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科学精神/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胡守钧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系“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丛书”之一种。

本书中心简明,围绕何谓科学精神这个核心命题展开,论述科学精神的种种表现,探讨科学精神与社会诸方面的有机联系相互影响。并在讨论中穿插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运用具体事例阐明了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系“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丛书”之一种。

科学精神指的是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秀传统和生命线。本书以适合广大青年学生阅读的对话方式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何谓科学精神”、“相信实证传统”、“科学精神与文化”以及“科学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等话题,并在讨论中穿插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运用具体事例阐明了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本书读者对象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和教育工作者。

目录

第一章 何谓科学精神

 何谓科学

 何谓科学精神

 科学史上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多元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科学精神的内核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阶级

 的

 科学的全球化前景

 科学精神的培养

第二章 相信有序

 相信世界有序是科学工作的基础

 有育与无序

 对有序的认识和有序的理念是人类特有的

 科学精神的有序以存在为前提

 有序和无序的辩证关系

 世界的有序性是科研的前提

 有序性和因果性

 有序性不等于没有活力

 有序和无序的相互转化

第三章 相信世界可知

 在认识上科学与常识、宗教和艺术有所区别

 文本与世界的关系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第四章 经验实证传统

 什么是经验实证

 霍金、培根、伽利略、波普尔与休谟

 理论与实践、模型与世界的关系

 古代中国有没有实证传统

第五章 逻辑分析传统

 从爱因斯坦的一段名言说起

 科学理论结构的三个重要品质

 什么是公理化数学和分析哲学

第六章 科学的非正统性

 正统与异端、教条、求真

 一部科学史是异端不断取代正统的过程

 非正统性的创新与科学研究的阻力

 科学精神和雎科学主义在中国

第七章 科学精神与自由

 自由与科学、自然、社会

 什么是内在自由、外在自由

 你理解科学与社会吗?

第八章 科学精神与民主

 先谈谈科学精神的前提——平等

 科学精神与民主、自由观念

 自由与平等冲突吗

 权利是一种机会、一种资格

 科学精神与公众

 民主制度与“科学共同体”、科学家

第九章 科学精神与文化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科学精神与宗教

 科学精神与艺术

 科学精神与伦理

 科学精神与教育

 科学精神与传统中国文化的转型

第十章 科学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

 你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吗

 科学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是在创造资源的良性互动中形成的和谐

后记

试读章节

何谓科学精神

小陈边认真听讲边迅速记下关键词,一副满足而又充实的神情在他嘴角边显现……胡教授对“科学”这一概念的解剖深入浅出,他自然受益匪浅。思想活跃的他回头翻翻自己的笔记,对科学的内涵有了新的了解。于是他又迫不及待地提出科学精神的话题:“关于什么是科学,现在大致也清楚了,下面我们接着说什么是科学精神吧,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现在国外国内对于科学精神有各种解释。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了科学的精神气质一说。他归纳出四条:第一条是公有性;第二条是普遍性;第三条是无私利性;第四条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说过,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梁启超曾经这样定义,‘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也有人说科学精神是讲求实证和怀疑精神的。胡教授您认为科学精神应是什么样的概念?”

胡教授喝了口水,润润嗓子,从容地说:“讲科学精神是实证传统,这个没错。讲科学精神有怀疑精神,也没错。很多讲科学精神的,从内容来讲都不能算是不对的。但是涵盖面不够,只讲了一部分。实证传统是一部分,怀疑精神也是一部分。科学精神的内涵要比这些宽泛得多。如果要给科学精神作个非常简单的定义的话,我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自然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秀传统和生命线。这样界定的科学精神就有丰富的内涵和宽阔的涵盖面。”

小陈在笔记本上迅速记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秀传统和生命线”一行字,停下笔抬起头,微笑地对胡教授说:“您刚才讲到科学精神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科学(自然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秀传统,另一个是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胡教授,您能否分别具体解释一下呢?”

