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鸡漫志》的词学理论方面值得强调的另一点,是它对东坡词风真正从理论上的提倡和重视。这是和当时歌词创作向东坡词风靠近的倾向相呼应的。可以说王灼对东坡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的称赏以及标示“东坡指出向上一路”的论点,和与之同时的胡寅《酒边集序》中对东坡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第212页,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的倡导,是词坛从理论上转向的重要标志,也为后来辛派词人的崛起作了理论上的准备。这是对词坛的阳刚之气的呼唤,对慷慨激昂的战歌的欣赏。这也是和靖康之难后歌词创作需要表达和反映时代的潮音的要求相一致的。但王灼并不反对形式的精致工整,认为周邦彦和贺铸的词“语意精新”是为例证。《碧鸡漫志疏证》由江枰疏证。
《碧鸡漫志》的理论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始终没有脱离词是音乐文学的本质属性。对于今天的词学研究来说,这可能是最值得我们借鉴或者说最应该努力的方向。王灼充分认识到词句配乐后的效果:“诗至于动天地,感鬼神,移风俗,何也?正谓播诸乐歌,有此效耳”。但词又不是只从属于曲调,而是有其独立的地位。因此王灼认为唐宋以来“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的创作程序是“倒置甚矣”,因为古乐府“或由乐定词,或选词配乐,初无常法”,元稹强分彼此实不足取。从全书的结构安排来看,也可以发现王灼重视词曲结合,但二者又各有其独立价值的用心:卷一总论歌曲的源流。而歌曲分为词和曲两部分,所以接着对二者分别加以论述。卷二论歌曲的词。他评论诸家词高下的主要着眼点是词本身的内容和魅力。在探讨各家词风格和先后承传的关系时,也都以词本身为依归。按今天的标准来看这属于从纯文学的角度立论。卷三、四、五论歌曲的乐曲,探索其源头,梳理其流变的经过。其总分一分的结构是清晰的。与此结构相应的是每部分各有一篇重要文字:卷一的“歌曲所起”,卷二的“各家词短长”和卷三的“霓裳羽衣曲”。另外,王灼在序中称“因旁缘是日歌曲,出所闻见。仍考历世习俗,追思平时论说,信笔以记”,说明书中所论及的一些曲调是现场欣赏演出后再对之加以考寻的,也即他的论述不但紧密结合着音乐,还是立足于当时正在演出的曲目,有活色生鲜的现场材料作依据。《碧鸡漫志疏证》由江枰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