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到的观人之说,著名的识人宝典。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修身处世的格言集,治国统军的政论书。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冰鉴》一书是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写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人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
《素书》的重要价值在于具有因时势而应变的特点,用之修身,可以明志益寿;用之治国,可以位极人臣;用之经商,可以富埒王候;用之军事,可以百战百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左手冰鉴右手素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刘善文//蔡践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独到的观人之说,著名的识人宝典。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修身处世的格言集,治国统军的政论书。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冰鉴》一书是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写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人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 《素书》的重要价值在于具有因时势而应变的特点,用之修身,可以明志益寿;用之治国,可以位极人臣;用之经商,可以富埒王候;用之军事,可以百战百胜。 内容推荐 曾国藩为清代中兴名臣和一代官圣,在文学、思想、处世艺术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一生著述颇多。其中,关于识人鉴人的学问——《冰鉴》就是其中最宝贵的一部。他将政治上长青的奥秘都凝注到了其中,精辟地道出了识人用人、为人处世的经验和智慧。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深受人们重视和喜爱。 《素书》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义、安礼六篇。其内容博大精深,短短的一千三百六十字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尤其是对复杂人性的把握可谓入木三分。书中不仅包含治国安邦的大谋略,更具修身处事、为人之道的宝贵智慧。据说汉代张良就是凭借这本书的智慧,得以成就大业,功成身退。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及实用性由此可见一斑。 目录 上卷 《冰鉴》的智慧 第一章 神骨鉴——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神骨为先,观骨察人 识其清浊,辨其邪正 以德取才,量才使用 从动态与静态观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骨有九起 知人智,自知明 知人善任 第二章 刚柔鉴——既识神骨当辨刚柔 识得神骨,刚柔相济 虚怀若谷,中和平淡 识人刚柔,偏才可用 不偏不极,掌控情绪 五行的顺合与逆合 内心机智,功名可期 浮躁之心,事无所成 第三章 容貌鉴——容以七尺貌合两仪 容止可观,进退有度 容貌是镜,相由心生 辨识贵贱,察其良莠 透过眼鼻,知面知心, 第四章 情态鉴——识人之要情态为先 关注精神,放眼情态 真实性致的四种情态 大家风范,羞涩也美 恒态与时态 避其所短,用其所长 媚上欺下,奸臣祸国 商场上情商更重要 第五章 须眉鉴——眉主早成须主晚定 从须眉看男人 眉崇尚光彩与神韵 须眉之美在于相称相合 第六章 声音鉴——闻声辨理察其心性 凡声音皆由心而发 “声”与“音”的区别 从声音中辨出人的个性特征 观其嘴形,识其性格 粗卑俗陋之声 从言谈的情形中看人 第七章 气色鉴——以气观志以色观人 面部气色体现运势 气定神闲可见威仪, 以气色察人取人 从气色上辨识个性 下卷 《素书》的谋略 第一章 原始——大道无边 道是修身处世最高法则 做一个仁者 发乎情,止乎礼 慎始善终,则无败事 大道畅行 第二章 正道——德足怀远 德高望重 诚信最重要 一言一行流露品性 不见利忘义 第三章 求人之志——无欲则刚 寡欲以养心 不贪酒色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恭俭谦约才能守住幸福 要慎重交友 聪明的人不会纵容谗言蛊惑 多算胜,少算不胜, 避免祸从口出 做事要有恒心 第四章 本德宗道——韬晦者昌 不要被阿谀奉承所迷 忍辱才能安身 做事之前先修德 知足是福 不贪不义之财 用人不疑 私欲膨胀,惹祸上身 第五章 遵义——统御有术 令出法从 宽容他人而不当众侮辱他人 明辨忠奸,近贤远佞 不能任人以私 对人严,对己宽,百事不成 不过分追究小过失 轻诺必寡信 施恩不要求回报 不计前嫌,大度立世 量才录用,不可用人失当 不能有轻慢之心 知错能改 放纵贪欲没有好下场 君子能以宽仁之心容小过,扬小善 刑罚不可滥用 奖惩一定要分明 非分之念不可有 