思索了片刻,胡教授便从科学传统和科学生命线的同一性以及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为小陈分析了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我们先来看优秀传统。科学从古至今存在了几千年。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科学为什么存在呢?我认为肯定存在一个科学传统。科学背后有个传承的东西,这个就是科学传统。科学能够生存发展和传统有关系。如果科学丢掉了这个优秀传统,那么科学就不可能发展下去。所以我认为传统是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生命线和优秀传统是两个不同的词,但是其实是一个意思。传统是讲过去,一直到现在。生命线就是过去生存靠这个,未来生存还是靠这个。所以我觉得科学精神是跨越古今的,囊括所有的自然科学。你不能说某一门自然科学没有科学精神,也不能说某一段时期,没有科学精神。所以,从纵向来讲,科学精神贯穿古今;从横向来讲,科学精神横跨所有科学。”

看着自己刚才的记录,小陈挠了挠后脑勺,眉头一皱,立即问道:“您刚才讲到从纵向来看,科学精神是贯穿古今,从横向来看,科学精神是横跨所有科学。那么,科学精神与具体科学知识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听着问题,胡教授高兴地说:“你有想法,善于思考,很有发展潜力啊!”至于科学精神和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他说,“科学的优秀传统和生命线与具体科学知识本身不一样,科学知识可能会过时,被淘汰,可以被新的科学知识所取代。但是,作为科学的优秀传统不可能被淘汰。淘汰了科学的优秀传统,科学就没有生命了。科学精神不是具体的知识,不过科学精神存在于具体的科学知识之中。但是科学精神不能等于科学知识。当然,科学精神也在发展。我们不能说科学精神在古代到现在都是一样的。传统也有发展。古代的科学精神、近代的科学精神、现在的科学精神有个发展过程。现代的科学精神也许在内涵上,会比古代的科学精神更加的丰富多彩。但是,不能说把古代的科学精神扔掉了。”  科学史上的科学精神

还没等胡教授把话说完,小陈就问:“您刚才提到了科学精神也有个发展的过程,并且古代的科学精神和现代的科学精神也会有不同。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到今天,不管是科学理论还是科学实践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科学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过去的科学在当时是真理,在今天未必还是真理。过去的科学理论认为是异端,也许就能成为主流。那么,我想知道在科学精神上,是否也有这样的例子呢?比如说古代的炼金术、炼丹术是否也含有科学精神呢?”

“炼金术在科学史上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有史以来,人类就曾希望自己长生,并且作过种种的尝试。而在所有的尝试中,炼金术士的幻想和技艺是被应用得最普遍的,它是人们寻求长生时,受到一切诱惑中的最大诱惑。”

“炼金术在中国古代叫炼丹术。中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派人到海上求仙人不死之药。汉武帝本人也热衷于神仙和长生不死之药。到了东汉炼丹术得到发展,出现了著名的炼丹术家魏伯阳,著书《周易·参同契》以阐明长生不死之说。之后,晋代炼丹家陶弘景著《真诰》。到了唐代,炼丹术跟道教结合起来而进入全盛时期,这时炼丹术家孙思邈著有《丹房诀要》。这些炼丹术著作都有不少化学知识,据统计共有化学药物60多种,还有许多关于化学变化的记载。

西方的炼金术可追溯到希腊时期,最早、最可靠的代表人物是佐息摩斯。大约生活在公元350至420年的佐息摩斯相信存在着一种物质,它能魔术般地使金属出现人所企望的变化。他对这种物质的称呼,经阿拉伯传入拉丁语系后,叫做‘Elixirvitae’(意思就是长生不老药),也就是类似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常生不老药——‘金丹’。另一位炼金术士,活动于公元3世纪的赫米斯,是埃及的教士。作为有用技艺的发明者,赫米斯受到普遍的尊重,被看作能与埃及的月神沟通,后来慢慢地被神化为‘三倍大神赫米斯’,以至于他的名字,最后就直接演变成为‘炼金术’。

