们强烈地想要从寂静安全的摇篮世界里挣脱出来,这种挣脱使世上所有的孩子得到成长。

当然,从照看孩子的人的立场来看,这是警戒的报警器响起的时期。当孩子会走路时,大人要时刻跟随左右,因为孩子要通过不断地摔打滚爬才会在这个世界学习成长。这个时期孩子身上的伤口和瘀青都是在学习中留下的“光荣”的痕迹。如果孩子一直老老实实地待在安全温暖的襁褓中,就很难期待他能正常地成长。

孩子从本能上来说是喜欢爬行的。听到爸爸妈妈在饭桌上谈话的声音,孩子们会使出吃奶的劲想要爬上去瞧一瞧,一摇一晃开始走路的孩子的眼睛的高度所能看到的世界只是完全像巨人一样的大人的腿,孩子想要爬到大人的腿之上的世界看一看。这并不是单纯地进行位置移动的欲望,这与在人生中想要有所成就的终极目标有些相似。

这个时候,台阶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很好的游乐场所。歪斜的坡路会缓和在垂直的世界中受到的重力的冲击,给予想要靠自己站立起来的孩子成就感和勇气。而且爬到台阶的尽头又会从陌生的世界感受到新的恐惧。即使害怕得哇哇大哭,孩子也会再次学习下台阶的方法。对于孩子来说,一旦已经打开了直立行走的崭新世界的大门,他就离手脚灵活自如地活动的日子不沅了。

台阶的倾斜面和山坡是一样的,就像通过台阶使孩子手脚活动自如一样,在登山的过程中人们会获得更大的自由。渐渐地,孩子开始靠自己的力量站立起来行走,从而孩子的成长速度明显变快,这是和孩子的身体机能以及智力发育密切相关的,与人的大脑在直立行走后急速发育是一样的道理。当孩子从四脚爬行的动物本能变得行动灵活自如的时候,孩子才会好好成长。熟悉了走路的时候才会断奶并开口说话,这都证明孩子作为人的子女正在茁壮成长。

我们在平地上用两只脚自由走路才成长为大人,登山脱离了平坦的日常生活中的道路,通过凹凸不平的山坡世界到达顶峰。虽然山上到处风景秀丽,但有时这些地方是凌乱不堪、危险丛生的。如果在山上能够自由地行走,那么就能够邂逅超越普通人的极限的更美好的人生。P9-11

序言

在山上,孩子们的脸蛋儿看起来格外可爱,孩子们经过三四个小时的攀登到达半山腰后,在那里喘口气稍事休息,这时他们的脸蛋儿看起来亮堂堂的,即使此刻孩子们多少有点疲惫不堪,但还是浑身散发着活力,如同花儿般绽放,而孩子们其实都没有意识到自已是如此的朝气蓬勃。自从建校以来,我们学校的孩子每一年都去爬智异山。

连续十七年,我们全校师生都参加了这个每年都举行的三天两夜的登山活动。智异山对我们来说,是个巍峨高峻又无限广阔的学校。在活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成为自己的主人的孩子的面貌。将每一步、每一次呼吸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孩子们在“比学校还宽广的学习”中找到自我。

在智异山的众多登山路线中,老师会提出六七条路线,然后孩子们从中选择与自己的身体状况相适应的路线组成小组,再经过很多的准备工作才会开始登山。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年级的孩子,每条线配备两三个小组和两三名老师。已经有过两次登山经验的三年级学生作为每个组的组长,负责带领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在孩子们的后边远远跟着以防万一。除了危险的情况之外,全程由孩子全权负责,孩子们相信在后边跟着的老师,同时老师也相信在前边攀登的孩子。我们都知道登山是任何人也无法代替的只属于自己的行为。

孩子们登山的时候有时也会发些牢骚,但这不过是用嘴巴抱怨一下自己的疲惫罢了。有的时候孩子们精神焕发,比鸟儿还兴奋雀跃,兴致勃勃地交谈,有的时候突然安静下来,紧接着蹦出一句吐露自己心声的话:“啊,真舒服!”高年级学生有时候装作若无其事地对学弟学妹们说道:“不要因为是下坡就那么高兴,下多远,就要往上爬多远。”更有个孩子下坡的时候说“爬吧”,上坡的时候就说“下吧”。也是,下完坡后就是上坡,上坡结束后就是下坡,这是多么贴切的形容呀!

登山回来后,孩子们作文中提及最多的就是登山时大家一起吃饭时的快乐和对高年级学长的感谢,“因为大家在一起,所以才能够坚持到最后”这句话绝不只是一句说说而已的空话。我们为什么要去爬山呢?怀有如此疑问的一年级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而等到自己升到二年级就可以亲自告诉学弟学妹们为什么要去登山了。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这种爬山的经历,有很多孩子即使毕业后还是会常常去爬智异山。有的是为了在去服兵役之前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有的是为了在开始崭新的事业之前振作一下精神,曾经上学的时候并不怎么喜欢登山的孩子,还有曾经登山的时候疲惫不堪的女孩子,毕业后都会带着朋友一起去爬智异山。对于这些毕业生来说,我感到非常高兴的是学校是他们的登山营,如果所有学校都能成为孩子们人生中的登山营,那该有多好!