偏听谗言惹祸乱 第六章 安礼——行止适度 莫抓小辫子,给人改过的机会 凡事不预则废 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 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 成由勤俭败由奢 作为领导要公正不偏 仁义的人才会有正直的朋友 做领导要有以身作则的精神 要真心实意厚爱人才 要从本质上看待他人 大话诳人的代价 民心不可违 鱼肉百姓者必亡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小心行得万年船 眼光要放长远 试读章节 “神”并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东西而独立存在,它肯定有所依附,这就是说“神”为“形”之表,“形”为“神”之依,“神”是蕴含在“形”之中的。“形”是“神”存在的基础,与“神”的外在表现紧密相关,如果“神”是光,“形”就是太阳和月亮,日月之光放射出来普照万物,但光又是深藏在日月之中的东西,它放射出来就是光。这就说明: “神”藏于“形”之中,放射出来能为人所见,如光一样;“形”是“神”的藏身之处,“神”必须通过“形”来表现。日常观人时,既要由“神”观“形”,又要由“形”观“神”,二者应有机联系,不能完全割裂开来。 曾国藩开篇就引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其用意很明显,就是告诉大家识人不能只看表面,要形神结合、观表察里。因为看人的表面,便对其人做出全部评价,难于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此轻易评价人,将会知人有误,用人有误。识人须观表察里,这里的“表”就是指人的外部表面形象,“里”就是指人的内部的内心世界。 我们看一个人,不能被“金玉其外”的表象所蒙蔽,要能够看到他“败絮其中”的本性;不能因为他的外表丑陋而产生厌弃,要能赏识他内在的才华本领,才不会白白丧失掉一块美玉。这也是锐眼识真金的宝贵所在。 卞和献和氏璧的故事便是由表及里认识事物本质重要性的典型范例。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石匠叫卞和。有一天,他在荆山采石,意外地发现了一块石头,虽然外表看上去很普通,但是他坚信在石头里面一定有好玉。 他把玉献给楚国当时的国王,楚厉王。厉王派人去检查玉。但是派去的人回来说,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不可能有玉。厉王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大怒,命入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厉王之后,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玉。可是大家还是认为那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右脚。 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文王登基。卞和想再次去呈献宝玉。但是因为他失去了双脚,无法行走,于是他只能怀抱玉石坐在路边大哭。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去把卞和接来。文王命人把那块石头剖开,里面果然是一块绝世宝玉。 最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玉从侧面看是绿色的,从正面看是白色的。因为是卞和所献,所以这块玉就被称为和氏璧。 后来这块和氏璧被制成皇帝的玉玺,代代相传,成为统治者无上权力的象征。 上述正是有形观神与有神观形,从而达到由表及里、洞察事物的宝贵所在。 《冰鉴》中所言的“骨”,并不是现代人体解剖学意义上的骨骼,而是专指与“神”相配,能够传“神”的人体的整体形态。“骨”与“神”的关系也可以从“形”与“神”的关系上来理解,但“骨”与“神”之间,带有让人难以捉摸、难以领会的神秘色彩,往往难于把握,须在实践中多加体会。 “骨”外面有皮有肉,如高山之上有土有沙。骨是人体框架的根本支柱。泥土脱落流失,但山石岿然屹立,仍足以见其雄壮;人体相貌即使有损伤缺陷,但骨之丰俊神韵不会变化,仍足以判断人的显达。所以说“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如果你在交友或者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能够透过表象把握实质,不为虚幻的东西所迷惑,正确地认识对方,那么,便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事业上的优秀助手。 曾国藩只和江忠源见了一面,在评价他的品行和才能时说,“京城没有这样的人才”、“当悲壮节烈而死”。他为什么这么说,说的到底准不准呢? 江忠源(1812~1854),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人,举人出身,比曾国藩小一岁,是湘军中最早办团练的人,也是湘军五大系统的创始人之一(其余四系的创建人是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 1844年,江忠源去北京赶考,经郭嵩焘介绍,第一次拜见了曾国藩。江忠源有侠义之气,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两个大男人初次见面,尽讲一些市井琐事,似乎不是英雄豪杰所为,却谈了将近两个小时,还时常爆出笑声来。 