炼金术士们相信,‘炼金术’的精馏和提纯贱金属,是一道经由死亡、复活而完善的过程,象征了从事炼金的人的灵魂由死亡、复活而完善,所以,他炼出的‘金丹’又能延年益寿、提神强精,并能使他获得享福的生活、高超的智慧、高尚的道德,改变他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与造物主沟通。不用说,这样的目标是无法达到的。炼金术士也明白这一点,因而从各方面来做出‘说明’。例如,一部炼金术著作解释长生之难求说:‘由于它是人世间一切幸事中的幸事,所以我认为它只能由极少数人通过上帝的善良天使的启示而不是个人的勤奋才获得哲人之石。’而且对服用“金丹”能否治病长生的方法,也故意说得非常微妙。

尽管如此,由于长生的诱惑力,直到用化学方法制金的可能性被科学证据否定的19世纪之前,它一直都有广阔的市场,甚至像伊萨克·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都认为,通过实验来制取黄金,是值得做的。西方的不少国王,也与中国的那些皇帝一样,一心希望通过炼金术使自己达到长寿永生。如英国国王亨利六世、法国国王查理七世、查理九世、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威廉二世,都是炼金术的忠实信徒。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对炼金术士约翰·迪真是宠幸得无以复加,甚至特许他在宫中从事炼金术活动。在号称‘炼金术的中心’的布拉格,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鲁道夫二世把炼金术士迈克尔·梅尔特封为伯爵。P6-11

序言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教育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方面的每一项新举措几乎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到了今天,教育主管部门更成了受批评最多的部门之一。但多年前我就写过一篇题为《不是教育的教育问题》的文章,认为那些备受批评的教育弊病,其实并非单纯的教育问题,其根源并不在学校、教师和学生,而是在整个社会。所以,仅仅在学校就事论事,非但无法根除这些弊病,而且会愈演愈烈,或者以新的方式继续存在。

近年来,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20%,但高考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中国人对大学、名校、高学历、高学位的追求达到了空前热烈和激烈的程度。竞争的“起跑线”已经由高中、初中、小学提前到幼儿园甚至“胎教”,由国内扩大到海外。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对读书毫无兴趣、或的确不具备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也被家长软硬兼施向大学驱赶;一些贫困家庭不计后果地供养子女上大学,一些家庭不惜巨资送落榜子女出国留学。

本来,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是每个人都上得了大学,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上大学,或者都适合上大学。那么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样一种几乎失去理智的“大学热”呢?原因很简单,众人的回答是:“不上大学,还有什么出路?”“不上名校,不拿最高学位,还没有开始竞争就输了。”的确,除非属“富二代”,或拥有超强的背景或人脉,或本人属商业或某种奇才,绝大多数青年已经很难在上大学之外找到一条差强人意的出路。人往高处走,现实的选择不需要过多的理论分析和抽象调查。六十年来,参军、提干、留学、出国、下海都曾是有条件的青年的首选,如今只选大学,大学只选名校,毕业后首选考公务员,就是中国现实的最好反映。

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各阶层问的差距在扩大。普通劳动者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基本都处于底层,而要进入精英阶层或上层,除了本身就拥有权力或金钱之外,唯一的途径就是大学学历和学位,甚至包括假的。教育界也在适应社会需要,技工学校、中专、师范日益萎缩以至绝迹,各类职业学校、民办学校惨淡经营,而学院全部升格为大学、综合大学,甚至要办成研究性大学,原来的综合性、研究性大学早已盯上了世界一流的目标。

正因为如此,无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想出多少高招,无论各级各类学校如何强调素质教育和人格的培养,无论教师学生如何自觉抵制外界的干扰,如果没有社会导向的改变,往往于事无补。

但这并不是说,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在这样的潮流面前只能随波逐流,听之任之。且不说社会总会回归理性,就算这种恶性竞争持续下去,到了全民大学的时代,大学毕业生或博士之间又会出现新的竞争点。而以不变应万变的最好办法,就是从小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是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是为了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我相信,这应该是今天的青少年和培养他们的家长、教师,关心他们的同学、亲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愿望,无论这些青少年今后会选择何种职业,从事何种工作。

