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博拉·布罗蒂加姆编著的《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对中国对非援助和在非洲进行的由国家主导的经济合作活动缺乏系统分析做出了回应。本书共十章节,内容包括传教士与毛泽东主义者:中国援助如何、“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的援助试验23“理想的贸易伙伴”、“走出去”:崛起中的中国的工具箱里的对外援助50西雅图的斗争等。本书可供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是中非关系问题专家黛博拉·布罗蒂加姆教授撰写的最新力作,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西方评论家认为本书对那些曲解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言论进行了有力驳斥。黛博拉教授既赞赏中国为非洲带来的财运和机会,也提到了中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在她看来,“西方把龙当作是强大又有可能对他人构成威胁的象征”,或许非洲人也会有这样的模糊认识,这也是为什么她把书名定为《龙的礼物》的原因所在。
黛博拉·布罗蒂加姆任教于美国美洲大学国际服务学院,长期跟踪观察亚洲和非洲,曾经在中国、西部和南部非洲生活,并作为富布莱特研究员及世界银行、联合国和其他发展机构的顾问大量走访、穿梭于这些地区。
序言 变化中的中国非洲参与1中国在非洲的崛起/2
中国与非洲:互惠互利?/3
贫困与繁荣/7
不同类型的“援助”/10
中国,援助,与西方国家/12
何谓对外援助?/13
各国为何提供援助?/14
问题与主题/16
方法与分析/19
第一章 传教士与毛泽东主义者:中国援助如何
从“红色”发展为“专家”1西方国家的援助/5
红太阳升起/8
从矛矛到毛/10
“丛林之龙”/13
非洲的大寨?/16
坦赞铁路/19
援助反思/21
第二章 “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的援助试验23“理想的贸易伙伴”/26
摸着石头过河/31
援助与“四小龙”/32
赵紫阳访问非洲/32
皮革互换:在非洲的补偿贸易/35
负责到底/36
中国、梅尔文·利斯克、奥凯基代理公司/40
援助作为投资的跳板/42
创造商机/43
三方合作/44
“天下一家”/45
“金元外交”/46
第三章 “走出去”:崛起中的中国的工具箱里的对外援助50西雅图的斗争/53
深入非洲/55
物有所值/57
进入欧洲后院/60
朱镕基与坦赞铁路归来/62
“科尼……科尼……科尼”/64
包装软实力/64
龙头企业/65
创造性破坏/68
中非发展基金/72
免关税与免配额进入/74
境外经贸合作区:集群式“走出去”/76
非洲的头两个赢家/79
“摸着石头过洋”/82
第四章 来自东方的承诺:具有中国特色的援助体系83简单回顾历史/84
中国的援助机构/85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优惠贷款/92
不提供援助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93
哈蒙国王路的针灸/95
向中国学习/97
灾后人道主义援助/100
中国的“和平队”/101
中国提供“现金援助”吗?/103
倾销债务/106
第五章 东方快车:中国是如何进行援助和参与发展的?110北京对巴黎/111
东方大国/114
中国进出口银行、华为和塞拉利昂电信公司/119
从日本基于请求的体系中吸取教训/120
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流程/121
从援助到利润: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巩固哥马/122
中国以资源为抵押的基础设施贷款/124
无条件援助?/127
捆绑援助/131
“成群的专家”/133
能力建设/137
第六章 苹果与荔枝:中国到底提供了多少援助?142中国对非援助的估算/148
一种是援助,另一种则不是/153
一揽子融资模式/154
大错特错/157
中国超过世界银行了吗?/160
苹果与苹果的比较/164
中国贷款将会导致新的债务危机吗?/166
第七章 头雁、卧虎:中国在非洲工业化进程中的
角色变迁172挑战与机遇/175
作为工业催化剂的头雁/176
万宝路牛仔/178
友谊纺织厂的坎坷之路/181
汽车、小牛和奶牛/184
亚洲虎与非洲工厂/187
“原装的和台湾的”/188
第八章 亚洲海啸:海啸如何成为催化剂193皮革“走出去”/194
纺织品:中国海啸?/197
变化的驱动力?/205
催化当地工业发展/208
非洲工厂里的中国工人/211
第九章 输出绿色革命:从援助到农业企业215挑战与机遇/217
中国传统援助/219
利成于益?/222
王义彬与南南合作/225
从杂草到种子/227
杂交水稻之父/229
中国农业技术中心:可持续性与商业/230
第十章 外国农民:非洲农村的中国定居者236农业走出去/238
粮食安全:中国与非洲/240
巨型项目/241
在北方,只有马格巴斯糖联/242
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248
刘建军的“保定村”/249