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景生情——当记忆驻足于自然之景——春之柔软、夏之葱茏、秋之腴实、冬之肃萧,画家用手中笔为我们呈现了《铁门胡同》的四季景观:一条狭窄的胡同,用它的心胸承载着四季变化,承载着胡同里一户户、一家家的起伏悲欢。过去,这条铁门胡同是记者赵先生的家,是《啼笑因缘》作者张恨水的频顾之地,是军官夫人文太太的家,是如今已经八十高龄的小英子小时候的家,更是一棵大树的家。“戏散的时候,雪下得真大啊,盖住了房顶,远处什么也看不见了……现在,北京再也看不见那么大的雪了。树还在老地方,胡同没了……”图画书中连遗憾也是淡淡的。
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
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通常我们提起的“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书中的铁门胡同位于南城菜市口附近,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八十五岁高龄的老奶奶——昔日的小英子带我们来到了这处胡同。图画书里所有的房屋在现实中几乎都不见了,唯有那棵老树还在。老人家用双手抚摸着老树,就像回到了自己小时候。
小英子成长的那个年代,生活并不富裕,不同境遇的人们住在同一条胡同里,彼此间相敬如宾。那时的街坊邻居见面都会问安,小英子跟着妈妈挨家送粽子,把左邻右舍的故事带进了人生。那一片片沉静的四合院,记录着风情淳厚、耐人寻味的市井百态。
时间的魔术棒会把一个稚气末脱的孩童变成白发苍苍的老者。或许,这一切的改变叫我们难以捉摸;但是,生活会继续。就像那棵生长在胡同深处的老树,任凭风吹雨打,依旧每日里迎着晨光,抖擞着茂密的枝叶,淡然地观望着周围的世事变化。
一个胡同的变迁,一个世纪的瞬间,令我们看到的是淳厚、博大、稳健和真诚。那些挥之不去的旧日时光,其实正映现着现在与未来。我们在变与不变中追忆过去,也在乐观泰然中期待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