本着这样的信念,当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提出编写“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丛书”时,我与几位同人欣然应命,选定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民族精神》《创新意识》《人格发展》和《科学探究》这六种。如果这些小册子能为青少年成长为自由自在的人提供一些帮助,如果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受益,出版社功德无量,我们也将无比欣慰。

2009年12月8日于京华旅次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后记

本书讨论科学精神。这个问题,我思考了30余年。

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8年我获平反,走出监狱,回母校复旦大学执教,讲《科学思想史》。作为必修课,最先给哲学系77级学生讲授。这个由来自1966~1976各届高中毕业生组成的班级,非常优秀,后来出了不少人才,仅就学术而言,他们中有成为名教授的,如俞吾金、吴晓明、王雷泉、邱柏生、陈锡喜等。去年参加一次研讨会,陈锡喜还向我提到30年前的这门课:“胡老师,我到现在还完整保留着《科学思想史》的听课笔记。”作为选修课向全校文理各科本科生、研究生开放,选课人数之多,学生反映之热烈,大出我的意料之外。有个学期选课人数实在太多,教室外还挤了许多学生,只好换教室,从第二教学楼2110室换到2115室,再换到第三教学楼3108室——当时复旦的最大教室,大约可坐二三百人。管理教学楼的工友开玩笑:“老师你把我们害苦了,凳子到处乱拖!”真可谓盛况空前,在复旦教学的历史上大约也是少见的。

我将这门课宗旨定为:根据科学发展的历史,探讨科学思想的演化,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讲课坚持三个原则:(1)要讲真话,假话绝对不说,真话可以分批说;(2)要讲有根据的话,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3)要讲有新意的话,不讲空话、套话。《科学思想史》为何如此受学生欢迎?我想,不是由于我有什么了不起的发明创造,而是因为来自祖国各地的莘莘学子希望了解科学的历程,渴求科学精神。这和中国社会转型有关,走出“十年文革”,有所反思的中国人,谁不如此?

为了讲好《科学思想史》,我必须检索科学通史,查阅物理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数学史、天文学史等专科史,还要适当了解哲学史、宗教史以及其他文化史,春去秋来数十载,不断思考和探索关于科学精神的各种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是人类文明大厦的顶梁柱。人类生活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到全球经济、政治、外交,中及企业的决策、管理、经营,小至个人的衣、食、居、行,何处没有科学知识的应用?科学精神伴随人类文明进化,存在于不同历史时期。经过反复推敲,我提出一个高度抽象的命题,以便能概括古今中外科学精神的各种形态。“所谓科学精神,当然不是那些具体的科学原理定律,而是指科学所具有的优秀传统,是科学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至于科学精神的具体形态,可以分别描述。

200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筹备为青年学生出版一套科学人文素养丛书,约我写其中一本关于科学精神的书,由于多年思索,有一些积累,也想说点话,便欣然答应了,并建议采用生动活泼的对话文体。这本书中心简明,就是围绕何谓科学精神这个核心命题展开的,论述科学精神的种种表现,探讨科学精神与社会诸方面的有机联系相互影响。我和博士生马晓俊、陈历幸反复讨论,拟定大纲,共分十章。小马、小陈分别准备前五章和后五章的问题,多次对话,内容逐渐成熟,硕士生胡安宁录音整理。以后又经硕士生刘畅、胡玉松,博士生王迎春、王世进作文字上的整理,最后由我总其成。

如果将人类文明比作一只迎着历史长空翱翔的大鹏,那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无疑就是文明的双翼,同根同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个人要发展,社会要发展,人类要发展,必须张开文明的双翼。怎样感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多年前我给复旦学子撰写过一副对联,今天赠给读者诸君:

读古今中外书,倾听大师论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引东西南北路,请教百姓活法,法有法兮,无定法兮。

从选题到成书,前后历时三年,个中辛苦,不必细说了,惟愿能发扬科学精神,读者喜闻乐见,有益社会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奋飞!  写于2009年10月7日下午5时29分,其时天上晚霞数片,浮云飘逸,窗外草地,老人憩息,儿童嬉戏,欢声阵阵。

胡守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