也许你听说过我们学校登智异山的故事吧,我们甚至还要带着高考迫在眉睫的学生去登智异山,他们背着沉重的背囊,走上整整一天去攀爬应该三天才能爬上去的险峻山峰,这种行为在你看来也许特别轻率莽撞。然而,我们不过是担心孩子们在学校这个狭窄的牢笼里被禁锢坏了,只是想要通过校外的体验活动给孩子们提供可以自己学习的机会而已。只要我们不将教育的目标仅仅放在升学上,这就有充分实现的可能性。我们相信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找到自己真正的模样,老师看到这样的孩子也会找回快乐。

我们会通过这本书向您证明我们的这种想法没有潜。我想作者写出的有关登山教育的哲学将会对我们目前还较为不足的登山教育理论有所帮助。对于苦恼教育本质的所有人来说,我确信本书会毫不逊色地成为给予你灵感的教育指南。作者认为,所有教育的核心是教导我们在人生这幅广阔的地图上去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是基于丰富的经验和事例所得出的结论,这比任何教育专家的理论都来得更加切合实际。

而且本书一大优点就是读起来轻松有趣,并详细、如实地告知你可以实践的方法。读完本书,不只是初级登山者,连同陪着孩子去登山的父母也会信心倍增。因为本书作者是一位养育了两个女儿的母亲,她在空闲时间经常带孩子们去野营、登山,而且作者本身还是一位山岳杂志的记者,因此她同时兼备专业视角,以此来看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户外养育指南。  登山的时候如果与孩子的速度保持一致,我们就可以找回儿时曾经给予孩子的耐心和等待。孩子牙牙学语和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宽容的父母啊,只要我们在登山的过程中感知到这一点就足够了!

南豪设(诗人,山清甘地高中校长)

后记

我们家的餐桌旁边挂着一个由很多小格子拼接起来(像马赛克一般)的相框,这个相框里汇集了从父母的幼年到两个女儿的幼年的照片。其中有一张在山顶照的照片,那时大女儿5岁,小女儿3岁,全家人一起攀登了那座山。虽然春寒料峭,但那时的阳光格外温暖,幼小的女儿们正在席毛岛洛迦山的山顶上看着映在岩石上的自己的影子,那是一道多么美妙的风景啊!

那时候山顶上只有我们一家人,眼前泥泞的湿地和涌到水平线的大海波光粼粼,我们头顶没有一片云彩,只有一个太阳。孩子们在雄伟的山峰上傲然挺立,唯独垂在自己脚下的影子看起来十分陌生,当时我用照相机捕捉到女儿那的新奇惊讶的表情,那是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总是会讲一讲“第一个发现”的故事,看到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自己的影子,我们会感到万分惊讶。依靠自己的力量攀登上高山,我们真正应该留心的难道不是在脚下展开的自己的影子吗?登山真正的领悟是要小心脚下,虽然我们总是朝着人生这座山的伟大目标攀登,但其实重要的总是在我们的脚下。

完成了这本书的初稿,我以一种轻快的心情坚持要求即将结束寒假的女儿们再去看一看照片中的这个地方。即将升入大学二年级的大女儿和即将升人到高中三年级的小女儿非常繁忙,但她们依然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我们在江华岛买了虾片,时隔十五年全家再一次乘坐上了前往席毛岛的船。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海鸥永远都在跟随着船帮成群结队地飞行,祈望我们分食一些虾片给它们。看着追随虾片的海鸥,我忽然想起了读着乔纳.利文斯顿的诗歌的学生时代。

洛迦山位于席毛岛的海明山和上峰山之间,踩着台阶攀登到普门寺有名的睫毛岩石和磨崖佛之后,我们就到了山顶。女儿们默默地跟着到了连接磨崖佛的台阶,一进入走向山顶的陡峭山路,她们就开始撅起嘴来。冻得硬邦邦的大地被春天的阳光融化,道路泥泞不堪,即使抓着绳子上去,道路依然很滑。虽然是稍微出了些许汗的轻快短暂的登山,但女儿们依然感到很累,于是发起了牢骚。大女儿在登山前一天晚上见朋友玩到很晚,小女儿正处于考试阶段,她们都是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

更大的理由是虽然她们对于妈妈想再去看一看照片里的这个地方表示不同意,但她们不知道那里是一座山。如果她们知道要登山,她们根本就不会来的。去岛上的时候给海鸥丢虾片,坐在景色宜人的地方,呆呆地看着大海,女儿们好像更期待这种舒适的旅行。爸爸质问道:这算什么登山,都用不着穿登山鞋,只是从寺院开始稍微向前走一些罢了。当然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穿着登山鞋,背着背囊到达那个地方。

时隔十五年,同样的人依然在一起攀登同一座山,但每一个人的期待不同,我登上山顶重新学到了一些东西,在小女儿3岁和大女儿5岁的时候攀登的山和现在小女儿18岁、大女儿20岁时攀登的山即使是同一座山,但意义完全不同。

即使现在女儿们一点也不记得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攀登过的很多山,也并不是多大的遗憾。我并不认为那时候一起走过的时光全部都枉然地飘散在半空中。我们以前和孩子一起登山所期待的,只是让孩子亲身感受为了长远打算而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向上攀登的真理。

是不是在生活中只等着天上掉馅饼呢?是不是成了以为只要在水里扎猛子就可以捉到新鲜鱼的爱做白日梦的海鸥呢?我认为这不应该问孩子,而是父母应该首先反复询问自己。

最后在这里我想引用第一个登上世界最高峰的登山者的话,希望可以给予快速成长的孩子和渐渐老去的父母以希望和勇气。

2014年春,北汉山荡春台城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2: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