江忠源告辞出来,曾国藩目送他走,回头对郭嵩焘说:“京师没有这等人才啊。”接着又说:“这个人会立名天下,也会悲壮节烈而死。” 道光二十五年(1845)八月初五日,湖南湘乡一个叫邓铁松的人,跟江忠源一起回老家,不料六天之后,死在路上。江忠源不辞劳苦,必诚必信,亲自扶灵柩回家。在那之前,湖南新化一个叫邹柳溪的人,不幸病死京城,也是江忠源处理后事,扶送灵柩南回。曾国藩说:“此人义侠之士……扶两友之柩,行数千里,亦极难矣!” 江忠源曾跟曾国藩说,湖南新宁有青莲会匪,这是动乱的先兆。数年之后,曾国藩戏谑他说:“你不是说有青莲会匪吗?现在如何了?这么久没有动静?”却不知道,江忠源回了新宁之后,团结壮丁,修缮兵甲,提前做好准备,等雷再浩一起事,就把他镇压了,因功升为知县。 江忠源的父亲七十大寿时,曾国藩贵为二品京官,仍然为他父亲做了一篇寿文。当咸丰皇帝下令求贤时,曾国藩首先推荐了江忠源等五入。 1851年1月,洪秀全在金田起义。1852年,江忠源带兵进驻广西,隶属广西副都统(正二品)乌兰泰帐下。曾国藩在北京给他写信,坚决反对他墨经从戎(守丧期间从军作战),认为他孝道在身,“读书山中”则可,墨经从戎“则非所宜”。还动员朋友来劝阻他,认为他在家“团练防守”是文人本分,无可厚非,率兵去广西则是“大节已亏”,完全不合适了。P4-7 序言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湖南长沙府湘乡人。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被后人称为清代“中兴名臣”和“一代官圣”。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一书中曾谈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一书。”从《曾国藩家书》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在治政、治军、治学、治家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而《冰鉴》一书所反映的观人之术、鉴人之略,也是他治政、治军、治学、治家全套智略中的一部分。 成大业者最大的智慧当属识人用人,而曾国藩是文人用兵的典范,史称曾国藩“学问纯粹,器识宏谋”,(《冰鉴》一书正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写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自流传以来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解读曾国藩识人、用人的神秘之学,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彩色画廊,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和曾国藩曾在湖南岳麓书院同学的郭嵩焘,颇有才气,但性格过于耿直。曾国藩早就对他有过评定,认为郭嵩焘“芬芳悱恻,然著述之才非繁制之才也。”意思是他文人气质太浓,虽思想敏锐胜于常人,然性格直而偏激,知而必言,极易得罪他人而不宜做官。 郭嵩焘,20岁(道光十七年,1837)中举,直到咸丰八年(1858),才混了个编修的职位,正当他慨叹“流离身世生何晚,微波功名死即休”时,也曾得到咸丰皇帝的两次召见。咸丰九年初(1859),郭嵩焘上奏陈说海防与御夷之道,清晨呈上奏折,午后即被召见,当咸丰帝问过海防事务后,问他是否“尚有不能形之笔墨”的话要讲?郭-嵩焘对官场上奸诈欺瞒的虚伪作风深恶不满,便不顾情形的侃侃说道:国家边患日深,国弱民穷,官吏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许多弊端皇帝在深宫哪里知道?请求皇上“通下情”、“树榜样”……这些话听起来已绝不像刚见面的臣子向皇帝跪奏,倒象是老师教训学生似的,成丰皇帝听的虽没动怒却索然无味。由于不知委婉,这次会见后,成丰帝就再也没有召见过他,他的“天恩圣眷”也注定到了尽头。 从最终来看,郭嵩焘虽然也得到过机会,可在官场果然没有建树,应验了曾国藩的前言。曾国藩知人之明由此可见一斑。 余秋雨先生认为自古文人用兵,以两人为最,一是明代于叫阳,二是清代曾国藩。 《素书》为秦汉时期的五大隐士之一黄石公所作。其内容博大精深,短短的一千三百六十字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尤其是对复杂人性的把握可谓入木三分。书中不仅包含治国安邦大谋略,更具修身处事、为人之道的宝贵智慧。 相传张良逃亡到下邳后,有一天在桥上漫步,遇见一位穿着道家服装的老翁。老翁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孺子,下桥去把我的鞋子取来!”张良是大家子弟,听了一惊,真想发火,但见此翁年已老迈,便强忍怒火,下桥为老翁取鞋,取后上桥跪进。经过了种种苛刻的考验,老人认定张良“孺子可教矣”,遂收其为徒,将一卷帛书交予其手,并另行交代:读此书者可为帝王者师。这本书正是——《素书》。果然,该书打开了张良的智慧,成就了他大汉朝开国宰相的不世功勋,还是这本书,让他稗以功成身退,没有落得淮阴侯韩信被斩杀未央宫那样的悲惨下场。可见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及实用性。 《素书》就是这样一个传奇,其丰厚的智慧同样可以改变你的命运,帮助你趋利避害,走向成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